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夏日过郑七山斋

2025年07月05日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审言

译文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我们都有饮酒的雅兴,相约来到这山谷幽居。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沿着长满薜萝的山路漫步,水亭边荷花菱角正盛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夕阳余温蒸腾着雨后湿气,暮云深处传来隐约雷声。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洛阳城的钟鼓声遥遥传来,拴好车马迟迟不愿归去。

词语注释

樽(zūn):古代盛酒器具
薜萝(bì luó):泛指藤蔓植物
荷芰(hé jì):荷花与菱角的合称
日气:阳光的热气/夏日暑气
迟回:徘徊不前

创作背景

夏木阴阴,蝉鸣渐起。唐中宗景龙年间的一个溽暑午后,杜审言自洛阳城策马而出,踏上了寻访郑七山斋的幽径。这位与李峤、崔融并称"文章四友"的诗人,此刻暂离了宫廷应制的金阶玉堂,在终南山麓的薜萝丛中寻觅着另一重诗意人生。

山径蜿蜒处,荷芰飘香的水亭若隐若现。郑七其人虽不见于正史详载,然据《全唐诗》所录交游诗推断,当是隐居于谷口的文人雅士。唐代士人素有"中隐"之风,这座掩映在薜荔女萝间的山斋,恰是盛世文人半官半隐理想的物质投射。水亭四面的芰荷,或许正应和着主人"出淤泥而不染"的志趣。

天际忽有雷声隐隐,将晴未晴的暮色里,残雨折射着奇异的天光。诗人驻足聆听,洛阳城的钟鼓声穿透云层而来——这声音既象征着不可割舍的庙堂之念,又反衬出山斋超然物外的静谧。车马迟迟不肯归去的身影,凝固成盛唐文人矛盾心绪的永恒剪影:在魏阙与山林之间,他们永远保持着审美的距离。

此诗诞生的景龙年间(707-710),正是唐王朝宫廷诗风极盛之时。杜审言却在这首五律中,以"薜萝""荷芰"的楚辞意象,延续着魏晋以来的隐逸传统。那抹残雨折射的夕照,恰似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文人的精神微光——在即将到来的开元盛世前夜,他们已在山径水亭间,预演着王孟诗派的清幽世界。

赏析

夏日的山居访友,在杜审言笔下化作一幅清幽淡远的隐逸图卷。诗人以"樽中好"起笔,看似寻常的饮酒之谊,实则是《世说新语》般魏晋风度的现代回响,正如清代学者纪昀所言:"发端即见雅人深致,非俗士所能道"。那蜿蜒的薜萝山径与绽放的荷芰水亭,构建出双重隐逸意象——前者化用《楚辞·九歌》"被薜荔兮带女萝"的山鬼形象,后者暗合《离骚》"制芰荷以为衣"的高洁品格,明代诗论家胡应麟称此联"得陶谢山水真髓"。

诗中气象描写尤见功力,"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二句,将夏日特有的瞬息万变凝练为水墨般的意境。近人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盛赞此联:"阴阳二气在十四个字里流转相生,杜子早得老杜(杜甫)家法三昧"。残雨未晞的湿润与远雷隐隐的震颤,构成通感式的夏韵交响,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以灵气行于有无之间"。

尾联的洛阳钟鼓与系马迟回,暗藏仕隐抉择的永恒命题。宋代《苕溪渔隐丛话》特别指出:"结句车马意象,实自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化出,而别具唐人气象"。那系住又徘徊的车马,正是诗人内心仕隐矛盾的物化呈现,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谓之"悠然神远,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全诗在隐逸之乐与尘世之扰的辩证中,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朝圣与回归。

点评

夏木阴阴,蝉鸣嘒嘒,杜审言此篇《夏日过郑七山斋》如一幅设色清雅的消夏图卷徐徐展开。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曾道:"初唐诸子,杜必简(审言)气韵最清,如'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二语,能摄夏景之神。"此评可谓切中肯綮。

首联"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以陶渊明《停云》诗意起兴,清人纪昀批点曰:"发端便见魏晋风骨,樽酒之约,谷口之寻,尽是名士风流"。那"薜萝山径""荷芰水亭"的景致,令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赞叹:"十字写尽林泉幽致,薜萝带雨而垂,荷芰因风自举,不着一字而姿态横生"。

颈联"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尤为后人称道。明代谢榛《四溟诗话》评曰:"杜必简炼字如炼丹,'含''送'二字,将夏日阴晴不定之态,写得活现"。那斜阳裹着雨丝的氤氲,乌云挟来远雷的震颤,恰如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所言:"十四字中,有光影,有声韵,夏日的郁勃与清凉俱在目前"。

结句"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解道:"忽闻都城暮鼓,顿生迟回之思,似谢朓'佳期怅何许'意趣"。这欲去还留的徘徊,正如一缕夏夜清风,在千年诗卷中徐徐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