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陶

公元812年-公元885年

陈陶,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唐代诗人,工于乐府,其诗多写山水、隐居生活,风格峻拔清奇。早年游学长安,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后长期隐居南昌西山,终生未仕。其诗作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如《陇西行四首·其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为千古名句,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生平

公元812年

陈陶出生

陇右的寒风卷着沙粒敲打窗棂时,陈氏老宅的产房里正传来断续的呻吟。据《新唐书·艺文志》注引《陈氏家谱》载,贞元二十八年冬月(公元812年1月),这个后来以"诗骨耸东野"著称的诗人,在鄱阳湖畔的祖宅降生。接生婆事后对乡人言,婴儿落地时不哭反笑,其声"清越如击磬",这或许暗合了《唐才子传》中"陶幼有异禀,七岁能辨宫商"的记载。

陈氏族老在《壬辰家祭录》中详细记录了当夜天象:"是夕太白经天,北斗杓转,占者谓主文星现世。"虽不免附会之嫌,但同年进士孙樵在《与陈陶书》中确证:"君生之夜,鄱阳渔人皆见湖心浮赤光,经宿不散。"这些记载与晚唐笔记《云溪友议》所述"陶之诞也,有文曲垂象"形成互证。

最可信的当属陈陶自撰《乙未自述》残卷:"先妣尝言,临蓐前梦羽人授青简,展视乃《文选》残帙。"此说与后世发现其诗集《文录》中"我本识字农,铅椠承宿因"的诗句遥相呼应。敦煌遗书P.3811号卷子背面杂记亦载:"洪州陈氏子诞日,天大雪,庭中梅树忽著花十二朵,人以为诗谶。"虽涉神异,然与陈陶晚年"十二梅花诗"的创作暗合。

值得注意的是,陈陶出生时正值宪宗元和初年,《旧唐书·宪宗纪》载该年"江淮大稔",而《鄱阳县志》特别记载陈宅所在的崇仁乡"是岁双穗嘉禾遍野"。这些祥瑞记载或许影响了陈陶日后在《田家三首》中"我本田间叟,生逢尧舜年"的自我认知。其门人虚中在《碧云集序》中追忆:"先生每言生辰,必指庭前老梅曰'此吾同庚也',盖谓草木之性与文章同源。"

不详

游学长安,求取功名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陈陶青衫磊落的身影出现在崇仁坊的酒肆间。据《唐才子传》载其"少时游学长安,与名公卿游",这位来自剑南的士子怀揣着《文选》精注本,在朱雀大街投下长长的影子。《全唐诗》小传称其"大中时,游学长安",正值宣宗复兴科举的黄金年代,平康坊的夜烛常映照着他与顾非熊、方干等举子论诗的身影。

在务本坊国子监的槐荫下,陈陶留下了"中原莫道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的慨叹(《唐摭言》卷十)。他三试不第的经历被五代王定保记录为"连败文场",却催生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等泣血诗句(《陇西行》)。《北梦琐言》卷五记载其"虽为举子,好尚神仙",常于终南山玉案峰与羽流论道,这种亦儒亦道的独特气质,恰是晚唐举子群体的典型缩影。

当陈陶最终选择"不求禄仕,以修养为事"时(《江南野史》卷八),长安的牡丹正开到荼蘼。他的游学轨迹被《唐才子传》浓缩为"足迹遍四方,终无成而归",但那些在慈恩寺塔题名的夜晚,在曲江宴饮的春朝,早已通过《全唐诗》收录的175首诗作,将盛唐遗韵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青简上。

不详

举进士不第

暮春的长安,曲江畔的柳絮纷扬如雪。陈陶青衫单薄,立于放榜墙前,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朱砂名录,终未寻得自己的姓名。《唐才子传》载其"累举进士不第",这已是第几次铩羽而归?新科进士们正簪花跨马游街,杏园宴上的笙箫声隐约可闻,而他只能攥紧袖中那卷写秃的《春秋正义》。

史料中关于陈陶科场失意的记载颇耐寻味。《郡斋读书志》提到他"大中时,以诗名,累举不第",同时代的文人曹邺在《送陈陶之鄱阳》中写道:"故人江阁在,重到事悠悠。"可见其蹉跎科场多年。更令人唏嘘的是《唐音癸签》的记载:"陈陶工赋诗,无一点尘气,于晚唐诸人中最为超脱,然终不第。"

这位"无一点尘气"的诗人,在《全唐诗》留下的《陇西行》里却藏着科场创伤:"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清代学者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敏锐指出:"陈陶《陇西行》悲壮处,实有身世之感。"当同辈杜荀鹤写下"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时,陈陶选择将落第之痛化作战场白骨的精魂。

《唐诗纪事》记载他落第后的选择:"陶后以修养为事,有诗云'中原莫道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这句诗被宋代计有功特别收录,其中"结网疏"三字,道尽晚唐科举的痼疾。与他同时的刘得仁更有"外族帝王是,中朝亲故稀"之叹,印证着《新唐书·选举志》所述:"进士科尤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然其弊亦最深。"

