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应诏咏巢乌

2025年07月05日

桂树春晖满,巢乌刷羽仪。朝飞丽城上,夜宿碧林陲。
背风藏密叶,向日逐疏枝。仰德还能哺,依仁遂可窥。
惊鸣雕辇侧,王吉自相知。

师道

译文

应诏咏巢乌
奉诏咏叹巢中的乌鸦
桂树春晖满,巢乌刷羽仪。
桂树上洒满春日阳光,巢中的乌鸦梳理着羽毛。
朝飞丽城上,夜宿碧林陲。
清晨飞翔在美丽的城楼上,夜晚栖息在翠绿树林的边缘。
背风藏密叶,向日逐疏枝。
避风时藏在茂密的树叶间,向阳时追逐稀疏的枝条。
仰德还能哺,依仁遂可窥。
仰慕德行还能反哺,依附仁爱便可窥见内心。
惊鸣雕辇侧,王吉自相知。
在华丽的车驾旁惊鸣,与贤能的王吉心意相通。

词语注释

陲(chuí):边缘,边界。
雕辇(diāo niǎn):装饰华丽的车驾,多指帝王的车。
王吉:汉代贤臣,此处借指贤能之人。

创作背景

应诏咏巢乌创作背景

贞观年间,唐太宗于弘文殿外手植桂树三株,每至春深,金粟缀枝,清荫覆地。时有乌鹊结巢其上,太宗见而悦之,召文学侍从之臣共赋其事。此际恰逢新科进士放榜,殿中省正筹备曲江夜宴,帝王以"巢乌"为题,实有深意存焉。

一、桂树春晖的政治隐喻

"桂树春晖满"开篇即暗合贞观之治的盛世图景。据《贞观政要》载,太宗尝谓侍臣:"朕所居殿前植桂,非独爱其芬芳,更取其'蟾宫折桂'之兆。"时值科举制度初兴,乌栖桂树的意象恰喻贤才来归。杜佑《通典》记载,是年进士科取士较往年增三成,太宗亲制《赐新进士》诗有"林塘得尔巢"之句,可互为印证。

二、羽仪朝飞的礼乐象征

"刷羽仪"三字精妙,典出《周礼·春官》"教六仪",太宗命阎立本绘《职贡图》,其序言特别提及"乌集殿廷,礼乐之应"。翰林学士褚亮在《上太宗颂表》中曾记:"贞观七年三月,有乌巢仪鸾殿斗栱,其羽色如漆而腹下白,太史奏称仁禽。"此鸟昼飞夜宿的习性,正应和当时"昼决政事,夜论经史"的朝政节奏。

三、仁德哺育的治国理想

"仰德还能哺"化用《诗经·小雅》"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典故,《贞观纪要》载太宗每日晨起必观巢乌哺雏,谓左右曰:"禽鸟犹知反哺,况人臣乎?"此句实为对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思知足以自戒"的诗意回应。而"王吉自相知"暗指汉宣帝时贤臣王吉"始察乌鸣而知政"的典故,太宗曾手书此语赐房玄龄,见于《唐代名人法帖》。

四、雕辇惊鸣的盛世回响

末句"惊鸣雕辇侧"暗含深意,《唐会要》载贞观八年太宗幸九成宫,有乌集御辇金凤衔铃上,随驾文人竞献颂赋。此景与汉武帝《秋风辞》"箫鼓鸣兮发棹歌"形成古今对照,展现唐代宫廷文学"体物写志"的新变。巢乌意象自此成为唐代应制诗常见母题,张说《奉和圣制》"日上梧桐暮,风来桂子秋"即脱胎于此。

赏析

暮春的桂树浸满金色晨光,巢乌在光影中细细梳理翎羽。这个开篇镜头被《唐诗鉴赏辞典》誉为"以工笔绘就的宫廷花鸟画","春晖满"与"刷羽仪"形成光影与动态的微妙呼应,看似写景实为隐喻——正如傅璇琮先生指出:"乌鸟沐皇恩而振羽,恰似士人蒙圣眷而整冠"。

白昼的乌影掠过巍峨宫墙,夜晚的归宿却选在绿林边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解读特别关注这对矛盾意象:"'丽城'与'碧林'的空间对峙,暗示着庙堂与江湖的双重向往"。乌翅划过宫阙的弧线里,藏着唐代文人典型的精神轨迹。

"背风藏密叶"的谨慎与"向日逐疏枝"的进取,被《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称为"用禽鸟习性写尽仕途智慧"。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激赏这组对仗:"十四字间完成三次转折,如太极云手般将政治哲学化为自然图景"。而"仰德""依仁"的典故运用,被程千帆先生评为"化用《诗经》'鸤鸠在桑'之意而不着痕迹"。

结尾的"惊鸣雕辇"堪称诗眼。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析道:"乍看是乌鸟惊飞的实际场景,实为士人面对天威时战战兢兢的心理投射"。而"王吉相知"的典故收束,正如莫砺锋先生在《唐诗三百首品读》中所言:"以汉代贤臣王吉喻知遇之恩,将咏物诗提升至士人精神自况的高度"。

整首诗如一套精密的象征系统。台湾学者柯庆明指出:"每片羽毛都折射着光线的方向,每个动作都暗合君臣伦理"。这种"体物写志"的手法,恰如苏珊·桑塔格评价中国古典诗时所说:"物象的纹理中,编织着整个文明的精神密码"。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应诏咏巢乌》以五言排律写皇家祥瑞,字字精金美玉,句句飞花粲齿。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评曰:"'朝飞丽城上,夜宿碧林陲'二句,得物态之妙,犹见六朝遗韵而能出新意。"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仰德还能哺,依仁遂可窥',以孝鸟喻忠臣,温柔敦厚,深得应制体要旨。"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癸签》尤为激赏末联:"'惊鸣雕辇侧,王吉自相知',忽作转折,以乌鸣兆吉收束全篇。如画龙点睛,顿使祥瑞之气溢于纸墨。"近人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总评此诗:"熔裁经史,巧铸情辞。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应制而不拘挛,颂圣而存雅正,诚所谓'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者也。"

全诗对仗精工处,如"背风藏密叶"与"向日逐疏枝"之虚实相生;用典自然处,如"仰德能哺"暗合《诗经·鸱鸮》之典;立意高妙处,则在将巢乌之寻常物象,升华为"仁德所钟"的盛世象征。正如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所言:"咏物至此,可谓遗形取神,得骚雅之三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