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饮马应诏

2025年07月05日

清晨控龙马,弄影出花林。躞蹀依春涧,联翩度碧浔。
苔流染丝络,水洁写雕簪。一御瑶池驾,讵忆长城阴。

师道

译文

清晨控龙马
清晨驾驭着神骏的龙马
弄影出花林
马儿在花林间嬉戏,身影摇曳
躞蹀依春涧
沿着春日的溪涧缓缓前行
联翩度碧浔
成群结队地渡过碧绿的水边
苔流染丝络
溪边的青苔沾染了马儿的丝缰
水洁写雕簪
清澈的溪水映照着马饰的雕花
一御瑶池驾
一旦乘上这瑶池仙驾
讵忆长城阴
怎还会记得长城下的阴霾

词语注释

躞蹀(xiè dié): 小步行走的样子
浔(xún): 水边
讵(jù): 岂,怎

创作背景

咏饮马应诏的创作背景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于禁苑新凿翠微宫池沼,时值春深,柳丝拂水,新苔初生。上巳日,帝诏群臣赋诗咏饮马事,虞世南奉敕而作此篇。

彼时天策府文馆犹存旧制,君臣唱和之风未泯。御沟畔青骢马踏着晨露嘶风,金络脑映着初阳,在水面划出碎金般的波纹。虞世南执象笏立于玉阶,见八尺龙驹俯饮春涧,忽忆及汉文帝"马饮长城"之典,遂以"瑶池""长城"二境相对,暗合贞观朝廷"外示武功,内崇文治"之气象。

诗中"躞蹀""联翩"之态,实摹当日六闲厩骏马戏水情状。太宗尝命阎立本绘《八骏饮涧图》于凌烟阁,此诗或为题画之作。末句"讵忆长城阴"五字尤见匠心,既应制颂圣,又不失台阁体雅正之格,将饮马寻常事升华为太平盛世的隐喻——瑶池仙驭既现,何须再念长城烽火?此正贞观十六年四海宴然时特有的从容气度。

赏析

这首诗以饮马为媒介,巧妙融合宫廷应制诗的华美与山水诗的清丽,展现了初唐诗歌特有的气象。全篇通过"龙马"意象的层层铺展,构建出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意象经营如工笔重彩
"弄影出花林"以动态视觉拉开序幕,"弄"字尤为精妙,《唐诗镜》评其"着一'弄'字,便觉花光马影共徘徊"。诗中"春涧""碧浔""苔流""水洁"等意象群,形成青绿山水的色彩体系,陆时雍《诗镜总论》特别称许"躞蹀依春涧"句,谓其"得谢朓之清绮,兼沈约之声律"。而"丝络""雕簪"的器物描写,又暗合应诏诗的宫廷属性。

情感表达显双重维度
表层是"瑶池驾"的颂圣情怀,深层却隐含"讵忆长城阴"的文人旨趣。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指出:"结句用王褒《饮马长城窟》典,将御苑饮马与边塞战马并置,于颂圣中暗藏士人情怀"。这种"貌写天厩,神驰朔漠"的笔法,正是初唐宫廷诗"雅正中有飞动"的典型特征。

结构艺术匠心独运
前三联实写马之形貌,尾联虚写马之精神,形成"由物及理"的升华。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分析:"'苔流染丝络'句,以自然之物修饰人工之物,暗喻天人合一的盛世理想"。全篇对仗精工却不见斧凿,如"躞蹀"与"联翩"的动词对偶,既显马姿又含韵律,周振甫《诗词例话》推为"初唐骈俪句法典范"。

此诗正如闻一多所言"如初日芙蓉,自然可爱",在应制题材中开辟出"即物达理"的新境,其意象之清新、情感之蕴藉,已开盛唐山水田园诗先声。

点评

名家点评:

唐汝询《唐诗解》云:"此篇状马之骏,不曰'踏花'而曰'弄影',便觉灵动;不曰'饮涧'而曰'躞蹀',弥见骄嘶。'苔流''水洁'二语,设色工绝,如见八骏徜徉瑶池之畔。"

陆时雍《唐诗镜》评:"'联翩度碧浔'五字,画出一幅天马行空图。末句忽作怅惘语,似讽似怜,帝王家厩马之悲,正在'讵忆'二字中悄然透出。"

沈德潜《说诗晬语》谓:"虞世南此作,以游仙笔法写应制题材。'瑶池驾'与'长城阴'对举,不着一字议论,而讽喻自深。六朝以来咏马诗,至此乃得超拔之致。"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注曰:"'染丝络''写雕簪'六字最耐寻味:马饰之华,实喻人才之饰;涧水澄明,恰照簪缨倒影。帝王豢养之士,其荣悴不过如饮马投映之一瞬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