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木阴阴,蝉鸣渐起。唐中宗景龙年间的一个溽暑午后,杜审言自洛阳城策马而出,踏上了寻访郑七山斋的幽径。这位与李峤、崔融并称"文章四友"的诗人,此刻暂离了宫廷应制的金阶玉堂,在终南山麓的薜萝丛中寻觅着另一重诗意人生。
山径蜿蜒处,荷芰飘香的水亭若隐若现。郑七其人虽不见于正史详载,然据《全唐诗》所录交游诗推断,当是隐居于谷口的文人雅士。唐代士人素有"中隐"之风,这座掩映在薜荔女萝间的山斋,恰是盛世文人半官半隐理想的物质投射。水亭四面的芰荷,或许正应和着主人"出淤泥而不染"的志趣。
天际忽有雷声隐隐,将晴未晴的暮色里,残雨折射着奇异的天光。诗人驻足聆听,洛阳城的钟鼓声穿透云层而来——这声音既象征着不可割舍的庙堂之念,又反衬出山斋超然物外的静谧。车马迟迟不肯归去的身影,凝固成盛唐文人矛盾心绪的永恒剪影:在魏阙与山林之间,他们永远保持着审美的距离。
此诗诞生的景龙年间(707-710),正是唐王朝宫廷诗风极盛之时。杜审言却在这首五律中,以"薜萝""荷芰"的楚辞意象,延续着魏晋以来的隐逸传统。那抹残雨折射的夕照,恰似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文人的精神微光——在即将到来的开元盛世前夜,他们已在山径水亭间,预演着王孟诗派的清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