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朝闲步

2025年07月05日

休沐乘闲豫,清晨步北林。池塘藉芳草,兰芷袭幽衿。
雾中分晓日,花里弄春禽。野径香恒满,山阶笋屡侵。
何须命轻盖,桃李自成阴。

师道

译文

休沐乘闲豫,清晨步北林。
趁着休假悠闲自得,清晨漫步在北面的树林。
池塘藉芳草,兰芷袭幽衿。
池塘边芳草如茵,兰芷的幽香沁入衣襟。
雾中分晓日,花里弄春禽。
晨雾中朝阳初现,花丛间春鸟嬉戏。
野径香恒满,山阶笋屡侵。
野径上花香弥漫,山阶旁新笋频生。
何须命轻盖,桃李自成阴。
何必叫人撑起遮阳伞,桃李树下自成荫凉。

词语注释

休沐:古代官员休假。
闲豫:悠闲安乐。
兰芷:兰草和白芷,均为香草。
幽衿:衣襟,这里指衣服。
轻盖:遮阳的伞盖。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郊野,晨雾尚未散尽,新笋已破土而出。诗人身着宽袍缓带,踏着沾露的芳草徐行于北林小径——这是南朝梁代宫廷诗人何逊在休沐日写下的《春朝闲步》景象。考《梁书·何逊传》载,天监年间(502-519年)何逊任建安王记室时,常以"休沐乘闲豫"之态游赏林泉,此诗或作于建康城西蒋山别业。

诗中"雾中分晓日"暗合南朝盛行的玄学意境,而"兰芷袭幽衿"则承袭了楚辞香草美人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山阶笋屡侵"的细节:据《南齐书·周颙传》记载,钟山竹林在梁代仍保持原始生态,野笋横生之景恰是建康士族园林的真实写照。末句"桃李自成阴"化用《史记·李将军列传》典,将汉代名将李广"桃李不言"的典故,巧妙转化为对自然生机的礼赞。

这种闲适的游赏诗,实为南朝"宫体诗"向唐代山水诗过渡的重要样本。当北方战乱频仍之际,南朝文人在相对安定的江南,用细腻笔触记录着草木生长的声音,为后世留下六朝贵族最后的诗意栖居。

赏析

清晨的休沐时光里,诗人信步北林,闲适自得。池塘边芳草萋萋,兰芷的幽香悄悄爬上衣襟,这是怎样的一种清雅?雾霭中晓日初分,花丛里春禽啼啭,野径始终弥漫芬芳,山阶不时有嫩笋探出头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春晨的生机与宁静完美融合。

"池塘藉芳草,兰芷袭幽衿"二句,历来为评家称道。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其"写景幽细,得未曾有",芳草的"藉"与兰芷的"袭",一静一动,将春日的温柔与灵动刻画入微。而"雾中分晓日,花里弄春禽"更是神来之笔,近代词学家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点:"'分'字写晨光初透之状,'弄'字状禽鸟自得之趣,皆锤炼而不见斧凿痕。"

诗人漫步山野,不须华盖遮阳,自有桃李成荫。这最后两句,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古诗归》中解读为:"不假外物,自得天然之趣,正是六朝山水诗之精髓。"全诗透着一份超然物外的闲适,却又饱含对自然的热爱。正如现代学者叶嘉莹所言:"诗人将自我完全融入春景,物我两忘,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通篇看来,诗人以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语言功力,将春晨的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芳草、兰芷、晓日、春禽、野径、山笋、桃李,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朝画卷。而诗人漫步其中的悠然心境,更让这幅画卷充满了灵动的诗意。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若素绢点染丹青,闲步之趣尽在俯仰间。'雾中分晓日,花里弄春禽'二句,尤得造化灵机,较之谢朓'余霞散成绮'更添三分野趣。"

近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点:"通篇不着一个'乐'字,而闲适自得之意溢于毫端。'野径香恒满,山阶笋屡侵'十字,可与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同观,皆以动态写静境之妙笔。"

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特别赏析末联:"'桃李自成阴'五字,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之意象,化作唐人特有的明快笔调。不须车盖遮阳,自有天然荫蔽,此中暗含老庄天人合一之思。"

当代诗人郑愁予曾以现代诗视角解读:"诗人用'雾'与'花'作滤镜,将晨光与鸟鸣分解成印象派的色块。唐代的北林小径,竟与法国莫奈花园有着跨越时空的光影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