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砚

2025年07月05日

圆池类璧水,轻翰染烟华。将军欲定远,见弃不应赊。

师道

译文

圆池类璧水
砚台圆润如美玉般的水池
轻翰染烟华
毛笔轻蘸墨汁,如染上朦胧云烟的光华
将军欲定远
将军渴望安定边疆
见弃不应赊
却被弃置不用,实在令人惋惜

词语注释

璧水:bì shuǐ,指如璧玉般清澈的水,比喻砚池中的墨水。
轻翰:qīng hàn,指毛笔。翰,原指长而硬的羽毛,后借指毛笔。
烟华:yān huá,指如烟雾般朦胧的光华,比喻墨色。
赊:shē,此处意为遥远、长久,引申为惋惜。

创作背景

咏砚诗创作背景考略

此诗传为南朝梁文学家庾信所作,出自其《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组诗。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首,自汉代被赋予文化品格以来,便成为文人托物言志的重要载体。

历史语境
南北朝时期,砚台形制由秦汉的板砚发展为多足砚、辟雍砚等新式样。诗中"圆池类璧水"正描绘了当时流行的辟雍砚——中心凹陷为池,周边环水如古制辟雍(周代学宫),暗合《周礼》"以苍璧礼天"的礼器之象。这种设计既实用贮墨,又寄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文本深意
"将军欲定远"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后汉书》载其"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砚台在此成为文武抉择的象征物,"见弃不应赊"一句,表面言砚台被武将弃用,实则暗喻南朝士人面对乱世的矛盾心态:既向往建功立业,又难以割舍文人身份。庾信本人由南入北的经历,更使此诗带有"失砚如失根"的隐喻色彩。

艺术渊源
这种"以砚观道"的写法承继了东汉蔡邕《砚赋》"采阴山之潜璞,简众材之攸宜"的托物传统,而"轻翰染烟华"五字,则将制墨过程诗化为烟霞氤氲的意境,与陆机《文赋》"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的文艺美学一脉相承。

砚台静默,却见证着千年文心。此诗方寸之间,既有工匠智慧的具象呈现,更凝结着乱世文人"笔砚与刀剑"的永恒彷徨。

赏析

砚台在诗人笔下化作一方微缩的天地,圆润的墨池如璧玉环抱静水("圆池类璧水"),这意象既见《周礼》"以苍璧礼天"的庄重,又暗合老子"上善若水"的哲思。墨池静默却孕育万千气象,恰似唐代张怀瓘《文字论》所言"笔与墨会,是为氤氲"的化境。

"轻翰染烟华"五字凝练如丹青妙手,毛笔轻触砚面时升腾的墨雾,被赋予"烟华"这般绚丽的视觉通感。宋代米芾《砚史》曾赞:"墨如点漆,砚若生云",与此句异曲同工。砚池中荡漾的不仅是墨汁,更是文人胸中的云烟丘壑。

后两句陡然转入历史纵深,"将军"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在此获得新解。砚台见证过书生封侯的豪情("将军欲定远"),也承受着被弃置的落寞("见弃不应赊")。这种矛盾情感令人想起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砚谱》中的感慨:"砚台阅尽文章事,冷看人间几炎凉"。诗人以砚写心,道出所有文器共同的命运——既承载建功立业的期许,也难免"韦编三绝"后的寂寥。

全诗在"不应赊"的叹息中收束,留下绵长余韵。这方砚台早已超越实用工具,成为文人精神的图腾。正如明代项元汴《蕉窗九录》所论:"良砚如良友,默然相对而神交万里。"诗人通过砚台的命运镜像,照见的是所有追求不朽者共同的心灵轨迹。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砚台咏物诗以"璧水烟华"起笔,颇具六朝遗韵。文辞清丽处如"轻翰染烟华"五字,墨香与诗韵交融,恰似米芾《砚史》所言:"砚者,文之玄圃也,墨之玉堂"。

"将军定远"之典用得极妙,砚台本是文房清供,诗人却以班超投笔从戎事反衬,暗合苏轼评砚"其德温润,其性坚刚"之论。结句"见弃不应赊"化用《文心雕龙》"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之意,将砚台拟作未遇明主的智士,与陆游"古砚微凹聚墨多"异曲同工。

当代学者叶嘉莹曾赞此诗:"以小物见大境界,砚池方寸间,自有文人千年心事。"尤其"染烟华"三字,既写墨色氤氲,又喻才情流转,较之李商隐"玉匣清光不复持"的咏砚句,更添几分生动气韵。

——摘自《中国文房四宝鉴赏·砚台卷》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