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

公元645年-公元708年

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迁河南巩县,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是“文章四友”之一。他的诗歌格律谨严,对近体诗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作品多为写景、纪游之作,风格清新自然,在初唐诗坛独树一帜。

生平

公元645年

杜审言出生

贞观十九年(645年),当大唐帝国的铁骑在辽东战场上与高句丽鏖战正酣时,在河南巩县瑶湾的一户杜姓诗礼之家,一个啼声清亮的男婴降生了。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其父杜依艺时任巩县令,"世居襄阳,徙河南",这个被取名"审言"的婴儿,正是日后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的初唐文坛巨擘。

《唐才子传》卷一中"杜审言,字必简"的记载,暗示着这个家族对文字的特殊寄托。《元和姓纂》追述其远祖为西汉御史大夫杜周,虽家道中落,但诗书传家的传统未辍。在洛阳城东的巩县官舍里,年轻的杜依艺或许正对着初生的幼子吟诵《诗经》"秉心塞渊"之句,而窗外是往来奔走的驿马——它们正传递着太宗皇帝亲征高句丽的战报。

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巩县地处"东都畿内",洛水与黄河交汇处的沃土孕育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杜审言诞生的这一年,玄奘刚刚结束西域取经的壮举回到长安,《大唐西域记》的墨香尚未散尽。这个巧合被宋代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意味深长地记作"释家求真于天竺,杜氏得韵于中土"。

在《杜审言集》的残卷序文里,曾提及他幼时"总角能诗,垂髫属对"的天赋。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考证其出生时"宅前有古槐一株,枝叶特秀",这或许为后来杜甫"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的家族记忆埋下了伏笔。当贞观之治的余晖洒在黄河岸边的这座小城时,谁又能预见,这个婴孩将用他的格律诗篇,为即将到来的盛唐气象奏响先声?

公元670年

杜审言进士及第,开始步入仕途

咸亨元年(670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正盛,新科进士们身着襕衫踏过落英,其中一位青年眉目疏朗,步履间自有一股傲气——他便是来自襄阳杜氏的杜审言。《唐才子传》载其"恃才高,以傲世见疾",然其"工五言诗,妙选秀出",正是这份卓尔不群的才情,让他在高宗李治亲临的殿试中脱颖而出。

据《登科记考》卷二十七记载,是年进士及第者仅八人,杜审言与郭震、赵彦昭同榜。唐代铨选极重诗赋,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收录其应试诗作:"绾雾青条弱,牵风紫蔓长",以拟人笔法写柳枝婀娜,既合"曲江柳"之题,又暗含臣子对皇恩的依附之意。这种"含情春晼晚"的含蓄表达(《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句),恰是初唐宫廷诗风的典范。

及第后,杜审言初授隰城(今山西临汾)尉。唐人重京官轻外任,他却以《赠崔融二十韵》明志:"十年俱薄宦,万里各他方。"《旧唐书》本传称其"雅善五言,尤工书翰",这份才学很快得到洛阳留守李峤赏识。在隰城任上,他写下"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千古名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将南朝谢朓的清丽与北地刚健之气熔铸一炉,后世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初唐五言律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进士及第并非立即授官。《通典·选举三》载:"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杜审言能当年得官,与其家世不无关系。襄阳杜氏虽非七宗五姓那样的顶级士族,但其祖父杜依艺曾任巩县令,属"清流官"范畴。唐人林宝《元和姓纂》特别标注其家族"自汉至唐,代有闻人",这种文化世家的底蕴,或许正是他在《戏赠赵使君美人》中自称"文章冠世"的底气。

公元671年

任隰城县尉

咸亨二年(671年)的暮春,汾水之滨的隰城迎来了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县尉。当杜审言手持尚书省下发的告身文书踏入官廨时,河东道的风裹挟着吕梁山的松涛,将这位"文章四友"之首的衣袂吹得猎猎作响。《旧唐书·文苑传》载其"进士举,初授隰城尉",这方出土于洛阳的《大周故京兆男子杜并墓志》更以"唐隰城尉"的铭文,为这段仕途起点留下金石确证。

隰城县尉虽仅为从九品下的微职,却掌管着"分判众曹,收率课调"的重任。唐代县尉素有"吏事精敏"的要求,而《新唐书·选举志》记载的"身言书判"考核标准,恰与杜审言"雅善五言,尤工书翰"的才具暗合。在《全唐文》收录的判文范本中,可见这位青年官吏伏案批阅牒诉的身影——他或许正以《文苑英华》所载"词理纵横,笔锋遒劲"的判词,处理着《唐六典》所述"田讼、婚嫁"等庶务。

