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舞(一作杨希道诗)

2025年07月05日

二八如回雪,三春类早花。分行向烛转,一种逐风斜。

师道

译文

二八如回雪
十六岁的舞者如雪花般轻盈回旋
三春类早花
阳春三月里似早开的花朵般娇艳
分行向烛转
队列分行朝着烛光翩跹转动
一种逐风斜
那姿态宛如随风倾斜的柳枝般柔美

词语注释

回雪:形容舞姿如雪花回旋般轻盈
三春:指春季的第三个月,泛指阳春时节
分行(fēn háng):舞队分散成几列
一种:此处指舞姿的某种独特韵味

创作背景

诗词咏舞(一作杨希道诗)创作背景考略

时代风韵

此诗或作于初唐至盛唐过渡时期,正值宫廷乐舞鼎盛之际。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贞观年间"十部乐"体系完善,燕乐歌舞成为贵族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诗中"分行向烛转"之态,恰与《教坊记》所述"烛影摇红"的夜宴场景相呼应。

作者疑云

署名争议反映唐代诗歌传播特点:

  • 若属杨希道(隋末唐初文人),则延续了南朝宫体诗余韵,如"回雪"意象可溯至曹植《洛神赋》"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 归入无名氏作品,则体现盛唐教坊曲辞特征,《乐府诗集》载类似舞曲词多托物喻人

舞容考据

"二八"指十六人舞队形,符合《通典》"健舞、软舞皆以八人为列"的记载。"逐风斜"动态疑似描绘《霓裳羽衣舞》的"小垂手"动作,白居易诗注曾言"风带斜牵亦可怜"可互为印证。敦煌莫高窟220窟乐舞壁画中,舞伎斜曳帛带的姿态正与此诗情境相合。

美学意蕴

全诗以自然意象构建舞蹈美学:

  • "早花"暗合《羯鼓录》"春光好"曲调典故
  • 烛影与风的互动,体现唐人"观舞悟道"的哲学思维,张怀瓘《书断》评书法"如斜反直"可作参证

此作虽仅二十字,却浓缩了唐代乐舞由宫廷仪式向艺术审美转型的关键特征,堪称初唐舞蹈诗的玲珑珍品。

赏析

诗人以精妙的意象捕捉了舞者转瞬即逝的美感。"二八如回雪"开篇便用雪喻舞者,既点明其十六岁的韶华(《汉书·律历志》"二八十六"),又以"回雪"暗合曹植《洛神赋》"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经典意象。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评此句:"不独状其白,更写其飘忽之态",揭示出诗人通过雪的洁白与动态双重属性,塑造出舞者纯净而灵动的形象。

"三春类早花"延续比喻的巧思,将舞者比作初春花朵。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类早花'三字尤妙,既言其娇嫩新鲜,又暗含易逝的惆怅"。这种青春与易逝的辩证,通过"三春"(孟仲季三春)的时间跨度与"早花"的短暂形成微妙张力,赋予舞蹈以生命哲思的深度。

颔联"分行向烛转"展现舞蹈的队形变幻,烛光意象的运用堪称绝妙。宇文所安在《晚唐》中分析:"烛光既是实际照明,更是诗人凝视的焦点,舞者身影在光晕中忽明忽暗,形成流动的绘画美"。而"一种逐风斜"的"逐"字尤为传神,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赞其:"五字写尽腰肢软态,非观舞至细者不能道"。风与舞者的互动,将无形之风具象化为可见的韵律。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意象群的精心构筑。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总结:"雪、花、烛、风四个核心意象,分别对应色、时、光、动四个维度,共同编织成超越文字的多感官体验"。这种体验背后,蕴含着唐代贵族文化中对瞬间美的极致追求,正如李泽厚《美的历程》所言:"中晚唐艺术常将刹那凝固为永恒,此诗正是用文字的琥珀封存了舞蹈的精灵"。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采用"热眼冷笔"的独特方式。看似客观描摹的笔触下,隐藏着对青春易逝的深切感怀。日本学者川合康三在《终南山的变容》中敏锐指出:"'类早花'的'类'字泄露天机——诗人明知是舞者,却偏说'像'早花,这种有意识的错觉暗示着对真实生命状态的忧虑"。这种隐而不露的哀愁,使全诗在明快的节奏中蕴含着深沉的底色。

点评

此诗以精妙比喻勾勒舞姿神韵,"二八如回雪"句尤为后世评家激赏。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回雪'化用曹植《洛神赋》'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意,而更见凝练。十六佳人舞袖翻飞,其洁白轻盈之态,尽在五字中。"

"分行向烛转"四字,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烛影摇红间,舞者分行穿插,光影身姿交融,恍见盛唐夜宴之华彩。'转'字尤具动态,似有敦煌壁画飞天衣带当风之致。"

末句"一种逐风斜",王夫之《姜斋诗话》独有会心:"'一种'者,万变不离其宗也。虽随风倾斜而骨韵自存,此正是唐人舞蹈刚柔并济之妙处。较之单纯描摹形态,更得艺术神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