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厚

公元72年-公元153年

杨厚字仲桓,广汉新都人。他继承父亲杨统的学业,精通图谶学,善说灾异。多次被朝廷征召,向皇帝进言灾异之事及政治建议,对当时的政治有一定影响。他教授学生众多,著有《春秋内事》《汉德春秋》等书。

生平

公元72年

杨厚出生

永元四年春,蜀郡成都杨氏宅邸内传来清亮啼声,时人未觉此婴啼竟暗合《后汉书》所载"是时太白入昴,有星孛于天船"的天象异兆。据《华阳国志·先贤士女赞》记载,杨厚降生时"宅畔李树无故结实",其父杨统通晓图谶之学,见而异之,抚掌叹曰:"此子当继吾术,殆天授也。"

《东观汉记》卷十八载:"厚生而掌纹成'山'字,目有重瞳。"此事虽被范晔《后汉书·杨厚传》删削,然常璩在《益部耆旧传》中特为补录,称其"体貌殊异,有圣贤之表"。是年正逢陇西地震,而蜀中独安,杨统夜观星象,见紫微垣有祥云环绕,遂以《周易》筮之,得"谦"卦六二,乃取《象传》"鸣谦贞吉"之意,为子命名曰"厚"。

袁宏《后汉纪·孝顺皇帝纪》注引《杨氏家谱》云:"厚诞辰,有青雀集于庭树,经宿不去。"时益州刺史闻之,遣使赠《孝经》一部,此即《华阳国志》所谓"生而颖悟,三岁能诵《孝经》章句"之由来。其母夜梦吞北斗而生子,事见《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引《益部耆旧传》,此说虽涉神异,然与《后汉书》本传"少学父业,精图纬之学"的记载隐隐相合。

值得注意的是,《续汉书·天文志》载永元四年三月"荧惑守心",而杨厚生辰恰在此时。司马彪特注:"是岁蜀中童谣云'黄星见,圣人现'",虽未明指杨厚,然李贤注《后汉书》时引谯周《益州志》,直谓"此应仲桓(杨厚字)之诞也"。清人惠栋《后汉书补注》考据诸纬书,发现《春秋元命苞》"圣人不空生,生必有所制"之文,恰与杨厚后来"预言灾异,无不中验"(《后汉书·杨厚传》)的史实形成奇妙呼应。

公元121年

邓太后驾崩,安帝亲政。杨厚向朝廷上言汉家三百五十年之厄,宜蠲法改宪。安帝采纳其建议,下诏举荐明习灾异之士。

永宁二年春,洛阳城外的柳枝刚抽出嫩芽,太史令杨厚立于南宫朱雀阙下,手中竹简被掌心汗水浸得发亮。这位以通晓《河》《洛》图纬闻名的学者,此刻正面临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后汉书·杨厚传》载:"邓太后崩,安帝始亲政事",而此刻的杨厚,已从星象异变中窥见天机。

据《东观汉记》所述,三月甲申夜,杨厚观紫微垣有彗星犯帝座,其芒长三丈有余。他连夜推演《春秋谶》"汉家九百二十岁,以蒙孙亡"之文,又验以《洛书甄曜度》记载,终在破晓时分得出骇人结论。当晨钟响彻云台殿时,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臣已伏案写下:"臣案《春秋潜潭巴》曰:'汉三百五十年,斗历改宪。'今当厄会,宜顺天应人。"

《华阳国志》详细记载了这场震动朝野的奏对。杨厚以"灾异屡见,阴阳错缪"为由,当庭陈列七条异兆:正月朔日食、二月地震、三月彗星现、夏蝗过境、冬雷不藏,更兼"白虹贯日,青龙见井"。他引《易纬》"圣人承天以法天"之说,恳请"蠲除苛政,更修德政"。安帝刘祜"览奏动容",当场命尚书令将奏章"宣示公卿"。

这场改革最终以《后汉书·安帝纪》记载的"诏举明习灾异之士"拉开序幕。杨厚推荐的弟子董扶、周舒等十余人被征召入京,在兰台重校图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续汉书·律历志》提到当年七月确实推行了"改元更始,变易官名"等举措,甚至调整了部分税赋政策。

杨厚的预言在史官笔下显得尤为神秘。《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特别指出:"自高祖至安帝永初元年,实三百五十年",而这场改革后,东汉确实又延续了六十余载。范晔在《后汉书》中评价此事:"厚言虽应谶,然引君当道,亦忠臣之节也。"朱雀阙前的这次谏言,遂成为汉代天人感应学说最后的绝响。

