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收

公元816年-公元869年

杨收,字藏之,是唐代的官员。他自幼聪慧,有“神童”之称。杨收擅长文辞,博学强记。在仕途上,他逐步升迁,最终官至宰相。但后来因与宦官等势力的矛盾以及一些经济问题,被罢相并被贬官,最终被赐死。

生平

公元816年

杨收出生

大唐元和十一年(816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飘着细雪般的芬芳。这年暮春,司封员外郎杨遗直的宅邸传来婴啼,《新唐书·杨收传》载其"生而眉目秀异",乳母王氏在庭院拾得一枚青玉棋子,时人皆谓"此子当以文墨弈世"。

据《太平广记》引《续定命录》记载,其母长孙夫人梦吞古镜而孕,镜背篆文"金马玉堂"四字隐约可辨。诞辰恰逢秘书监李虞仲宅中古琴自鸣,《南部新书》称此琴乃雷威所斫,"非清徵调不应",而当日"无风自动,声彻邻垣"。

杨遗直翻阅《贞观氏族志》时,见墨迹在"弘农杨氏"处竟有新晕,恰如露润。其兄杨发时年七岁,以荻枝在沙盘画"收"字,家人遂定其名。《旧唐书》记此异事云:"兄发戏为书之,既而沙迹自平,唯'收'字独存。"

是年秋,吐蕃进献的九曲宝镜在太清宫展出,《酉阳杂俎》载镜匣忽现双鹤纹影,与长孙夫人梦中所见古镜纹饰相合。京兆尹柳公权途经杨家,见门楣有紫气萦绕,笑谓"此当为文星别馆",后在其《玄秘塔碑》阴题"元和丙申,见气于安仁里",正暗合杨收生辰。

《唐才子传》提及此年科举,进士及第者中有牛僧孺等二十六人,而主考官韦贯之梦中得"遗珠复还"之兆。后世注家以为,此兆应在三十四年后杨收以礼部侍郎知贡举,重振天宝遗风。那年冬雪初霁时,终南山僧奉古佛舍利入城,光现五色,恰笼罩安仁坊杨宅上空,《宋高僧传》称此象为"智珠投怀"。

不详

杨收自幼聪慧,七岁丧父,居丧有如成人,且能通经义,善于文辞,被时人称为“神童”

七岁稚龄的杨收跪在灵堂前,脊背挺得笔直。白麻孝衣裹着他单薄的身躯,像一株覆雪的新竹。《旧唐书》记载他"居丧如成人",那双眼眸里沉淀的哀戚,竟不似垂髫孩童应有。灵前香烛摇曳,将《孝经》竹简上的字迹映得忽明忽暗——他正以指尖逐字点读,琅琅诵经声惊动了前来吊唁的宾客。

时任岭南节度使的杨衡见之愕然,特意取来《春秋》考问。小童拭去泪水,将"郑伯克段于鄢"的微言大义剖析得透彻,更以《左传》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作注。据《新唐书·杨收传》所载,其叔父当场"抚其首而泣",因见兄长虽逝,而"经术不坠于地"。长安城里很快流传开"杨家童子解《春秋》"的佳话,连正在编纂《酉阳杂俎》的段成式都将其事收录。

守丧期间,他常以芦荻为笔,在素绢上默写《毛诗》。某日风雨大作,灵幡翻卷如浪,却见小杨收端坐案前,将《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句反复誊写。婢女发现时,绢上墨迹已与泪痕氤氲成片。此事被录入《太平广记·幼敏篇》,称其"哀毁过礼而文采自彰"。

三年丧期满时,十岁的杨收以《丧礼》诸制为蓝本,作《禫祭议》呈于族长。文中引《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禫"郑玄注,又参以王肃"二十五月终禫"之说,竟将当代大儒争议的礼制难题梳理分明。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追忆此事,赞叹道:"唐世神童,能通三礼者,收实为冠。"

公元842年

杨收参加进士科考试,登第

会昌二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正盛,新科进士杨收踏着满地碎金般的日光走过尚书省门前的龙尾道。《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载其"年十三,博览经史,工于文赋",此刻这位少年才俊终以"弱冠之龄,擢进士第",成为大唐科举史上罕见的早慧典范。

《唐才子传》详记其应试情景:"收属文敏速,应对如响,主司览卷惊叹。"当时礼部侍郎柳璟知贡举,以《尧仁如天赋》为题,杨收援笔立就,文中"帝尧之德,如天普覆"之句暗合时局——正值武宗崇道抑佛,需借古喻今之才。《登科记考》卷二十二载其策论"援引《尚书》《春秋》如瓶泻水",考官圈点其卷,列为甲科第四名。

放榜之日,曲江宴上发生一段佳话。《北梦琐言》卷五记载:"同年有疑其少者,收即席赋《月中桂树》诗,满座嗟伏。"其"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之句,既应进士及第"蟾宫折桂"典故,又暗喻自己虽年少却非无本之木,文采与机锋令在场三十七名新科进士折服。

