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年间,张九龄任侍御史时,曾为一位早逝的宫廷美人作悼诗。这位"二八"佳人(十六岁)正值芳华,却如朝露般倏忽凋零,引得诗人以细腻笔触摹写深宫中的生命哀歌。
据《旧唐书·职官志》载,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但张九龄以台阁重臣之笔写闺帷之悲,实与盛唐宫廷文化密切相关。开元时期教坊乐舞极盛,《教坊记》载"宜春院女伎四季给俸",然荣宠无常恰如诗中"帷屏宠爱空"之叹。
诗中"泪痕消夜烛"暗合唐代守夜习俗,《开元礼》规定宫人丧仪需"昼夜哭临";"愁绪乱春风"则化用谢朓"春风吹愁来"句,将个体悲恸融入永恒春景。末句"舞衣"意象尤为 poignant——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仕女俑,犹见当时舞衣之华美,而美人已作泉下尘。
此诗在形式上承齐梁体遗韵,内容却超越宫体诗的绮艳,通过脂粉气的物质留存与生命消逝的对比,完成对存在与虚无的哲学追问。张九龄以台阁之臣作此哀婉之调,恰反映盛唐文人精神世界中刚健与柔美并存的独特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