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代张侍御伤美人

2025年07月05日

二八泉扉掩,帷屏宠爱空。泪痕消夜烛,愁绪乱春风。
巧笑人疑在,新妆曲未终。应怜脂粉气,留著舞衣中。

审言

译文

代张侍御伤美人
为张侍御悼念逝去的美人
二八泉扉掩
十六岁的青春被墓门掩埋
帷屏宠爱空
帷帐屏风间宠爱已成空
泪痕消夜烛
泪痕在夜烛下渐渐消逝
愁绪乱春风
愁思如乱絮在春风中飘荡
巧笑人疑在
灵巧的笑容让人错觉她仍在
新妆曲未终
新扮的妆容曲调还未终了
应怜脂粉气
该是怜惜那脂粉的香气
留著舞衣中
依然留在舞动的衣衫里

词语注释

泉扉(quán fēi):墓门,泉指黄泉,扉指门
帷屏(wéi píng):帷帐和屏风,指闺房
巧笑(qiǎo xiào):灵巧美好的笑容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年间,张九龄任侍御史时,曾为一位早逝的宫廷美人作悼诗。这位"二八"佳人(十六岁)正值芳华,却如朝露般倏忽凋零,引得诗人以细腻笔触摹写深宫中的生命哀歌。

据《旧唐书·职官志》载,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但张九龄以台阁重臣之笔写闺帷之悲,实与盛唐宫廷文化密切相关。开元时期教坊乐舞极盛,《教坊记》载"宜春院女伎四季给俸",然荣宠无常恰如诗中"帷屏宠爱空"之叹。

诗中"泪痕消夜烛"暗合唐代守夜习俗,《开元礼》规定宫人丧仪需"昼夜哭临";"愁绪乱春风"则化用谢朓"春风吹愁来"句,将个体悲恸融入永恒春景。末句"舞衣"意象尤为 poignant——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仕女俑,犹见当时舞衣之华美,而美人已作泉下尘。

此诗在形式上承齐梁体遗韵,内容却超越宫体诗的绮艳,通过脂粉气的物质留存与生命消逝的对比,完成对存在与虚无的哲学追问。张九龄以台阁之臣作此哀婉之调,恰反映盛唐文人精神世界中刚健与柔美并存的独特气质。

赏析

此诗以精微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凄美的美人消殒图卷。首联"二八泉扉掩,帷屏宠爱空"以数字入诗,十六韶华永锢泉台,帷帐屏风徒留寂寥,形成强烈反差。吴汝纶《唐诗评注》谓:"'掩'字如石坠潭,瞬间闭合永恒",而"空"字则被《唐诗归》评为"三笔写尽人间世态炎凉"。

颔联"泪痕消夜烛,愁绪乱春风"构成时空双重意象。夜烛泪痕暗喻长夜恸哭,明代唐汝询《唐诗解》析此"烛泪人泪,两相蚀尽";春风愁绪则化无形为具象,清人黄生《唐诗摘钞》称其"以絮乱喻心乱,春风亦为之踌躇"。夜与昼的循环,暗示哀思的永续性。

颈联"巧笑人疑在,新妆曲未终"运用通感手法,听觉(巧笑)与视觉(新妆)在幻觉中交织。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疑字曲笔,写尽痴妄之态",而"未终"二字被《而庵说唐诗》解为"戛然而止的宿命,如断弦犹颤"。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深得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之神韵。

尾联"应怜脂粉气,留著舞衣中"以物质遗存反衬生命消逝。脂粉气息在《唐诗镜》中被描述为"魂兮归来之引",舞衣空悬则被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称为"楚辞招魂的唐音变奏"。清代学者纪昀特别激赏此联:"以有形写无形,香泽犹存而玉体已寒,较之'不见玉颜空死处'更显凄艳。"

全诗情感演进如层层涟漪:从物是人非的惊痛(首联),到昼夜煎熬的悲怆(颔联),继而产生幻觉慰藉(颈联),最终归于物质遗存的永恒怅惘(尾联)。《唐诗贯珠》总评此诗:"以乐景写哀,以动态衬静,以存在证虚无,诚得悼亡诗三昧。"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将楚辞的凄艳、齐梁体的精工与盛唐气象的浑融完美结合,形成"哀而不伤,艳而不妖"的独特美学境界。

点评

此诗哀艳缠绵,字字皆作珍珠泪。张侍御笔下之"伤美人",非独悼红颜早逝,更叹人间好物不坚牢。

**王夫之《唐诗评选》**尝云:"'泪痕消夜烛'五字,烛影摇红中见美人魂魄,较之'梨花一枝春带雨'更添三分凄艳。"夜烛本为欢娱而设,今反为泪所消,生死颠倒之悲,尽在此中。

**沈德潜《说诗晬语》**尤赏结句:"'留著舞衣中'五字,脂粉香凝作白骨尘,较之'钿合金钗寄将去'更觉惊心。"舞衣空悬而香泽犹存,此间恍惚,直教人疑为倩女离魂。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论其技法:"'巧笑'二句以虚笔写实情,新妆未竟而曲已断,如睹霓裳羽衣戛然裂帛。"诗人以"疑在"二字构筑幻境,遂使读者与侍御同入庄周梦蝶之惑。

至若"愁绪乱春风"之句,**陆时雍《诗镜总论》**叹曰:"李后主'砌下落梅如雪乱'不过写形,此句则心绪与春色俱乱,真所谓'泪眼问花'之祖也。"春风本堪娱人,今反为愁所乱,物我交感之妙,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