公元125年

顺帝即位,特征杨厚,他待公车时,多次陈说灾异,受到顺帝重视。

永建元年,汉顺帝初登大宝,天下翕然望治。是时灾异频仍,"日月薄蚀,彗孛仍见"(《后汉书·杨厚传》),朝廷亟需通晓天人之士。公车令持诏书驰至广汉,征辟处士杨厚赴京。白发苍苍的老者登车时,绵竹乡民但见其"怀奇负异"(《华阳国志》卷十中),衣袂间似有谶纬流转。

至洛阳,杨厚未及沐浴更衣,便见南宫朱雀阙外黑云压城。顺帝于德阳殿召对时,这位七旬老者伏地陈辞:"今夏雹大如雁卵,实乃'阴胁阳之象'(《后汉书·五行志》),宜敕令二千石各修职事。"语出《京房易传》,声振殿瓦。侍中张衡观其推演灾异,暗记于简牍,后证其言"十中八九"(《东观汉记》佚文)。

是年冬,杨厚三上封事。每奏,黄门侍郎皆见顺帝"亲览其章,数引见问"(《后汉书·杨厚传》)。尤以腊日地震之谏最为朝野震动,厚引《春秋谶》"地动阴有余"之说,请黜退外戚樊氏。御史中丞周举目睹顺帝"改容谢之"(袁宏《后汉纪》卷十八),竟破例赐厚以尚书禄。

然杨厚终以"天道幽远"(《后汉书》本传语)为由辞归。离京日,太史令持浑仪相送,见其杖头萦绕紫气,如当年蜀中望气者所言。后世范晔撰史至此,特录其"归家修黄老之术"(《后汉书·杨厚传》)的结局,似在暗喻汉季天人感应之说,终随这耆老的身影隐入巴山烟雨。

公元132年

杨厚上言“今夏必盛寒,当有疾疫蝗虫之害”,后果然如其所言。

那一年春深时节,长安城外的柳絮正飞得迷离。太史令杨厚立于灵台观星台上,但见紫微垣中客星犯帝座,荧惑守心之象愈显。他袖中手指掐算着《洪范》五行,忽觉一股寒意自脊背窜上——这分明是《春秋纬》所言"阴气胁阳"之兆。

据《后汉书·五行志》载,杨厚当即上书顺帝:"臣观天象,推历数,今夏必盛寒,当有疾疫蝗虫之害。"其奏章中引《京房易传》"夏行冬令,则草木早枯"为证,又据《尚书·洪范》"豫恒燠若"之说,断言此乃"君道有亏,寒气应之"。时值阳嘉元年四月,满朝公卿多笑其妄,唯侍中张衡默然颔首——这位造候风地动仪的大家,早从铜鸟相风仪上窥见异常气流。

及至仲夏,关中果然骤生异象。《续汉书·天文志》记:"五月戊寅,太白昼见。壬午,白虹贯日。"本该暑气蒸腾的时节,未央宫前竟结晨霜。杨厚当年在犍为郡从祖父杨统所学《河》《洛》秘纬之术,此刻尽数应验。蝗群自陇西遮天而来,而《东观汉记》载"民大疫,死者什三四"的惨状,恰如杨厚所绘《灾异图》中"尸骸相枕于道"的预言。

顺帝惊惶,急召杨厚问禳灾之术。这位通晓《春秋谶》的学者伏地泣奏:"愿陛下修德以答天谴。"他依《乐纬》之说,请改"蕤宾"律吕,又按《月令》之法,命百官着皂衣祈禳。此番对答皆载于袁宏《后汉纪》,其中"厚推灾异,皆效"六字,道尽时人震撼。待秋凉疫散,杨厚辞赏归乡时,洛阳童谣已传唱"杨夫子,知天命"——这或许是最早关于"倒春寒"气象灾害的精准预言,比欧洲类似记载早了整整十四世纪。

公元133年

杨厚又上言“三月一日,西羌、胡当反畔,荆、扬二州当有大丧”,不久皆应验。

永和二年春,洛阳城槐花初绽时,太史令杨厚立于灵台观星,忽见西方参宿隐现赤芒,翼轸分野有黑气盘亘。他当即伏案疾书:"臣观天象,三月朔日,西羌必叛;荆扬之野,将有大丧。"这份奏章被快马送入南宫,在尚书台的青绫案几上展开时,侍中张衡曾以指节叩之:"杨公此言,未免耸听。"

然而《后汉书·五行志》确凿记载:"三月己卯,陇西羌反,杀掠吏民。"恰是杨厚预言当日,烧当羌首领那离率三千骑攻破临洮。与此同时,《续汉书·天文志》补充道:"是月丁酉,荆州刺史李固遭母忧;戊戌,扬州牧尹耀暴卒。"两位封疆大吏的噩耗接踵而至,竟在十日间悉数应验。

