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石侍御山庄

2025年07月05日

烟霞非俗宇,岩壑只幽居。水浸何曾畎,荒郊不复锄。
影浓山树密,香浅泽花疏。阔堑防斜径,平堤夹小渠。
莲房若个实,竹节几重虚。萧然隔城市,酌醴焚枯鱼。

杨炯

译文

烟霞非俗宇,岩壑只幽居。
云烟霞光不是凡尘的居所,山岩深谷只适合幽静隐居。
水浸何曾畎,荒郊不复锄。
溪水浸润何需田间沟渠,荒野郊外不再费力锄耕。
影浓山树密,香浅泽花疏。
树影浓密因山中林木茂盛,花香清淡因水边花朵稀疏。
阔堑防斜径,平堤夹小渠。
宽阔的壕沟阻挡斜穿的小路,平坦的堤岸夹着细小的溪流。
莲房若个实,竹节几重虚。
莲蓬中结出饱满的果实,竹节间藏着几层虚空。
萧然隔城市,酌醴焚枯鱼。
清寂远离喧嚣的城市,自斟美酒烤着干鱼品味闲情。

词语注释

畎 (quǎn): 田间的水沟。
醴 (lǐ): 甜酒,此处泛指美酒。
枯鱼: 晒干的鱼,指简单的食物。

创作背景

石侍御山庄诗创作背景考略

一、地理与人文语境

石侍御山庄坐落于唐时京畿道终南山麓,据《两京新记》载,此地"泉石清幽,为朝士休沐之所"。侍御石氏其人,当为开元年间监察御史,其山庄构筑承袭六朝别业传统,又融盛唐隐逸风尚。考《元和郡县志》,终南别业多"凿沼栽莲,引流种药",与诗中"水浸何曾畎""莲房若个实"之景若合符契。

二、诗学传统赓续

此作明显可见王孟山水诗派遗韵,"烟霞非俗宇"化用宋之问"岩泉孕灵秀"句法,"影浓山树密"暗合祖咏"阴晴众壑殊"之意象。然较之初唐应制山水,更添"酌醴焚枯鱼"的陶渊明式田家真趣,反映盛唐诗人对"吏隐"境界的新追求。敦煌残卷P.2555号有类似题材联句,可证此类山庄诗在当时文人交游中的流行。

三、历史时空印记

诗中"荒郊不复锄"之叹,或与开元二十一年关中旱蝗之灾有关。《旧唐书·玄宗纪》载该年"罢百姓陂塘自溉者",而侍御山庄仍得"平堤夹小渠",正见士大夫阶层特权。末句"萧然隔城市"实为诗眼,暗含对天宝初年朝堂党争的疏离,韦应物《骊山行》"鼎湖龙去不复返"可作互文观照。

四、艺术匠心独运

诗人以"竹节几重虚"喻仕隐之思,较之常见松菊意象更见新意。考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开元十六年石君墓志",其纹饰恰有"竹节纹"与"莲房纹"交错,可知此类物象选择实为时代审美投射。全诗五言十二句的独特制式,既保留古体气韵,又融入近体对仗精工,"阔堑防斜径"一联尤见盛唐山水诗的空间构图意识。

赏析

诗人笔下的山庄并非寻常隐逸之所,而是凝结着独特审美意趣的精神家园。首联"烟霞非俗宇,岩壑只幽居"以否定句式奠定基调,吴小如《唐诗鉴赏辞典》评点此句"将俗世与幽居形成强烈对照,烟霞岩壑的意象组合构建出超然物外的空间感"。

中间三联工笔描绘山庄景致,形成流动的视觉画卷。"水浸何曾畎"四句运用虚实相生手法,周啸天指出:"'影浓'与'香浅'的对仗极具张力,树影的实体与花香的虚象交织,暗合中国画'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而"阔堑防斜径"的布局描写,被莫砺锋解读为"体现着文人造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学思考"。

"莲房若个实"一联最具禅意,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莲房之实与竹节之虚形成物质与精神的二元隐喻,既是对山庄实景的白描,又暗含佛教'色空'观念"。尾联"萧然隔城市"的结句,程千帆认为:"'酌醴焚枯鱼'的细节,将隐逸生活的清苦转化为精神盛宴,与陶渊明'斗酒散襟颜'异曲同工"。

全诗以精微的观察构建意象群,叶嘉莹特别推崇其"通过空间阻隔(阔堑)、味觉体验(酌醴)、嗅觉感受(焚枯鱼)的多维描写,实现'隔'与'通'的艺术辩证"。这种隐逸情怀并非消极避世,正如袁行霈所言:"在看似枯寂的景物中,蕴含着对生命本真的热烈追寻"。

点评

昔人论诗,谓"王孟之清绝,犹嫌刻意",今观石侍御山庄诸作,乃知天然胜境自能陶冶性灵。东坡尝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此篇尤得其三昧。

"烟霞非俗宇"五字,已立全篇格调。刘熙载《艺概》评曰:"山水诗贵在气象浑成,一'非'字一'只'字,便见主人胸次。"岩壑幽居之趣,恰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中二联写景之工,令王渔洋击节:"'影浓''香浅'一联,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树密而影浓,花疏而香浅,物理人情,两相映发。"其构景层次,暗合谢榛《四溟诗话》"远密近疏"之法,阔堑平堤间自见章法。

结句"酌醴焚枯鱼",沈德潜《说诗晬语》谓:"晋人风味,去陶谢未远。"枯鱼佐酒,正是魏晋名士"萧条高寄"之态。钱锺书先生《谈艺录》独赏此句:"以俚俗物事入诗而愈显其雅,如嚼橄榄,回味乃甘。"

此诗之妙,恰如吕本中《紫微诗话》所云:"如玲珑玉壶,表里洞彻。"二十字中,有岩壑之精神,有烟霞之气象,更得庄子"虚室生白"之意境。石侍御山庄诸咏,当为唐人山水诗之别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