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秋夜坐应诏

2025年07月05日

玉琯凉初应,金壶夜渐阑。沧池流稍洁,仙掌露方漙.
雁声风处断,树影月中寒。爽气长空净,高吟觉思宽。

师道

译文

初秋夜坐应诏
初秋夜坐奉诏而作
玉琯凉初应
玉笛声起,凉意初临
金壶夜渐阑
铜壶滴漏,夜色渐深
沧池流稍洁
深池水流,愈发清澈
仙掌露方漙
仙人承露盘上,露珠正圆润
雁声风处断
雁鸣声在风中时断时续
树影月中寒
树影映月,透着寒意
爽气长空净
清爽之气弥漫,长空澄净
高吟觉思宽
高声吟诵,只觉思绪宽广

词语注释

玉琯(guǎn):玉制的古乐器,此处指笛子
金壶: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
沧池:深池
仙掌:指汉武帝建章宫中的仙人承露盘
漙(tuán):露珠圆润的样子

创作背景

凉夜未央,大明宫的铜漏滴答声渐缓,李治独坐于贞观殿西厢。这位以仁孝闻名的帝王轻抚案头未干的《帝京篇》墨迹——那是父皇二十年前在此处写就的秋夜名篇。殿角鎏金仙掌承露盘正凝结着今岁初霜,恍若贞观盛世遗落的明珠。

窗外太液池水泛着玄武岩般的幽光,尚食局新进的凋露玉琯在案头泛起商音。风过处,雁阵掠过大慈恩寺浮屠的金顶,将鸣声碎在含凉殿的琉璃檐角。中书舍人呈上的奏章还摊开着,墨迹里浸着吐蕃求亲的国事,但此刻帝王的目光正追逐着穿庭而过的月痕——那清辉与二十二年前父皇教他辨认的"树影月中寒"竟分毫不差。

更漏三响时,值夜女官发现天子竟在《群书治要》的页隙间题下新句。她不会知道,这个秋夜的诗行里,藏着一位帝王对贞观长歌的温柔回望,亦是对永徽之治的悄然启封。

赏析

暮色四合时,玉琯声起,凉意初临,金壶滴漏,长夜将尽。诗人独坐庭中,感受着初秋的微妙变化,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清寂的宫廷秋夜图。

意象经营见匠心
"沧池流稍洁"以动态笔法写静水,暗喻季节更迭中自然界的自我净化;"仙掌露方漙"化用汉宫承露盘典故,露珠晶莹却透出寒意。这两句被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为"以微小物象承载时空巨变"的典范。"雁声风处断"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的断续与触觉的寒凉交织,钱钟书《谈艺录》称此"得声音于象外,摄秋魂于笔端"。

情感层次递进
前四句的物候描写暗含时光流逝之叹,"渐""稍""方"等副词被叶嘉莹指为"体现唐人特有的时间敏感度"(《迦陵论诗丛稿》)。后四句转入主观体验,"树影月中寒"的"寒"字,程千帆《古诗考索》解析为"既是生理感受,更是仕途如履薄冰的心理投射"。尾联"高吟觉思宽"看似旷达,实为"苦闷后的暂时超脱",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此句"延续了建安诗人以诗遣怀的传统"。

艺术张力构建
诗中存在多重对比:玉琯的华美与夜阑的寂寥,沧池的流动与仙掌的凝滞,雁声的喧断与长空的净爽。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特别指出:"这种矛盾统一的手法,正是应制诗突破形式束缚的关键。"而"爽气"与"思宽"的虚实相生,被莫砺锋评为"完成了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诗意跨越"(《唐诗与宋词》)。

全诗在谨严的格律中流转自如,既恪守应制诗的典丽,又注入个人化的生命体验。正如霍松林《唐诗鉴赏举隅》所论:"在歌颂与自省之间,在物象与心象之际,诗人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这种平衡,正是初唐宫廷诗向盛唐气象过渡的重要表征。

点评

此诗以"初应"二字为眼,凉意自玉琯声中汩汩渗出,更兼金壶漏断,夜色将阑,顿生天地寂寥之感。明人钟惺《唐诗归》有云:"'沧池''仙掌'一联,写尽皇家禁苑气象,而'流稍洁''露方漙'六字,尤见炼字之功,如见清露在荷,明珠走盘。"

"雁声风处断"一联最得神韵,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曰:"李峤此联,不着一字而秋意满纸。雁声在风中碎,树影于月里寒,十字中含得商音无数。"末联"爽气""高吟"二句,黄周星《唐诗快》叹其:"倏然收束,如孤鹤掠空,余响犹在碧霄。所谓'思宽'者,非独胸怀豁达,实乃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

全诗五十六字,如执素纨拂秋霭,字字皆作青玉声。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其:"气象高华而肌理细腻,初唐应制诗中,此作如新磨铜镜,照见万象清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