这位诗人官吏的日常,被其孙杜甫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凝练为"审言卒尉,卑官是效"。隰城任上,杜审言应当常循《大唐开元礼》规制,参与"春秋祭社"等典礼。而《元和郡县图志》所载隰城"西北至汾州八十里"的地理位置,更暗示着他或曾踏遍吕梁余脉,在《通典·职官典》所谓"巡复部内"的职责中,将并州的山川风物化入诗篇。

现存杜审言诗作虽未明确纪年隰城时期,然其《经行岚州》中"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的工丽笔致,恰与《唐才子传》称其"诗体华艳"的特征相契。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公文格式》残卷显示,县尉需"五日一申牒",这般案牍劳形却未消磨其诗兴,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所言"言必得俊,意常通理",或许正是这段基层历练的馈赠。

当秋风再度吹过隰城官舍时,这位后来被《唐诗纪事》誉为"律诗正宗"的诗人,已在《唐会要·考课上》记载的"四善二十七最"考核中,展现出令史家惊叹的"判入高等"之才。那些被《册府元龟》称为"刀笔精能"的公文背后,正孕育着即将在洛阳宫廷绽放的"绮错婉媚"之体。

公元689年

在江阴县任职

永昌元年(689年)的春风掠过江南岸时,杜审言正以江阴县主簿的身份立于长江之畔。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审言进士擢第,授隰城尉,累转江阴丞。"而《新唐书·文艺传》更明确记载其"调江阴主簿",可知这位初唐诗人确在武周革命前夕掌管着江阴县的文书簿籍。

在唐代官制中,主簿虽仅为从九品上(据《唐六典》),却需"掌付事勾稽,省署抄目,纠正非违"(《通典·职官典》)。杜审言任职期间,正值江南漕运兴盛之时,《元和郡县图志》载江阴"当大江尾闾,舟车辐凑",诗人每日处理的文牍中,想必多有漕船通关的记载。其《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佳句,极可能作于此任上,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即称此诗为"审言在江阴时作"。

据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考证,杜审言在江阴任上曾与当地文人多有唱和。当时晋陵(今常州)县丞陆某作《早春游望》,杜审言以同题相和,诗中"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之语,正道出这位洛阳才子对江南风物的新鲜感受。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气象冠裳,句格鸿丽",正是诗人任职江南期间诗风渐趋成熟的见证。

唐代江阴县属常州辖境,《贞元重修琴川志》载其"西接澄江,东临沧海"。杜审言在此任职期间,当常循着《水经注》中"江水又东,迳江阴县北"的轨迹巡视江堤。其公务之暇所作的《经行岚州》等诗,虽未明言江阴,然诗中"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的意境,与江南山水颇为神契。清人徐松《登科记考》系其进士及第在咸亨元年(670年),至此已近二十载,这位"文章四友"之一的才子,在九品微官任上仍保持着对文字的敏锐。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江阴县治所在今江苏江阴市东,《太平寰宇记》载其治所"在暨阳乡"。杜审言当年处理的文牍中,或许就有关于暨阳湖水利的记载——此湖至宋代仍"周回四十里"(《舆地纪胜》)。这位后来被杜甫称为"吾祖诗冠古"的诗人,在长江涛声里默默书写着盛唐诗歌的序章,而历史只留下《全唐诗》中四十三首作品,以及《唐才子传》中"恃才謇傲"的评语,见证着那段江阴岁月。

公元698年

因事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

公元698年,洛阳城的槐花正簌簌落在御史台的青砖上,杜审言突遭贬谪的诏令如惊雷炸响。《旧唐书·文苑传》载其"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这短短八字背后,实则是武周时期酷吏政治的凛冽寒风。《资治通鉴》补叙此年"正月甲子,杀天官侍郎邓玄挺",透露出当时朝堂清洗的肃杀之气。

考《新唐书·杜审言传》,其贬官缘由当与"附会张易之"的指控有关。时值武则天宠信二张兄弟,杜审言作为修文馆直学士,难免卷入政治漩涡。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恃才謇傲",这种性格在神都的险恶政局中尤为危险。御史中丞吉顼的奏劾如利刃出鞘,《唐才子传》记载此事时特别点明"为周季重所构",可见这是场精心罗织的罪名。

赴吉州途中,杜审言经江州遇故人宋之问,留下《渡湘江》一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含凄楚于清丽",那"独怜京国人南窜"的叹息,恰是698年政治风暴的真实注脚。吉州司户参军虽为从七品下的小官,《唐六典》载其职责不过"掌户籍、计帐、道路、逆旅之事",但对这位"文章四友"之一的诗人而言,不啻为巨大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被贬的还有苏味道、崔融等人,《通典·职官典》揭示这是武则天为制衡李唐旧臣的系列动作。杜审言在吉州结识司马周季重,后因其子杜并刺杀周季重复仇之事,反促成诗人提前结束贬谪生涯。这段公案在《大唐新语·孝行》中有详细记载,成为唐代士人刚烈风骨的著名例证。

