秋风携着远客的羁愁,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拂过襄阳城堞。彼时杜审言嫡孙杜位正值贬谪岭南途中,这座伫立汉水之畔的楚地雄城,以它两千年的沧桑脉络,在诗人登临的刹那铺展成恢弘的史诗画卷。
层叠的城墙在晨雾中次第洞开,如展开一轴泛黄的羊皮地图。楚山以青铜剑般的脊梁劈开荆襄大地,汉水则似九天坠落的玉带,在襄阳城下划出惊心动魄的回旋——这恰是《水经注》所述"沔水又南经襄阳县东"的千古奇观。诗人指尖抚过斑驳雉堞,触到的是春秋时楚北津戍的烽火,三国时关羽水淹七军的怒涛。
冠盖里褪色的朱门印证着《襄阳耆旧记》的记载:"汉末名士冠盖相望于此",而今只剩野蒿掩映的础石;章华台残垣上缠绕的藤蔓,犹带着楚灵王时细腰宫女的脂粉气息。最是习家池的竹林仍摇曳着山简醉饮的疏影,但马蹄踏碎的归途,早已覆满盛唐由盛转衰的尘埃。
这座城是地理的枢纽,更是历史的镜鉴。当诗人将襄阳的山水形胜铸成五律的黄金比例时,他看见的不仅是眼前的风景,更是自西周仲山甫筑城以来,二十个世纪的血火与文脉在此凝结成的永恒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