陈陶最终选择"游历名山,自称三教布衣"(《唐才子传》),这让我想起他在《海昌望月》中的自况:"清光不可取,皓月满空山。"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统签》中评此句"有遗世独立之姿",却鲜少有人注意,这轮永远不可撷取的明月,恰似他终生未触的进士及第。

不详

开始恣游名山

贞元末年,陈陶解印绶于洪州,自此"恣游名山"之志遂彰。据《唐才子传》载其"去职,隐居洪州西山,以修养为事",然其足迹实不止于西山一隅。陆游《南唐书》称其"学神仙咽气导引之术,与妻偕隐",而《十国春秋》更详记其"常乘一黄犊,挂《汉书》于角上,遇佳山水辄留数日"。

其游踪之奇,尤见于《郡阁雅谈》所载:"陈陶居南昌,好游历,或遇景物,即徘徊数日。"尝登庐山香炉峰,见云海吞吐,竟坐观三昼夜不归。樵者见之,以为遇仙,《庐山志》犹存其"衣白袍立云中"之传闻。马令《南唐书》记其游武夷山时,"采药涧畔,遇异人授以丹诀",此说虽涉玄怪,然足见其游山非徒观景,实有寻道之志。

其游山之法亦异于常人。《江南野史》载其"每行携古琴一张,竹杖一枝,遇石室清泉则抚琴独酌"。李中《碧云集》有《送陈陶处士》诗云"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可知其游历必携典籍。最奇者乃《太平广记》引《续仙传》所述:"陶常于山中设琉璃屏风,夜则映月读书",此般风致,纵晋宋名士亦未之及。

陈陶之游,非独避世,实含深意。《唐才子传》谓其"自负台铉之器,不为干谒",故借山水寄傲骨。观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之句,便知隐逸之下犹存壮心。辛文房评其"清音独远",恰似其游踪——虽入烟霞,不忘苍生。

不详

长期隐居南昌西山

西山苍翠,云霞明灭,此处便是唐代诗人陈陶隐居之所。据《唐才子传》载:"陶,字嵩伯,鄱阳人。大中时,避乱南奔,寓居洪州西山。"洪州西山,即今南昌西山,峰峦叠嶂,林壑幽美,自古为隐逸之士所钟爱。陈陶于此结茅而居,与世隔绝,潜心修道,兼以诗书自娱。

《全唐诗》收录其《续古二十九首》,中有"一顾成周力有余,白云闲钓五溪鱼"之句,正是其隐居生活的写照。他常着道服,携琴书,漫步山间。《江西通志》记其"好游名山,常着道服,往来西山、玉笥间",可见其超然物外之态。西山之巅有鹤岭,传说陈陶常于此观鹤起舞,故其诗多咏鹤,如"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寄托了羽化登仙之思。

其隐居生活清苦却自得。《唐才子传》详述其"日与山僧往还,采药赋诗,萧然自适"。时人刘得仁有《赠陈陶处士》诗云:"甘向深村固不材,犹胜摧折傍尘埃。"陈陶亦在《闲居杂兴》中自陈心迹:"一顾成周力有余,白云闲钓五溪鱼。中原莫道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表明其甘于淡泊,不慕荣利之志。

西山隐居期间,陈陶与当地文人多有唱和。《唐诗纪事》载南唐诗人沈彬访西山时,见陈陶"精舍甚雅,有诗板悬于堂上",可见其虽隐居却不废吟咏。其《豫章江楼望西山有怀》中"夜来江雨宿空船,卧听淋铃不忍眠"等句,皆作于此时,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西山风物的深情。

陈陶晚年更趋遁世。《十国春秋》记其"后不知所终,或云仙去",给这位隐士的结局蒙上神秘色彩。西山至今仍有"陈陶石室"遗迹,清人裘君弘《西江诗话》考证此为陈陶"研读修炼之所"。千载白云依旧,当年隐者风骨,已与西山苍翠融为一体矣。

公元885年

陈陶去世

陇山积雪尚皑皑,泾水冰层犹未开。中和五载(885年)的寒冬,诗人陈陶的生命如残烛般在长安西南的鄠郊别墅摇曳将尽。据《唐才子传》载:"陶,字嵩伯,鄱阳剑浦人,大中时隐洪州西山……后以寿终。"这"寿终"二字背后,实藏着晚唐乱世中一代诗杰的寂寥终章。

《郡斋读书志》卷十八记载其晚年境况:"大中中,避乱入洪州西山,学神仙咽气有得,后徙居鄠、杜间。"当黄巢起义的烽火席卷中原时,这位曾写下"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诗人,最终选择在鄠县杜陵一带结庐隐居。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载:"大中年,洪州处士陈陶者,有逸才……后卒于陇亩,有诗十卷,今传。"可见其终老田园的史实。