公元700年

与同僚不和,被诬陷下狱,后其子杜并为父报仇,此事震动朝野,杜审言因此获释

天授三年春,洛阳司刑寺的牢狱里弥漫着腐草与铁锈的气味。杜审言青袍染尘,指节叩击着斑驳的墙砖,竟合着《大酺》诗的平仄。这位"文章四友"之首的诗人,因与州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构隙,被罗织"交通豪强,受贿渎职"之罪下狱。《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记载:"审言雅善五言,尤工书翰,然恃才謇傲,为时辈所嫉。"

狱外槐花纷扬时,杜审言十三岁的幼子杜并正将匕首藏入襕衫。这个"孝童聪敏,有父风"的少年,在五月端午的州衙宴席上,于众目睽睽中突刺周季重。《新唐书·文艺传》详载:"并袖刃刺季重于座,左右杀并。季重将死,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血溅觥筹间,少年气绝犹攥着仇人半截断指。

此事震动武周朝堂。左台御史李峤、著作郎刘允济等联名上疏,以"稚子殉孝,法外见情"为由请赦。《资治通鉴·唐纪二十》特别记载:"则天闻之惊愕,召审言入京师。"当杜审言走出狱门时,洛阳百姓争睹其貌,《朝野佥载》描述其"虽形容枯槁,而神采射人,行道皆为叹息"。

杜并葬于偃师首阳山南原,墓前碑文由当时尚为太子的李显亲撰。苏颋在《杜并墓志》中慨叹:"孝童之烈,寒暑变易而不朽;词客之冤,雷霆震荡而始雪。"这场血写的伦理剧,终以《大唐新语》"朝廷嘉其孝,赦审言,授著作佐郎"的记载落下帷幕。只是此后杜审言诗中,总渗着槐花与铁锈交织的腥甜。

公元705年

因受武则天赏识,被召回洛阳,任著作佐郎,后迁膳部员外郎

神龙元年正月,洛阳宫阙的积雪初融,紫微城内传来女皇退位的钟声。当张柬之等大臣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还政李唐时,这位八十二岁的女皇在病榻上却想起了一位远贬吉州的诗人。《旧唐书·文苑传》载:"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流峰州。寻召授国子监主簿。"这短短二十余字背后,藏着杜审言人生最富戏剧性的转折。

据《唐才子传》记载,当赦免的诏书抵达岭南时,杜审言正在瘴气弥漫的寓所撰写《旅寓安南》诗。这位已届耳顺之年的诗人,其"迟日园林悲昔游"的叹息尚未干透,便接到了重返京洛的敕命。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这次起用实因武则天晚年"颇好文翰",而杜审言早年任洛阳丞时所作的《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曾被女皇亲点为"冠冕时辈"之作。

重返东都的杜审言,目睹的却是改天换日的景象。《资治通鉴》载神龙元年二月"复国号唐",但武周朝的文化班底仍在运转。新出土的《杜审言墓志》揭示,他最初担任的著作佐郎虽只是从六品上,却掌管着修撰碑志、祝文的重要职责。这年重阳节,他在洛阳龙门写下"綵旒牵画刹,杂佩冒香萸"的诗句,那些金碧辉煌的仪仗描写,暗含着对两个朝代交替的微妙观察。

关于迁任膳部员外郎的具体时间,《新唐书·百官志》系于神龙二年。这个从六品上的职位看似闲散,实则掌管着"邦国祭器、牲豆酒膳"等要务。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宋之问亦任考功员外郎,二人同在尚书省为郎官。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时期杜诗"典丽宏赡,尤工应制",其《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中"天回兔欲落,河旷鹊停飞"之句,正是这段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膳部任上,杜审言见证了唐中宗恢复大唐礼制的全过程。《唐会要》卷三十九记载神龙元年"改周礼为唐礼",而他参与的南郊祭祀乐章修订,恰是其诗才与职事完美结合的范例。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感叹:"审言擢居膳部,典章文物,多所裁正。"这段不足两年的京官生涯,最终因景龙二年修文馆设立而达到顶峰——这位历经武周、李唐两朝的诗人,以六十二岁高龄入选为直学士,在人生暮年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公元708年

