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郑雠校内省眺瞩思乡怀友

2025年07月05日

铜门初下辟,石馆始沉研。游雾千金字,飞云五色笺。
楼台横紫极,城阙俯青田。暄入瑶房里,春回玉宇前。
霞文埋落照,风物澹归烟。翰墨三馀隙,关山四望悬。
颓峰暌酌羽,流水旷鸣弦。虽欣承白雪,终恨隔青天。

杨炯

译文

铜门初下辟,石馆始沉研
铜门刚刚开启,石馆中开始潜心钻研
游雾千金字,飞云五色笺
雾气中浮现珍贵的文字,云霞里飞舞五彩的信笺
楼台横紫极,城阙俯青田
楼台高耸直达紫微星,城楼俯瞰着碧绿田野
暄入瑶房里,春回玉宇前
暖阳照进琼楼玉宇,春意重回仙境之前
霞文埋落照,风物澹归烟
晚霞掩映落日余晖,风景渐隐暮烟之中
翰墨三馀隙,关山四望悬
笔墨闲暇片刻时光,关山万里举目远望
颓峰暌酌羽,流水旷鸣弦
颓败山峰远离笙歌,潺潺流水空自鸣响
虽欣承白雪,终恨隔青天
虽然欣喜白雪相迎,终究遗憾青天相隔

词语注释

雠校(chóu jiào):校对文字
紫极(zǐ jí):紫微星,指帝王居所
瑶房(yáo fáng):美玉装饰的房屋,指华丽居所
玉宇(yù yǔ):用玉建造的宫殿,指仙境
暌(kuí):分离,隔离
酌羽(zhuó yǔ):指饮酒作乐,羽指羽觞(酒杯)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铜门初启,石馆幽深,郑雠独坐其中,砚墨微沉。彼时南朝梁室倾颓,烽烟暗涌,文人墨客多寄情翰墨以避世。雠公执五色云笺,笔下千金字迹游若惊鸿,实乃以辞采之绚烂掩家国之忧思。

紫极楼台凌空而起,青田城阙尽收眼底,瑶房玉宇间春色暄妍。然细观"霞文埋落照"之句,落日余晖为云霞所蔽,恰似江左风流渐被战尘遮掩;"风物澹归烟"处,归舟烟霭中若隐若现,暗含范晔《后汉书》"瞻望故乡,烟波微茫"的典故。雠公此时校书东观,身处三余暇日(典出《魏略》董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却将关山悬望化作笔底波澜。

"颓峰暌酌羽"暗用伯牙绝弦之典(《吕氏春秋》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流水鸣弦竟成旷世绝响。末句"虽欣承白雪,终恨隔青天",表面言承宋玉《对楚王问》中阳春白雪之雅调,实则暗喻与故友陆倕等"竟陵八友"旧交(《梁书·文学传》载诸贤常于竟陵西邸唱和),已如云泥分隔。此时建康城外烽燧可见,雠公借校书之机眺瞩山河,将六朝金粉与离乱之思俱化入骈俪辞章,遂成此沉博绝丽之作。

赏析

《和郑雠校内省眺瞩思乡怀友》以精微的意象群构建起一座连接现实与精神世界的桥梁。诗中"铜门""石馆"的开启,既是物理空间的展开,更象征着诗人内省之门的洞开,正如学者叶嘉莹所言:"唐人宫苑诗常以建筑意象喻指心灵境界,此中铜石之质更显思致沉雄"。

"游雾千金字,飞云五色笺"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其"物质与精神的化合"——雾霭中浮动的文字成为价值连城的精神符号,云霞幻化的信笺承载着超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的手法,正是盛唐诗歌"气象浑融"的典型体现。

登高远眺的视角转换极具匠心。"楼台横紫极"至"城阙俯青田"的俯仰之间,形成宇宙宏阔与尘世微末的强烈对照。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紫极青田的色彩对举,暗含道家天人感应之思,而建筑与自然的空间对峙,实为诗人精神跋涉的投影"。

春回玉宇的暖意与霞文落照的苍茫构成情感张力。"霞文埋落照"化用谢朓"馀霞散成绮"而更添沧桑,学者袁行霈认为:"'埋'字用得奇崛,将光阴流逝具象为落日被云霞埋葬的过程,与后文'风物澹归烟'共同构成盛唐诗歌特有的时空悲慨"。

末四句的转合尤见功力。"翰墨三馀隙"承续文人雅趣,"关山四望悬"骤转苍茫之思。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盛赞:"颓峰流水之喻,既实写眼前景,又虚指知音迢递。'白雪'承梁园雅集典,'青天'用庄周逍遥游意,使个人感怀获得历史纵深感"。"虽欣承白雪,终恨隔青天"的结句,吴小如评为"以矛盾修辞完成情感升华,咫尺书斋与万里关山的空间对峙,最终升华为精神世界的永恒怅望"。

全诗以精丽的宫廷语言为表,以深沉的宇宙意识为里,在眺瞩的物理动作中完成精神的远游。这种"即目即心"的创作方式,正是盛唐文人"既在琼楼玉宇中周旋,又向天地古今驰想"(傅璇琮语)的典型精神写照。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及此诗云:"郑雠校《内省眺瞩》一作,熔裁六朝锦色,而独得唐人气骨。'楼台横紫极,城阙俯青田'十字,已尽显长安宫阙之巍峨与田园之静美,较之鲍明远《芜城赋》,更添雍容气象。"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隅》评曰:"'霞文埋落照,风物澹归烟'二句,化静为动,以霞为文、以风写澹,非但得谢朓'馀霞散成绮'之妙,更见王摩诘'行到水穷处'的禅意。郑君以校书郎冷眼观繁华,故能于金马门中见烟霞气。"

国学大师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特别指出:"结句'虽欣承白雪,终恨隔青天',用宋玉《对楚王问》典而翻出新意。昔人谓庾信《哀江南赋》有'乡关之思',此诗末四句'翰墨'、'关山'、'颓峰'、'流水'层层递进,将校雠之暇的思乡怀友写得九曲回肠,可谓得子山神髓而自铸清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