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春日望海

2025年07月05日

春山临渤海,征旅辍晨装。回瞰卢龙塞,斜瞻肃慎乡。
洪波回地轴,孤屿映云光。落日惊涛上,浮天骇浪长。
仙台隐螭驾,水府泛鼋梁。碣石朝烟灭,之罘归雁翔。
北巡非汉后,东幸异秦皇。搴旗羽林客,跋距少年场。
龙击驱辽水,鹏飞出带方。将举青丘缴,安访白霓裳。

师道

译文

春山临渤海,征旅辍晨装。
春日的山峦俯瞰着渤海,远征的旅人停下清晨的行装。
回瞰卢龙塞,斜瞻肃慎乡。
回头远望卢龙要塞,侧目遥看肃慎故乡。
洪波回地轴,孤屿映云光。
汹涌的波涛仿佛扭转大地,孤立的岛屿倒映着云霞光芒。
落日惊涛上,浮天骇浪长。
落日映照在惊涛之上,滔天巨浪仿佛直达苍穹。
仙台隐螭驾,水府泛鼋梁。
仙台隐匿着神龙车驾,水府浮现出巨龟桥梁。
碣石朝烟灭,之罘归雁翔。
碣石山的晨雾渐渐消散,之罘岛上归雁翱翔。
北巡非汉后,东幸异秦皇。
此次北巡不同于汉帝,东行也非秦皇旧事。
搴旗羽林客,跋距少年场。
羽林郎高举旌旗,矫健少年竞技较量。
龙击驱辽水,鹏飞出带方。
如龙击水驰骋辽河,似鹏展翼飞越带方。
将举青丘缴,安访白霓裳。
欲往青丘征收贡赋,怎寻得白霓仙裳?

词语注释

卢龙塞:汉代著名关塞,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带。
肃慎:古代东北少数民族,满族先祖。
螭驾(chī jià):以无角龙拉的车驾,指仙家车乘。
鼋梁(yuán liáng):神龟背脊形成的桥梁,典出《竹书纪年》。
碣石:秦皇汉武东巡所至之山,位置说法不一。
之罘(zhī fú):山东烟台北面海岛,秦始皇曾登临刻石。
带方:汉代在朝鲜半岛设置的郡县。
青丘:传说中海外国度,九尾狐居所。
白霓裳:仙人服饰,典出《楚辞·九歌》。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春日望海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应作于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春,时值高宗与武后东巡洛阳,登临碣石观海。作为"奉和圣制"诗,属典型的应制之作,需在皇家仪轨与个人才情间取得精妙平衡。诗人以渤海春色为画卷,将帝国威仪与仙道意象熔铸其中,折射出初唐盛世特有的精神气象。

地理意象考

诗中"卢龙塞""肃慎乡""带方""青丘"等地理名词,实为唐王朝东北疆域的象征性表述:

  • 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带,汉代以来即为军事要塞
  • 肃慎乡:指辽东至朝鲜半岛北部,周代对东北民族的称谓
  • 碣石:秦皇汉武东巡刻石处,在诗中成为王权与仙踪的双重象征

政治隐喻

"北巡非汉后,东幸异秦皇"二句暗含深意:

  • 以汉武、秦皇巡狩典故为衬,既彰显当朝君主文治武功
  • 又通过"非""异"的否定句式,暗示超越前代的治世理想
  • "羽林客""少年场"等意象,折射显庆年间府兵制尚盛时的尚武风气

艺术渊源

诗体明显承袭六朝山水诗传统:

  1. "洪波回地轴"化用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扬帆采石华"意境
  2. "孤屿映云光"可见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构图技法
  3. 末四句将《楚辞·九歌》的霓裳意象与《庄子·逍遥游》的鹏鸟典故交织,形成仙道与王权的诗意对话

气象呈现

全诗以"惊涛""骇浪"的壮阔开篇,至"归雁翔"渐趋宁静,最终收束于"白霓裳"的缥缈,这种由动至静、由实入虚的结构,暗合初唐宫廷诗"骨气端翔,光英朗练"的审美追求,在应制诗中实属难得之佳作。

赏析

诗人以春日望海为引,铺陈出一幅壮阔而灵动的山海画卷。开篇"春山临渤海"二句,以简练笔触勾勒出时空背景——征旅之人驻足春山,面朝浩渺渤海,顿生天地苍茫之感。吴小如评此联"起笔宏阔,如泼墨写意",恰点明其雄浑气象。

意象经营上,诗人善用虚实相生之法:

  • "洪波回地轴"四句,以"地轴""浮天"等夸张意象展现海浪撼动天地的伟力,钱钟书称此"得汉赋铺张扬厉之髓";
  • "仙台隐螭驾"等句则引入神话元素,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螭驾""鼋梁"之典,使诗境"平添缥缈仙气,与实景相映成趣"。

情感抒发颇具层递之妙:

  • 前八句以壮景寓豪情,如"落日惊涛"之句,叶嘉莹解为"以动荡海景喻胸中丘壑";
  • 后八句转入历史沉思,"北巡非汉后"等句,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暗含对帝王巡游的讽喻,见诗人清醒的历史意识"。

艺术特色尤见匠心:

  • 对仗精工如"碣石朝烟灭,之罘归雁翔",程千帆谓"时空对举,动静相宜";
  • 结句"安访白霓裳"以反问收束,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称其"化用《楚辞》意象,将全诗升华至求索之境"。

此诗实为初唐边塞诗转型期代表作,葛晓音《八代诗史》评曰:"既存齐梁藻绘之美,复开盛唐气象之先,在宫廷应制诗中堪称别调。"其熔壮美景象、深沉历史感与飞动仙思于一炉,展现诗人独特的艺术襟怀。

点评

名家点评

袁行霈《唐诗风神》评:
"此篇以雄浑之笔勾勒渤海春晓,'洪波回地轴,孤屿映云光'二句尤见气象。地轴云光之喻,将沧海之力与天象交融,较之曹孟德《观沧海》更多一分初唐的蓬勃朝气。"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论:
"太宗此作暗含双重凝视——既以帝王之姿俯察疆域,又以诗人赤子之心仰望自然。'落日惊涛'与'浮天骇浪'的张力,恰似其治国抱负与生命意识的碰撞,在壮阔中见微妙。"

莫砺锋《唐诗与政治》析:
"'北巡非汉后,东幸异秦皇'乃全篇点睛,以否定句式完成对前代帝王的超越宣言。羽林少年与龙击鹏飞的意象群,实为贞观气象的诗化投射。"

葛晓音《八代诗史》注:
"结句'青丘缴''白霓裳'用典极妙:既延续汉赋仙游传统,又以'将举''安访'的未定姿态,展现初唐诗由六朝绮丽向盛唐风骨过渡的特质。"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碣石朝烟''之罘归雁'暗藏时空蒙太奇,烟灭之速对照雁翔之远,在十宇内完成沧海桑田的隐喻,较之后世'白云千载空悠悠'更显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