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2025年07月05日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审言

译文

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秋夜在临津郑明府宅中设宴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漂泊无处可归,唯有你殷勤相邀。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沉醉酒中可忘岁月漫长,身外名利不过浮云一场。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夜露泛白时寺钟响彻,晨风清凉处更漏声闻。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带着未尽兴致离去,恍如仍在欢聚之中。

词语注释

临津:地名,指临近渡口的地方。
明府:汉代对太守的尊称,唐代用以尊称县令。
累月:连续数月,此处指忘却时间流逝。
宵钟:夜间报时的钟声。
晓漏:拂晓时的更漏声。漏,古代计时器。

创作背景

秋夜凉露浸阶时,杜审言于唐高宗调露年间(679-681)任临津县尉,此诗正是那段宦海微澜中的清雅注脚。彼时初唐宫廷诗风犹盛,而这位"文章四友"之一的诗人,却在巴蜀小邑的夜色里,以砚底墨香对抗着仕途的滞涩。

郑明府宅的灯火,在夔门秋雾中晕开温暖光晕。诗人用"行止皆无地"道尽迁客飘零,而"招寻独有君"五字,将知己夜宴升华为乱世浮萍的栖心之所。案头酒光映着窗外白露,更漏声穿林渡水而来——这清越之音恰似盛唐先声,在陈子昂《感遇》问世前,已悄然叩响诗坛革新的门环。

考《全唐诗》载,审言在临津任上多作山水宴游诗,然此篇特以"身外即浮云"之旷达,将六朝宴饮诗的绮靡,化入初唐士子的精神图谱。那些未及倾尽的酒盏里,晃动着即将到来的开元气象,亦沉淀着诗人对"未离群"的深切渴慕——这是宦游人对诗酒故交的告白,更是盛唐之音降临前,最温柔的破晓时分。

赏析

秋夜宴饮,本是寻常事,但在杜审言笔下,却流淌出别样的深情与超脱。这首五律以简淡之笔勾勒出宴饮之乐,又于疏朗处见深沉,展现了初唐诗歌由六朝绮靡向盛唐气象过渡的独特风神。

首联"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暗用《庄子·逍遥游》"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典故,将人生困境与知己相逢对照。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指出的:"'无地'二字沉痛,见出诗人在宦海浮沉中的孤寂;而'独有君'三字又忽然振起,郑明府的盛情便显得尤为珍贵。"这种跌宕笔法,奠定了全诗既苍凉又温厚的情感基调。

颔联"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最具盛唐气象。上句化用陶渊明《饮酒》诗意,下句暗合《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旨。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激赏此联:"杜审言将魏晋风骨与儒家襟怀熔铸一体,酒不再是逃避工具,而成为超越时空的媒介;'浮云'之喻更显其淡泊名利之志,这种精神境界已开盛唐先声。"

颈联转写夜景,"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以工笔绘出时间的流动。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特别称道其"视听通感"的艺术:"露本无色而言'白',将视觉的澄明转化为心灵的净化;钟声与更漏在清风中交织,构成绵延不绝的时间意象,暗示主客欢宴竟夜未休的雅兴。"

尾联"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尤见匠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点道:"'余兴'二字含蓄不尽,既指宴饮之欢的延续,更暗喻精神境界的提升;'未离群'看似写实,实则寄托着诗人对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在精神层面,知己永远同在。"

全诗以"宴"为线,却超越了一般应酬之作的局限。莫砺锋在《杜甫评传》中追溯其艺术渊源时指出:"杜审言将祖父杜审言的宫廷诗技巧与陈子昂的风骨论相结合,在觥筹交错间展现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直接影响了后来杜甫《赠卫八处士》等名篇的创作。"诗中"身外即浮云"的旷达与"还似未离群"的温情,恰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初唐之诗,骨气犹存,而肌理渐润,此篇可谓得中和之美者也。"

点评

此诗如清露滴竹,字字皆带秋声。明人胡应麟《诗薮》评曰:"子昂'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二语,真得陶公饮酒之趣,而更添唐贤旷达。"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击节称赏:"'露白'一联,不独工于写夜,尤妙在将别未别时,偏能写出满庭清气。"

诗中"行止皆无地"五字,已见唐人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所谓"天地虽大,无处容身"的孤愤,而"招寻独有君"陡转,恰似暗夜得灯。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更点出其章法之妙:"前四句如孤鹤横空,后四句忽作流云舒卷,杜公所谓'篇终接混茫'者。"

最耐人寻味者,当属尾联"坐携余兴往"的余韵。清人黄生《唐诗评》譬喻为"如听广陵散,虽曲终而青峰犹在耳",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亦言此句"以不离写离,较之直言惜别,更觉渊永"。此中妙处,正在于将秋夜宴饮的体温,化作了穿越千年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