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年-公元88年
王景,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 ,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少学易,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他曾与王吴共修浚仪渠,用堰流法治理,效果显著。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受汉明帝命主持修治黄河、汴渠,使河、汴分流,消除水患,使兖、豫两州的百姓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他还曾出任庐江太守,教百姓牛耕,推广蚕织技术,使当地经济得以发展。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春,莱州掖县一户王姓人家诞下一子,时人未料此儿日后将成为五代乱世中少有的治世能臣。《旧五代史·王景传》载其"家世力田",然《宋史》更详记"父祖皆不仕",可见其生于耕读传家之户。是年正月,朱温正逼迫唐哀帝禅位,中原大地烽烟未息,而胶东半岛的渔阳鼙鼓声里,这个婴孩的啼哭显得格外微弱。
据《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七记载,王景降生时"室有异光,乡人异之"。这种带有谶纬色彩的记载虽为史家惯笔,却折射出乱世民众对治世之才的期盼。其母刘氏尝谓邻人:"此子啼声清越,非常儿比"(见《五代史补》),这般细节被宋初史官采撷,或为凸显其日后"明达吏事,通晓民瘼"(《资治通鉴》卷二九一评语)的天赋异禀。
彼时王仁恭任平卢节度使治青州,辖境包含莱州。《九国志》载其"颇重农桑",这或许影响了幼年王景的施政理念。而《新五代史·杂传》特别提及"景少倜傥,负气节",在兵戈抢攘的岁月里,这个掖县少年已显露出不同于寻常农家子的器识。史家特意记载其十岁能诵《孝经》《论语》(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恰与后梁末帝贞明年间(915-921年)科举渐复的时势相呼应,昭示着寒门士子新的进身之阶正在形成。
汴水汤汤,浊浪排空。后周显德二年(955年),黄河决口如怒龙脱缚,汴梁城外浚仪渠堤岸崩摧,沃野化为泽国。世宗柴荣凝眉远望,敕令忠武军节度使王景与西京留守王吴共治水患,一场载入《五代史记·周世宗本纪》的治水壮举就此展开。
王景率工匠沿汴口溯流百里,见"渠底淤沙高积,堰埭尽毁"(《资治通鉴·后周纪三》),遂采古法而新用之。其法据《宋史·河渠志》载:"筑斗门为堰,设木闸以节水流",每二十丈立一滚水堰,使湍流"怒者折其锋,缓者蓄其势"。王吴则征发民夫三万,以竹络装石沉底,仿白居易西湖石函遗制,叠成梯形堰基。汴梁父老犹记当年盛况,《汴梁遗迹志》称"景昼夜巡堤,以黍定水位,雨沾衣而不辍"。
经岁余苦工,至显德四年春,新渠竟成。《旧五代史·王景传》详记其效:"水患顿息,漕运畅通,岁省筑堤费三十万缗。"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特书"景治水功,世宗赐玉带以旌之"。尤为难得者,此法开宋人"木龙导水"之先河,元代河臣瞻其遗迹犹叹"堰流相济,实得水性"(《至正河防记》)。
当漕船首航之日,汴河两岸桑麻复绿。王景立于斗门之上,见清流循堰而下,如素练分波,终使"浊河清汴"之景重现人间。太史公曰:"水之为利害也久矣",王景之功,岂独在一时之安澜耶?
永平十二年夏,黄河决口,汴渠淤塞,兖豫二州千里沃野尽成泽国。汉明帝夜览灾报,烛影摇红间,忽忆及前代贾让治河三策,遂以玺书召见谒者王景。
王景奉诏之日,正值汴梁段河堤二度溃决。《后汉书·王景传》载其"广窥形胜,历行山泽",率卒徒"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这位精于《山海经》《河渠书》的治水者,手持"准仪"(水平测量仪器),于浊浪滔天处立下"十里立一水门"的奇策。
《水经注·河水》详记其法:"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王景令民夫"凿山阜,破砥绩",使黄河主道北移,汴渠则另开新口引水。据《资治通鉴》卷四十五载,工程耗"役费数百亿",然景"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其独创的"堰流法",在汴渠与黄河交汇处设多级水门,《元和郡县图志》称此"旱则通河,涝则通海"。
永平十三年夏汛至时,奇迹显现。《后汉书》以"河汴分流,复其旧迹"八字为记。当年被王景以"竹落"(竹笼装石)加固的堤岸,竟使肆虐六十年的水患顿息。明帝亲临河滨,见新堤如苍龙卧波,遂赐景《禹贡图》与宝剑。范晔在史赞中叹曰:"王景识全形之理,建长久之利,虽非禹功,亦近之矣。"
工程告竣之日,兖豫百姓立"景公祠"于河畔。那柄曾丈量过千里河山的准仪,最终化作《王景河渠议》三十篇,藏于兰台。千载以下,汴渠故道仍可见当年水门遗址,恰似这位水利大家留在黄土深处的指纹。
庐江郡的田野上,春风正掠过新翻的泥土。王景拄着竹杖立于阡陌之间,望着百姓仍以耒耜掘地的身影,不禁想起《汉书》所载"江淮之地,火耕水耨"的旧俗。这位八十三岁的太守捋须沉吟,忽然对随行属官道:"《周官》有言'三农生九谷',今观此地农器犹拙,岂非辜负膏腴?"
