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戏赠赵使君美人

2025年07月05日

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罗敷独向东方去,谩学他家作使君。

审言

译文

红粉青娥映楚云
美丽的女子容颜映照着楚地的云霞
桃花马上石榴裙
她骑着桃花马,身着艳丽的石榴裙
罗敷独向东方去
像罗敷一样独自向着东方远去
谩学他家作使君
莫要效仿他人,去做那使君夫人

词语注释

红粉青娥:指美丽的女子。红粉,胭脂和铅粉,代指女子妆容;青娥,指少女。
楚云:楚地的云,此处借指楚地风光。
石榴裙:红色的裙子,因色如石榴花而得名,常代指女子艳丽的服饰。
罗敷:古代美女名,出自汉乐府《陌上桑》,此处借指美丽而坚贞的女子。
谩学:不要效仿。谩(mán),通“漫”,徒然、莫要的意思。
使君:汉代对刺史或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指赵使君。

创作背景

诗词戏赠赵使君美人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楚地,烟霞氤氲如纱,刺史府邸的桃花簌簌落在青石阶前。赵使君新得美人侍宴的传闻,似三月柳絮飘入文人雅集。诗人执盏笑观这幕盛唐常见的风雅剧,见那美人着榴红六幅罗裙策马而过,恍若汉乐府《陌上桑》里"缃绮为下裙"的秦罗敷再世,却在鞍马回旋间露出几分刻意效颦的痕迹。

案头《玉台新咏》正翻到罗敷拒使君篇,诗人忽觉今古情境倒错——昔年拒绝使君调戏的采桑女,今日竟成了使君府中刻意模仿罗敷作态的家姬。这戏剧性的错位,恰似唐时盛行的"反拟古"诗风,遂提笔蘸墨,以"谩学"二字作结,将千年道德寓言化作唇齿间流转的葡萄美酒。

史载开元年间,五品以上官员蓄养家伎成风,赵使君这般外放刺史,府中必有教坊司配给的乐籍女子。诗人以"楚云"暗喻巫山神女典故,又借"东方去"呼应《陌上桑》"东方千余骑"的太守仪仗,在香艳词句间埋着锋利的讽喻:当贞洁象征沦为宴会点缀,究竟是美人效颦,还是使君们在权力中迷失了真正的风骨?

赏析

这首诗以明艳的色彩与精巧的用典,勾勒出一幅美人骑射的生动画面。开篇"红粉青娥映楚云"中,"红粉"与"青娥"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如吴小如《诗词札丛》所言:"'青娥'本指少女黛眉,与'红粉'相映,顿觉娇艳欲滴"。而"楚云"的意象既暗合巫山神女的典故,又以流动的云气为画面增添飘逸之感。

次句"桃花马上石榴裙"堪称诗眼。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此句:"桃花马之红艳与石榴裙之绛彩叠映,马上英姿与裙裾翩跹刚柔相济"。诗人用"桃花"喻马,既写其毛色如灼灼春华,又暗喻美人面若桃花;"石榴裙"的意象则出自梁元帝《乌栖曲》,在此既显服饰之丽,又含情爱之思。两个意象的并置,令静止的色彩突然有了跃动的生命力。

后二句化用《陌上桑》罗敷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罗大经《鹤林玉露》评点道:"'独向东方'四字最妙,既存罗敷拒使君之贞,又见美人别去之决"。末句"谩学"(空学)二字尤见匠心,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分析:"使君在诗中成为被嘲讽的对象,美人'不学'的傲然姿态,实则是诗人对权贵的轻蔑"。

全诗在表层写美人英姿之外,更蕴含深刻的情感张力。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石榴裙的浓艳与楚云的缥缈构成欲望与距离的双重暗示",而美人向东独行的背影,恰如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所云:"留下无限怅惘的空间,使艳丽的画面突然浸入哲思的冷光"。这种由热烈转入冷隽的情感曲线,正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典型体现。

点评

此诗以"红粉青娥"起笔,如李商隐《无题》中"八岁偷照镜"般勾勒出美人风姿。王夫之《姜斋诗话》评曰:"'桃花马上石榴裙'七字,尽得风流,不著一字而妖娆自现"。

"罗敷独向"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化用古乐府而翻出新意,使君之谩学,正见美人之不可学"。其笔法近于王昌龄《闺怨》之"忽见陌头杨柳色",以对比手法暗藏机锋。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论及此诗:"'谩学'二字最妙,似嘲似羡,将权力与美色的永恒悖论点染得含蓄深远"。诗中"楚云""罗敷"等意象的运用,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使政治隐喻与审美体验达到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