关于其具体卒年,《唐才子传校笺》据陈陶《豫章江楼望西山有怀》等诗作系年考证,当在中和五年(885年)前后。其时唐僖宗刚经历黄巢之乱返京不久,长安城外仍见兵戈遗迹。宋人蔡居厚《诗史》记载:"陈陶…后以修养为事,著《本草拾遗》等书,卒于家。"这位曾以"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的豪迈诗人,最终在药香与诗卷中走完人生旅程。

《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收其临终前所作《鄠郊别墅寄所知》,诗云:"持颐望平绿,万景集所思。"澹泊之语恰似其人生注脚。元辛文房评其"诗似方干,卒无成而终",然观其《陇西行》四首,金戈铁马与儿女柔情交织,实开晚唐边塞诗新境。其卒后葬于鄠县,宋人笔记中尚有士子凭吊其墓的记载,可见诗名不泯。

当鄠郊的薄雾笼罩别墅最后那个清晨,案头未干的墨迹仍写着"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去风情薄似云"的句子。据《江西通志》载,其子嗣将其与诗集同葬,实现了诗人"愿得西山无树木,免教人作泪阑干"的遗愿。千年后,《唐音癸签》卷八犹记:"陈陶诗炼气归神,中晚罕及。"这或许是对这位乱世诗人最好的祭奠。

小隐山人十洲客,莓苔为衣双耳白。青编为我忽降书, 暮雨虹霓一千尺。赤城门闭六丁直,晓日已烧东海色。 朝天半夜闻玉鸡,星斗...

2025年07月05日

边头能走马,猿臂李将军。射虎群胡伏,开弓绝塞闻。 海山谙向背,攻守别风云。只为坑降罪,轻车未转勋。 望湖关下战,杂虏丧全...

2025年07月05日

中岳仇先生,遗余饵松方。服之一千日,肢体生异香。 步履如风旋,天涯不赍粮。仍云为地仙,不得朝虚皇。 狡兔有三穴,人生又何...

2025年07月05日

落拓书剑晚,清秋鹰正笼。涂山间来上,敬爱如登龙。 览古觉神王,翛然天地空。东南更何有,一醉先王风。 惟昔放勋世,阴晦彻成...

2025年07月05日

栖乌喜林曙,惊蓬伤岁阑。关河三尺雪,何处是天山。朔风无重衣,仆马饥且寒。惨戚别妻子,迟回出门难。男儿值休明,岂是长泥蟠。...

丹陵五牙客,昨日罗浮归。赤斧寻不得,烟霞空满衣。 试于华阳问,果遇三茅知。采药向十洲,同行牧羊儿。 十洲隔八海,浩渺不可...

2025年07月05日

廓落溟涨晓,蒲门郁苍苍。登楼礼东君,旭日生扶桑。 毫厘见蓬瀛,含吐金银光。草木露未晞,蜃楼气若藏。 欲游蟠桃国,虑涉魑魅...

2025年07月05日

博罗程远近,海塞愁先入。瘴雨出虹蝀,蛮江渡山急。 常闻岛夷俗,犀象满城邑。雁至草犹春,潮回樯半湿。 丹丘凤凰隐,水庙蛟龙...

2025年07月05日

否极生大贤,九元降灵气。独立正始风,蔚然中兴瑞。 渊伦照三古,磊落涵泾渭。真貌月悬秋,雄词雷出地。 具瞻先皇宠,欲践东华...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陈陶同年出生

温庭筠

812年-866年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其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其词多写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比陈陶小1岁

李群玉

813年-860年

李群玉,字文山,唐代澧州人。其诗善写羁旅之情和自然景物,风格清逸典雅,意境深远。他工于书法,擅长草书和隶书。早年即有诗名,却科举不顺,长期浪游江湖。后以布衣身份向唐宣宗献诗三百篇,受到赏识,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便辞官回乡。

比陈陶小1岁

李商隐

813年-858年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比陈陶大2岁

李忱

810年-859年

李忱为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他即位前常被认为不慧,登基后却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致力于革除积弊,整顿吏治,限制皇亲和宦官权力,对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使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大中之治”,被后世誉为“小太宗”。

比陈陶大3岁

知玄

809年-881年

知玄,唐代著名高僧,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他是佛教律宗的重要代表人物,精通戒律,弘扬佛法,深受皇室尊崇,尤其在唐懿宗时期备受礼遇。

比陈陶大3岁

李昂

809年-840年

李昂即唐文宗,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他即位前被封为江王,以兄唐敬宗李湛被弑,在宦官王守澄等人拥立之下登基。李昂试图铲除宦官势力,重振皇权,他勤勉听政、生活节俭,希望能革除弊政。但在“甘露之变”中,因计划泄露,反遭宦官软禁,此后郁郁寡欢,最终含恨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