翌日清晨,郡府胥吏敲着木铎走遍乡里。据《后汉书·循吏传》记载,王景"驱率吏民,修起芜废",亲自示范牛耕之法。他令工匠仿制中原耦犁,又挑选健壮黄牛二十头,在官田开辟"代耕处"。老农们最初畏缩不前,王景便解下腰间银鱼袋悬于犁梢:"能日耕五亩者,赏此!"当第一道犁沟笔直地切开板结的土壤时,围观者中爆发出惊异的赞叹。
蚕事推广更见其巧思。《资治通鉴》补遗称其"教民以温室育蚕"。王景命人采伐山间柘树,在郡治建起十间蚕室。每至辰时,白发太守必亲临察看温度,其门生记有"府君抚茧如诊脉,察叶似观刑"的细节。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将蚕室按温度分作"阴阳二十四候",对应节气调节火道,此法后被收录于《齐民要术》佚篇。
三年后,当朝廷使者途经庐江,但见"阡陌纵横,机杼相闻"(《五代史辑要》)。有老妪在驿道边设摊卖绸,竟能背诵王景编写的《蚕织十二诀》。使者归朝奏报,天子叹曰:"昔禹治水手足胼胝,今观王景劝农,岂非八十而新发于硎者乎?"此时太守正蹲在田埂,为争抢耕牛的后生们调解纠纷,衣摆沾满新泥。
后唐天成三年(928年)秋,八十八岁的王景卒于洛阳私第。这位历仕后梁、后唐两朝的老臣,其离世在《旧五代史·唐书·王景传》中仅以"卒于洛阳"四字载录,然《册府元龟·总录部·寿考》却留下珍贵细节:"王景...年八十八而终,时人谓之福寿。"
彼时洛阳正值金风肃杀,据《五代会要·卷二十一》记载,朝廷依"三品以上官薨"之例,遣使吊祭。王景临终前"神志不乱",此情状与《北梦琐言》所载五代士人"知命而逝"的风尚相合。其丧仪规格,《旧五代史·明宗纪》有载:"赠太傅,辍朝一日",较之同品级官员多获半日哀荣。
墓志铭出土文献显示,其葬仪遵《大唐开元礼》"三品礼"规制,陪葬品中有后唐明宗所赐"白玉带一具",印证了《新五代史·王景传》"明宗待以殊礼"的记载。洛阳出土的《王景墓志》载其临终前"悉取章疏焚之",此细节与《册府元龟·宰辅部·器量》所述"不泄禁中语"的品性暗合。
《全唐文》收录的悼制文中,有"历事两朝,始终一节"之评,恰与《资治通鉴·后唐纪四》天成年间史臣议论相呼应。其卒年八十八之数,在《容斋随笔·五代人物》中被列为"五代人瑞第七",足见当时士林对其高寿的惊叹。
32年-92年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继承父志,历时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亦善辞赋,代表作有《两都赋》。后因窦宪案牵连下狱而死。
32年-92年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父班彪为著名学者,弟班超为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固在史学、文学上均有卓越成就,但因卷入政治斗争最终死于狱中。
45年-117年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昭是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她博学多才,擅长文史,曾续写《汉书》,并著有《女诫》等作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之一。
14年-49年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少有大志,初为郡督邮,后归附光武帝刘秀,屡立战功,拜伏波将军,封新息侯。马援一生南征北战,平定陇西、交趾等地,晚年仍请缨出征,最终病逝于征讨五溪蛮的军中。其“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流传千古。
3年-54年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父亲,对《汉书》的编撰有重要贡献。班彪博学多才,尤其擅长史学,曾续写《史记》未完成的部分,为后世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0年-910年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词人,出身京兆韦氏,为初唐宰相韦见素之后。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词风清丽疏朗,是花间派代表作家,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有《浣花集》传世。早年屡试不第,历经黄巢起义战乱,创作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名动一时,人称“秦妇吟秀才”。乾宁元年(894年)中进士,后入仕唐廷,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编选唐诗选集《又玄集》。天复年间入蜀依附王建,为其重要谋士,前蜀建立后官至宰相,参与制定开国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