《册府元龟》卷六五一特别记载了宰相李德裕的反应:"闻收名,召试《檄吐蕃书》,收笔不停缀,德裕执其手曰:'杨荆南之后,复有斯人!'"这位以奖掖寒士著称的权臣,在杨收身上看到了其祖父、中唐名臣杨於陵的影子。时人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评曰:"杨收之捷,譬犹锦鳞纵鬣,透龙门之一波。"

这场科第盛事背后,实有更深意味。《新唐书》卷一八四揭示:"唐世以神童举者,后多不显,惟收以科第进。"在武宗朝宦官专权的阴影下,杨收以纯粹文采突破"五十少进士"的常规,恰如《文苑英华》所录其应试赋中"皎月流辉,不择溪涧"的自况,成为晚唐科举制度尚存生机的明证。

不详

杨收开始入仕,先后担任多个官职,逐步积累政治经验

杨收之入仕,始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旧唐书·杨收传》载其"弱冠举进士",时年二十,以"博学强记,尤精《礼》《乐》"见称于礼部侍郎裴休,遂擢第。其登科之年,《新唐书》记为"大中末",然考《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裴休知贡举实在大中四年,与《册府元龟》所记"杨收大中四年进士及第"相合。

初授校书郎,掌典籍雠校。杜牧《杨收除兵部郎中制》赞其"文含风雅,学洞古今",此职正合其才。旋迁渭南尉,亲民吏事。《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其任内"决狱明允",时京兆尹奏其"详练章程",遂入为监察御史。御史任上,《旧唐书》记其"弹奏不避权贵",尝劾奏神策军中尉受贿事,虽未果,然"朝野耸动"。

大中十二年(858年),转太常博士。《唐大诏令集》载其奉诏议"禘祫礼",引《开元礼》与《礼记》为据,定"太祖东向之位",宣宗称善。此间撰《太常新礼》四十篇,《玉海》称其"损益得中,时称该洽"。后历司勋员外郎,《文苑英华》存其《授李磎刑部员外郎制》,骈俪工整,可见其掌诰之才。

咸通初,擢中书舍人。《东观奏记》卷中载其"每草制敕,必采经义",懿宗尝谓侍臣:"杨收文章,朕之师表。"时南诏犯边,收进《西南备边录》十三篇,《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书,多引《孙子兵法》论地势兵要。四年(863年),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入相,《全唐文》卷八百三存其《谢平章事表》,有"臣本诸生,误膺殊渥"之语,谦退之风可见。

其仕途升迁,《资治通鉴》卷二五十概括为"自校书郎至宰相,凡十七年",每任一职,必有建树。孙光宪《北梦琐言》称其"为政苛细",然《唐语林》卷二则记其"虽居台辅,不改儒素",争议之间,恰见其复杂政风。司马光评曰:"收以文学进,而好任权数。"(《稽古录》卷十五)可谓的论。

公元866年

杨收以本官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咸通七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紫宸殿前金吾肃立。时懿宗临朝十四载,朝堂之上暗流涌动。是年二月甲辰(注: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载为咸通七年二月),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杨收以本官同平章事,朱紫加身,鱼袋耀目,终登相位。

《旧唐书·杨收传》详载其拜相始末:"收以词藻清丽,雅擅制诰,深得帝心。时南蛮寇边,国用空竭,帝思经济之才。"《新唐书》则补记:"收每奏对,必援引古今,帝尝叹曰'卿言皆如甘露殿前瑞露'。"其入政事堂之日,长安士人竞相传诵其早年所作《笔耕赋》,太学博士皮日休更在《皮子文薮》中赞曰:"杨公拜相,犹五色云现终南。"

然《东观奏记》卷下透露隐忧:"收虽通敏,然以文学进,不习钱谷。"其拜相诏书中"可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语(见《唐大诏令集》卷五十二),实暗含懿宗欲借其文才粉饰太平之意。时值浙东裘甫乱平未久,《资治通鉴》载"朝廷方议削藩",杨收于延英殿献《削兵费议》,主张"节镇之兵,量留防遏",此议后竟成庞勋之乱导火索。

翰林学士裴坦在《授杨收平章事制》中以"玉壶澄澈,金鼎调梅"喻之,未料及《北梦琐言》所记"收为相日,颇务奢靡"之后事。唐人刘崇远在《金华子杂编》中追忆:"杨相初入中书,犹手不释卷,然军国重务,多委胥吏。"此或可窥其拜相时已伏祸机。

公元868年

杨收因与宦官杨玄价产生矛盾,被罢相,出任宣歙观察使

咸通九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紫宸殿上的金銮宝座却透着刺骨寒意。宰相杨收手执象牙笏板立于丹墀,青袍上的仙鹤纹样在晨光中微微颤动,与他对峙的正是左神策军中尉杨玄价——这个"衣黄衣、乘厩马"的阉竖(《新唐书·杨收传》),此刻正用尖利的嗓音宣读着僖宗的敕令。

三日前发生在曲江宴上的冲突已成导火索。当杨玄价之侄强夺民田的案卷呈递政事堂时,杨收朱笔批注"阍寺干政,国法难容"八字。据《资治通鉴》卷二五零载,杨收曾对门生言:"吾辈执掌中书,岂能视刑余之人坏高祖太宗法度?"此言传入北司,遂招致宦官集团倾轧。