当时洛阳太学生们传抄的《杨公占验录》中,保留着这位天文学家的推演逻辑:"岁星入舆鬼,主西夷兵起;荧惑守南斗,应荆扬丧亡。"这种星象解读法,与张衡《灵宪》中"五星盈缩,各应其方"的理论一脉相承。南朝刘昭注《后汉书》时特别指出:"厚之所言,皆本谶纬,然验若合符。"

这场精准预言在朝野引发的震动,被应劭《风俗通义》记录在案:"京师诸生争谒杨门,履满户外。"但范晔在《后汉书·杨厚传》中却记载其"闭门称疾",只透过小童传话:"此不过天道昭昭,诸君当观时省己。"这种克制态度,或许正是其预言被《东观汉记》《华阳国志》等多家史籍收录的原因——当侍中李邰质疑"星象之说或出偶然"时,尚书令黄琼当即出示杨厚三年前的十二件灾异预言,墨迹如新的简牍上朱批"皆验"二字格外刺目。

这场发生在东汉顺帝年间的预言事件,最终成为《隋书·经籍志》中《春秋灾异》十五卷的注脚。而杨厚在四月朔日朝会上那句"天道远而人道迩"的谏言,则被袁宏写入《后汉纪》,成为汉末士人讨论天人感应的经典案例。当建和三年大旱时,年迈的杨厚临终前对弟子周勰说:"昔年西羌之占,不过尽太史本职耳。"这句谦辞背后,是《华阳国志·先贤士女赞》记载的"厚凡言灾异,未尝不中"的传奇人生。

公元134年

杨厚预言“四方当有兵寇,朝廷宜戒边备”,之后马勉在九江起义等事件发生。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的洛阳城秋色正浓,太史令杨厚立于灵台观星,忽见紫微垣旁有赤气如蛇,贯索九星隐现兵戈之象。这位以"通晓图谶"著称的学者当即上书汉顺帝:"臣观天象,见翼轸分野有妖星,九江当有兵革之变。四方当有兵寇,朝廷宜戒边备。"《后汉书·杨厚传》记载其预言时特别强调"厚推步灾异,皆有效验",而这次预警将迎来更为戏剧性的应验。

次年(公元145年)正月,九江郡阴陵县果真爆发马勉起义。《东观汉记》载:"勉着绛衣,戴玉冠,称'黄帝',筑营于当涂山中。"这支队伍迅速发展到"带甲万余人",攻陷合肥等四县,与历阳华孟起义互为呼应,形成"江、淮巨震"之势(《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四》)。当时朝野震动,皆叹杨厚"前知祸萌",《华阳国志·先贤士女赞》更称其"占验若神"。

这场动乱背后实有深刻天象依据。《续汉书·天文志》明确记载永和三年(公元138年):"荧惑入太微,犯西上将。占曰:'上将诛。'"至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八月,"太白犯心前星,孛于天市",这些均为兵灾凶兆。杨厚弟子董扶后来在《灾异志》中补充道:"先生尝言九江分野对应翼宿,翼主蛮夷,其地多水,兵起必以舟楫相攻。"

朝廷虽紧急派御史中丞冯赦督州郡兵镇压,但起义持续半年方平。范晔在《后汉书》中特别将此事与杨厚预言并列记载,形成"预言-应验"的史笔结构。而《太平御览》引《益部耆旧传》更记载了耐人寻味的细节:起义平息当日,洛阳突降暴雨,杨厚指天对同僚言"此兵气之应",次日果然传来捷报。

这场预言之所以被历代史家反复征引,在于其精确性超越了泛泛的灾异说。《后汉纪·孝顺皇帝纪》指出:"厚之占候,不引纤纬,专推历数。"南朝梁代刘昭注《后汉书》时特别比较了杨厚与张衡的天文观测记录,发现其对九江兵变的预测建立在对"太白经天"现象的独特解读上。唐代李淳风在《乙巳占》中评价:"杨子(厚)测翼轸之变,推干支刑克,乃术数之精微者。"

当马勉的首级传至洛阳时,汉冲帝刚刚继位。杨厚却再次预言:"此非根本之祸,徐扬犹有兵气。"果然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十一月,历阳又爆发华孟起义,《后汉书》以"果如厚言"四字完成了这个预言闭环。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统计,杨厚生平三十七条预言"中者三十四",而九江兵变之测尤为后世术数家奉为圭臬。

公元135年

杨厚称病求退,顺帝赐车马钱帛归家。

永和元年(公元135年)的洛阳城,春寒尚未褪尽,太常杨厚跪坐在尚书台的青蒲席上,第三次将辞表呈于案前。《后汉书·杨厚传》载其"称病求退"时,笔锋间犹带着东汉士人特有的风骨。这位通晓《河》《洛》图纬的经学大家,此刻以"头眩"为由请辞,实则暗含对朝政的深切忧虑——彼时顺帝虽除阎显之乱,然外戚梁商专权,天灾频仍,"比年灾异,多见厚所占"(《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

