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终南山为吟咏对象,通过层递式的空间描写,展现了皇家气派与仙境交融的壮丽画卷。诗人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意象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境。
首联"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运用了双重空间定位手法。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北斗'与'南山'构成天地对应的宇宙图式,而'城边''殿前'又将这宏大景象收束于人间宫阙"。这种天地人三才交融的写法,既显终南山之巍峨,又暗喻帝王之尊。
颔联"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转入仙境描写。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金阙''玉堂'本为道教仙境意象,此处用来形容山间建筑,将终南山幻化为蓬莱仙境"。树梢悬挂玉堂的意象尤为精妙,既写山势之高,又赋予建筑以飘渺感。
颈联"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转向气象描写。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佳气''瑞烟'既实写山间云雾,又暗含祥瑞之意。'通'字与'绕'字使静态的山景产生流动感,暗示天地灵气的循环"。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将自然景观提升为政治祥瑞的象征。
尾联"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点明应制主题。文史专家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解读:"'尧天'典故的运用,既符合侍宴场合的颂圣要求,又将终南山与圣王治世相联系,使自然山水成为政治清明的见证"。诗人以"小臣"自称的谦卑姿态,与前面宏大的景象形成有趣反差。
全诗在艺术手法上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空间层次分明,从北斗星辰到山中云雾形成立体构图;二是意象选择精当,金阙玉堂等物象兼具现实与象征意义;三是情感表达含蓄,通过景物描写自然流露颂圣之情。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特别赞赏其"将应制诗的程式要求与山水诗的审美情趣完美结合"的艺术成就。
整首诗犹如一幅金碧山水,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了终南山的雄伟与灵秀,更通过山水歌颂了太平盛世。这种"以山水见政治"的写法,既体现了初唐宫廷诗的典型特征,也展示了诗人高超的意象经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