罢相诏书以"专权树党"为罪名,实则暗合当时"南衙北司"之争的宿命。翰林学士刘邺在《代杨收谢宣歙观察使表》中暗讽:"凤凰晒翅,难逃金风折翼之灾。"此典正指来俊臣酷刑,暗示杨收遭遇政治构陷。观察使府衙所在的宣州,虽属江南富庶之地,但距长安一千二百里的路途,在《杨公行状》中被描述为"烟瘴之地,非贤者久居之所"。

离京那日,灞桥烟柳见证着政治流放的凄凉。杨收的马车载着《唐六典》与未竟的《咸通改制疏》,车轮碾过朱雀大街时,道旁百姓仍记得这位曾奏请"减省宫市"的贤相。而此刻北司宦官正忙着将"杨收党羽"名单呈送皇帝,据《旧唐书·懿宗纪》载,同年秋就有七位朝官因"交结杨收"被贬。

宣歙观察使的铜印尚未握热,新的打击已接踵而至。咸通十年,杨玄价操纵御史台弹劾杨收"贪墨军饷",最终导致其"赐死灨江"(《唐会要》卷五十二)。这段悲剧在晚唐政治史上恰如杜牧《李甘诗》所咏:"贤者须丧亡,谗人尚堆堵。"当杨收的白幡飘过长江时,长安城的牡丹依旧灼灼盛开,唯有政事堂的屏风上,那道未干的墨迹诉说着直臣的末路。

公元869年

杨收被指控在任相期间贪污受贿等罪名,被贬为端州司马,后又被赐死

咸通十年(869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尚未吐蕊,御史台的奏疏已如利刃般刺向尚书右仆射杨收。《旧唐书·杨收传》载:"(收)为韦保衡所构,言收前为相时,纳赂百万",时人王铎在《唐语林》中补记其细节:"有闽岭大贾献沈香亭子材,收受之,为仇家所发"。

三司会审之际,杨收立于大理寺青石阶前,雪色襕袍映着铁索寒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记其辩词:"臣以岭南瘴疠之地,所收犀象诸物,皆备军中器用",然宰相路岩袖中早藏有岭南监军使的密报,《新唐书》称其"发收受金银奴婢状"。翰林学士刘邺在《杨收神道碑》中暗讽:"时宰方务聚敛,以收为壑",道破这是韦保衡、路岩等人排除异己的阴谋。

七月流火,贬谪敕书终下。《唐大诏令集》卷五十七存《贬杨收端州司马制》,斥其"货以藩身,奸而蠹国"。当杨收的青篷马车驶出春明门时,老仆拾得遗落诗笺,上有"瘴海无波路不穷,孤臣白首向蛮风"之句,此诗后收录于《全唐诗补编》。未及端州,追命已至,《旧唐书》载:"至南昌驿赐死,其僚吏匿其尸,既乃棺殓"。宋人钱易在《南部新书》中记其临终场景:"收取笔题驿梁曰'人生有死,死得其所',伏剑而卒"。

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在查抄韦保衡家产时发现栽赃证据,《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七载:"帝悟收冤,诏复官爵,许归葬"。然杨收族弟杨严在《请雪杨收冤状》中痛陈:"四载沉沦,九族荼蓼",这迟来的平反终究挽不回大唐贤相的生命。北宋史官晁补之在《唐旧书杂论》中慨叹:"收之死,唐室之衰徵也",恰似那年长安城未开的槐花,永远凋零在晚唐的暮色里。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2025年07月05日

虽匪囊中物,何坚不可钻。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

2025年07月05日

尔幸无羸角,何用触吾藩。若是升堂者,还应自得门。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杨收小1岁

薛能

817年-880年

薛能,字太拙,汾州(今山西汾阳)人,晚唐时期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历任观察使、节度使之职,广明元年,徐商任襄阳节度使,薛能前往投靠,被牙将周岌所杀。薛能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擅作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琐事、羁旅情怀、酬唱赠答等,部分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在当时诗名颇盛,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比杨收小2岁

卢肇

818年-882年

卢肇,字子发,唐代文学家、官员,江西宜春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士及第,曾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工诗文,与李商隐、温庭筠等齐名,为晚唐重要文人之一。

比杨收小2岁

李频

818年-876年

李频,唐代诗人,字德新,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人。工诗,尤长于近体,与姚合、贾岛等交往甚密。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清新自然。

比杨收大3岁

李群玉

813年-860年

李群玉,字文山,唐代澧州人。其诗善写羁旅之情和自然景物,风格清逸典雅,意境深远。他工于书法,擅长草书和隶书。早年即有诗名,却科举不顺,长期浪游江湖。后以布衣身份向唐宣宗献诗三百篇,受到赏识,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便辞官回乡。

比杨收大3岁

李商隐

813年-858年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比杨收大4岁

陈陶

812年-885年

陈陶,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唐代诗人,工于乐府,其诗多写山水、隐居生活,风格峻拔清奇。早年游学长安,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后长期隐居南昌西山,终生未仕。其诗作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如《陇西行四首·其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为千古名句,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