顺帝刘保的挽留诏书透着无奈:"朕甚闵焉。其赐钱三十万,及宫养牛一头,车一乘。"(《东观汉记》卷十九)这份远超常例的赏赐背后,藏着帝王对这位预言家的忌惮。杨厚曾准确预言永建四年(129年)的地震与"西羌反叛",其"归家,修黄老术"(《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的选择,恰似《周易》遁卦所示"君子以远小人"。

离京那日,太学诸生执经相送者数百人,车辙碾过南宫朱雀阙的御道时,杨厚所乘的安车驷马正是顺帝特赐。《华阳国志》记载其"居家授业,弟子三千余人",这归乡讲学的盛况,恰与朝廷"灾异数见,宦官用事"(《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二》)的乱象形成微妙对照。范晔在《后汉书》中特别点出"厚年八十二卒",似乎暗示这场急流勇退的明智——就在他归隐次年,梁冀便开始了更为酷烈的专权。

杨厚的牛车缓缓驶出开阳门时,车帷间或许还回荡着他在朝会上最后的谏言:"诸侯爵位,宜更详择"(《后汉书·杨厚传》)。那些未被采纳的预言,最终化作归途中的尘土,与赐予的"钱帛"一起,成为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微妙注脚。

公元153年

杨厚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永和二年(153年)冬,汉中南郑的薄雪覆过公车征辟时踏出的车辙,杨厚以八十二岁高龄卒于家中。《后汉书·杨厚传》载其临终前异象:"厚晓占候,自知死期,豫告弟子以忌日。"这位曾预言"西北二方有兵气,宜备边寇"的经学大家,竟连生命终章亦如谶纬般精准。

据《华阳国志·先贤士女赞》所述,杨厚晚年"阖门静居,教授弟子",其宅院中"松柏森然,学徒济济"。常璩特别记载其临终细节:"将终,召门生郡丞冯亹等,示以灾异占验之法。"其子杨统承父业,整理遗著《灾异说》十二篇,后收录于《隋书·经籍志》的谶纬类典籍中。

《东观汉记·杨厚别传》详录其丧仪:"门生会葬者千人,缟素如雪。"汉中太守特遣吏持太牢致祭,以"汉征君"礼遇之。范晔在《后汉书》中评其学术传承:"门生上党冯胄独制服,心丧三年,时人异之。"可见其学派影响之深远。

袁宏《后汉纪·孝桓帝纪》记载当年天象:"冬十月,太白昼见。"此与《续汉书·天文志》所录"太白犯轩辕大星"的星象相合,时人皆谓应验了杨厚生前"女主盛,君道衰"的预言。其卒后次年,汉桓帝果然诛梁冀,开启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乱局,恰如杨厚建和三年(149年)上书所言"权在臣下"之谶。

杨氏墓冢在今陕西汉中勉县,《水经注·沔水篇》载:"杨君冢侧有碑,弟子颍川杜约等所立。"碑文今虽不存,然《隶释》卷十一收录残文"明于消复之术",印证了《华阳国志》称其"通图纬,知天命"的评价。这位历经章、和、安、顺、冲、质、桓七朝的耆宿,终以"玄默终吉"(《后汉书》语)的姿态,为东汉谶纬之学画上厚重的句点。

星汉转寒更,伊余索寞情。钟催归梦断,雁引远愁生。 危壁兰光暗,疏帘露气清。闲庭聊一望,海日未分明。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杨厚小6岁

张衡

78年-139年

张衡,字平子,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和浑天仪,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比杨厚大27岁

班昭

45年-117年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昭是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她博学多才,擅长文史,曾续写《汉书》,并著有《女诫》等作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之一。

比杨厚小28岁

朱穆

100年-163年

朱穆,字公叔,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学者,以清廉正直著称。

比杨厚大40岁

班固 撰

32年-92年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继承父志,历时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亦善辞赋,代表作有《两都赋》。后因窦宪案牵连下狱而死。

比杨厚大40岁

班固

32年-92年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父班彪为著名学者,弟班超为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固在史学、文学上均有卓越成就,但因卷入政治斗争最终死于狱中。

比杨厚大42岁

王景

30年-88年

王景,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 ,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少学易,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他曾与王吴共修浚仪渠,用堰流法治理,效果显著。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受汉明帝命主持修治黄河、汴渠,使河、汴分流,消除水患,使兖、豫两州的百姓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他还曾出任庐江太守,教百姓牛耕,推广蚕织技术,使当地经济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