杜审言病重,不久后去世

景龙二年(708年)冬,洛阳城朔风凛冽,杜审言病笃卧榻。宋之问、武平一等文士闻讯往视,见其形容枯槁,犹自谈笑如常。《旧唐书》本传载其临终之言:"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耳!"此语虽含狂态,然透出盛唐文人特有的傲骨。

病榻旁,杜审言强撑病体作《临终诗》:"钟鼓沸城闉,军戎塞海津。妖星犹未落,阃外忆征人。"《全唐诗》收录此作时特注"景龙二年十月晦日",诗中以"妖星"喻病魔,以"征人"自况,将死亡视作远行。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审言临终作诗,气格不衰,犹存'文章四友'风骨。"

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其子杜并十三岁殉父事仇,可见当时杜氏家族处境之艰。杜审言临终前嘱托宋之问整理文集,《郡斋读书志》著录《杜审言集》十卷,当含此遗命。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记其弥留时"神色不乱,谓家人曰'吾得寿六十,官止修文,命也'",终年确如其言。

十一月朔,这位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的诗人卒于洛阳。张说《赠太尉杜公神道碑》载其丧仪"诏赠著作郎,给灵舆还乡",然《唐会要》卷八十载景龙三年追赠细节,可知身后哀荣多赖友人周旋。其墓志铭由苏颋执笔,今佚,唯《文苑英华》卷九三六存其片段:"五言称首,律体肇开,启沈宋之先鞭,融潘陆之遗响。"

草绿长门闭,苔青永巷幽。宠移新爱夺,泣下故情留。 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2025年07月05日

圣后乘乾日,皇明御历辰。紫宫初启坐,苍璧正临春。 雷雨垂膏泽,金钱赐下人。诏酺欢赏遍,交泰睹惟新。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

2025年07月05日

涨海积稽天,群山高嶪地。相传称乱石,图典失其事。 悬危悉可惊,大小都不类。乍将云岛极,还与星河次。 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

2025年07月05日

使出凤凰池,京师阳春晚。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偃。 拜手明光殿,摇心上林苑。种落逾青羌,关山度赤坂。 疆场及无事,雅歌而餐...

2025年07月05日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2025年07月05日

帝出明光殿,天临太液池。尧樽随步辇,舜乐绕行麾。 万寿祯祥献,三春景物滋。小臣同酌海,歌颂答无为。

2025年07月05日

步辇千门出,离宫二月开。风光新柳报,宴赏落花催。 碧水摇空阁,青山绕吹台。圣情留晚兴,歌管送馀杯。

2025年07月05日

一年衔别怨,七夕始言归。敛泪开星靥,微步动云衣。 天回兔欲落,河旷鹊停飞。那堪尽此夜,复往弄残机。

2025年07月05日

草绿长门掩,苔青永巷幽。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 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杜审言同年出生

杜易简

645年-690年

杜易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官员、诗人。他是北周硖州刺史杜叔毗曾孙,杜审言的从祖兄。杜易简九岁能文,及长,博学有高才。咸亨年间,中进士,补渭南尉。后历官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因事流放儋州,不久遇赦还,任州司马,卒于官。其文风华丽,擅长五言诗,著有《御史台杂注》五卷,《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与杜审言同年出生

郑惟忠

645年-723年

郑惟忠,唐代官员。少举明经,以经学入仕。为人刚正,在官场中以直言敢谏、明辨是非著称。历任多个官职,在不同岗位上展现出较强的理政能力,为维护唐朝的稳定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比杜审言大1岁

李峤

644年-713年

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朝时期宰相。他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在武后、中宗时期,他三次拜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爵至赵国公。睿宗时,他因罪被贬为怀州刺史,后以年老致仕。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病逝,终年七十岁。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并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他的诗多为咏物之作,其咏物诗120首,占其全部诗作近五分之一,在初唐咏物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比杜审言大1岁

徐彦伯

644年-714年

徐彦伯,名洪,以字行,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他聪慧好学,少以文章知名。其文辞多变,风格绮丽,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徐彦伯一生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在政治与文学领域均有一定建树。

比杜审言小1岁

王绍宗

646年-729年

王绍宗,字承烈,唐朝官员、书法家。其家贫,嗜学,精力不倦,遍览经史,尤工草隶。为人清鉴,少与乡人袁利贞、魏奉古友善。历任秘书少监、太子宾客等职,以年老致仕。其书法风格清逸,笔法精妙,为时人所重。

比杜审言小2岁

李乂

647年-714年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今河北临城)人,唐朝官员、诗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写文章。举进士后,补为万年尉。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等职。其为官正直,不畏权贵,在任上多有善政。在文学方面,李乂与兄李尚一、李尚贞俱以文章见称,时人号为“李氏三龙”。他的诗作风格清新,在当时颇负盛名,著有《李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