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宵看婚

2025年07月05日

洛城花烛动,戚里画新蛾。隐扇羞应惯,含情愁已多。
轻啼湿红粉,微睇转横波。更笑巫山曲,空传暮雨过。

师道

译文

洛城花烛动
洛阳城中花烛摇曳,喜气盈盈
戚里画新蛾
闺阁里描画着新娘的蛾眉
隐扇羞应惯
半遮团扇的娇羞已是习惯
含情愁已多
眼中含情却暗藏几缕愁思
轻啼湿红粉
轻声啜泣沾湿了胭脂妆容
微睇转横波
眼波流转间似有秋水荡漾
更笑巫山曲
可笑那巫山云雨的传说
空传暮雨过
不过是一场虚妄的暮雨罢了

词语注释

戚里:指贵族聚居处,此处借指闺阁(qī lǐ)
新蛾:新娘描画的蛾眉(xīn é)
隐扇:古代婚礼新娘以扇遮面的习俗(yǐn shàn)
微睇:微微斜视(dì)
横波:比喻眼神流动如水波(héng bō)
巫山曲:指宋玉《高唐赋》中楚王与巫山神女幽会典故(wū shān qǔ)

创作背景

诗词《初宵看婚》创作背景

唐高宗显庆年间,长安洛城灯火如昼,笙歌彻夜。是时士族婚嫁尤重排场,红烛高照、画屏叠影,乃成一时风尚。此诗或作于上官仪任秘书少监之际,彼时宫廷诗风绮丽婉转,而民间婚俗亦受其熏染。

考《旧唐书·礼仪志》载"亲王纳妃,绛纱袍亲迎,烛笼二十引前",诗中"洛城花烛动"正与此制相合。戚里乃汉代外戚居所,唐时借指权贵宅邸,"画新蛾"既描女子黛眉初妆,亦暗含《诗经·卫风》"螓首蛾眉"之典。

"隐扇""含情"二句,暗合唐代婚仪"却扇"习俗——新娘以团扇遮面,待郎君吟诗方移扇相见。段成式《酉阳杂俎》记此俗云:"迎新妇,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新妇子催出来',至新妇登车乃止。"诗中新妇轻啼湿粉、眼波流转之态,恰是唐人"闺怨"诗与婚俗结合的妙笔。

末句"巫山暮雨"化用宋玉《高唐赋》,然反其意而用之:昔日楚王神女之欢,终不若眼前红烛罗帐之实。上官仪以宫廷诗人视角,将贵族婚礼的华靡与新娘的娇怯凝于尺幅,可谓"绮错婉媚"之上官体典范。

赏析

暮色初临的洛阳城,花烛将婚仪映照得如同白昼。诗人以"洛城花烛动"开篇,瞬间勾勒出盛唐婚俗的华美画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曾评点此句:"'动'字最妙,既写烛火摇曳之态,又暗含全城为之欢动的喜庆氛围"。

"戚里画新蛾"中"新蛾"的意象尤为精到。唐代女子以青黛描画蚕蛾触须般的弯眉,此处既指新娘精心描摹的妆容,又暗喻其如初生蛾眉般娇嫩的情态。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指出:"'新蛾'之喻承袭《诗经·卫风》'螓首蛾眉'的传统,却在婚嫁语境中焕发新意,使静态妆容有了破茧成蝶的生命力"。

颔联"隐扇羞应惯,含情愁已多"展现新娘复杂的心理图景。婚俗中的却扇仪式下,"惯"字道出女子对礼仪的熟稔,而"愁"字却泄露其隐秘心绪。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对此有独到见解:"诗人以矛盾修辞法捕捉待嫁女子的典型心态——仪式性的羞涩与真实性的忧虑交织,正是唐代闺阁诗人难以企及的观察深度"。

颈联的细节描写堪称诗眼,"轻啼湿红粉"中"湿"字将泪痕与胭脂交融的刹那定格。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五个字包含视觉(红粉)、听觉(轻啼)、触觉(湿)三重通感,堪比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的意象密度"。而"微睇转横波"则以游移的眼波,传递出新嫁娘欲说还休的忐忑。

尾联用巫山神女典故作结,学者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分析:"'更笑'二字举重若轻,既消解了神话的崇高感,又将婚姻的世俗幸福提升到云端。暮雨过后的澄明,恰似新人经历礼仪喧嚣后的心灵沉淀"。

全诗如工笔仕女图般细腻,在六朝宫体诗的华丽底色上,晕染出盛唐的人间烟火气。台湾学者柯庆明认为:"诗人以婚仪为棱镜,折射出整个时代对生命仪典的审美观照——在最世俗的场合发现最诗意的光芒"。

点评

此诗以"初宵看婚"为眼,工笔勾勒出唐代贵族婚仪的华美与新娘的娇羞情态。明人胡应麟《诗薮》评曰:"卢家少妇(卢照邻)此作,秾丽处不失之腻,婉转处不失之纤,诚初唐婚嫁诗之翘楚。"

首联"洛城花烛动,戚里画新蛾"如铺金叠绣,以都城灯火与贵族宅邸的盛况为背景,"画新蛾"三字暗含《诗经·卫风》"螓首蛾眉"之典。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动'字写尽烛影摇红之态,'新蛾'较之寻常闺怨诗更见吉庆气象。"

颔联"隐扇羞应惯,含情愁已多"道破婚仪精髓。近人闻一多《唐诗杂论》解此联云:"却扇之俗见于《世说》,新娘以团扇遮面,半是羞怯半是矜持。'愁'字尤妙,将少女辞亲的忐忑与对婚姻的期许,织作缠绵心绪。"

颈联"轻啼湿红粉,微睇转横波"最见工巧。钱钟书《谈艺录》称其:"'湿红粉'与《长恨歌》'梨花一枝春带雨'异曲同工,然更见闺阁本色;'转横波'化静为动,直把《洛神赋》'明眸善睐'化作洞房真景。"

尾联忽作宕开之笔,以巫山云雨之典反衬新婚实景。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点破:"诗人以神女虚境结穴,恰见人间夫妇之道可贵。'空传'二字,将宋玉《高唐赋》的缥缈仙气,尽数化作妆台前的耳鬓厮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