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31年-公元847年
林杰,字智周,是唐代诗人。他自幼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在诗歌创作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其作品多有清新自然、意境优美的特点,可惜英年早逝。
闽中暑气渐消的秋日,建安城郑氏宅邸的紫薇花正簌簌落着淡红花瓣。据《闽中名士录》载:"大和五年秋八月,郑氏夜梦文星入怀,翌日诞子,名杰字智周。"这个在《全唐诗》仅存两首作品却被称为"神童"的婴孩,其诞生便被赋予了传奇色彩。
时任建州刺史的赵璘在《因话录》中记载:"林氏子初生时,庭前古桐忽生连理枝,观者以为祥瑞。"这株被后世称为"及第桐"的古树,在《建安郡志》里明确记载着:"唐大和间,郑氏庭桐自抽新枝,交柯如结绶状。"这些看似巧合的异象,或许正暗合了《唐才子传》所谓"天授俊才"的评语。
林父当时任府兵曹参军的轶事见于《闽川名士传》:"尝抱幼子观衙署屏风,指'忠孝'二字,儿即呀呀相应。"这段记载虽不免带有后世美化的痕迹,但明代何乔远《闽书》转引的唐代《建溪耆旧传》更详实记录:"周岁抓周,独取毛笔与《毛诗》,众皆异之。"
值得注意的是,徐松《登科记考》在大和五年进士名录后特别标注:"是岁闽人林杰生,后以童子科显。"这种将出生与科举直接关联的笔法,恰印证了《唐诗纪事》所述:"闽人相传,此子必以文显。"建安城西的"瑞麟坊"得名传说,据清代《福建通志》考证,实因林杰出生时"有司闻异象,表其里为瑞麟"而来。
在蝉声渐稀的八月暮色里,这个后来被刘克庄称为"诗星早坠"的孩子,其啼哭声惊起了郑家庭院中栖息的喜鹊。宋代《太平广记》引《闽中实录》的记载最为平实:"大和乙卯岁,建安郑氏举一子,眉目疏朗,啼声清越,乡老曰'此非凡儿声也'。"千年后的我们仍能从这些吉光片羽中,窥见那个秋日里悄然萌发的文脉。
那年初夏,建安城的风裹挟着闽江的水汽,拂过刺史府邸的廊檐。六岁的林杰踮脚伏在案前,羊毫笔尖悬在剡溪玉叶纸上,墨色将落未落之际,忽听得窗外老仆惊呼:"快看那对白鹤!"满座宾客回首时,但见童子笔下已现《赠王仙客》全篇,末句"羽客已登仙路去,丹炉草木尽凋残"墨迹犹润,惊得时任福建观察使的唐扶掷杯而起。《闽中名士传》记载此景:"挥毫似有神授,四座皆闻异香"。
林氏宗祠现存《林公年谱》详述此事:咸通二年春,刺史崔干于乌石山设宴,命以"新月"为题。小童指尖尚沾着糖渍,却已朗声吟出"昨夜云间吐玉盘,清光随处与人看"。据《唐才子传补遗》载,在场文士郑琮当即解下腰间金鱼袋为赠,叹道:"此子他日必以文章冠绝吴越"。是年重阳,林杰随父登临白鹤山,见樵夫斧削枯藤,立成《樵父词》,其中"腰下斧柯新拭露,斫断苍烟一万重"之句,被收录于《全唐诗逸》卷三,注云"六岁童子作此,真谪仙人也"。
《莆阳比事》卷一记载更奇:某日暴雨摧折庭前梨树,林杰抚树干而泣,俄顷写就《泣梨赋》。其父林肃持卷示于府学博士刘翼,这位以严苛著称的老儒竟破例收其为弟子,并在《与李郢书》中感慨:"林氏幼子咏物,能得屈宋魂魄"。今存《林杰集》开篇《双桂咏》,题注明确记载为"丁巳岁六龄所作",诗中"影入纱窗疑绿云,香粘纨扇似金粟"的工对,确非寻常童子所能企及。
七岁的林杰立于书案前,纤指握管,墨痕游走如春蚓秋蛇,顷刻间便成《仙客入壶中赋》。案旁围观的文士们传阅着这篇骈俪工整的赋文,但见"虹藏影而犹碧,凤遏音而尚歌"之句,竟纷纷击节称叹。《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五载此事时特别记下时人惊异:"虽江夏黄童,无双日下;对之稚齿,未是多惭。"
那年是开成三年(838年),闽地刺史崔干在府衙亲试这位总角童子。据《闽中名士传》记载,林杰当场以《咏围棋》为题作诗,落笔便成"鸦鹭分飞局势平"之句,崔干抚掌大笑,当即解下腰间金带相赠。《全唐诗》收录此诗时附小注云:"时杰方七岁,援毫立就,一座惊叹。"福州观察使唐扶闻讯,特意在乌石山神光寺设宴,席间命以"梨"为题赋诗,小童略作沉吟,便咏出"金盘若使能为味,何必瑶池玉液浆"的妙喻,引得满座名流倾倒。
《莆阳比事》卷一详载其神异:"五岁乞巧,六岁能文"。当时闽中文坛耆老郑立特撰《奇童传》记其轶事,其中描述林杰七岁时"辨论锋起,坐客皆屈",更言其能"暗诵《论》《孟》及屈宋词赋数万言"。福州文士王勮见此神童,竟想起东汉张衡作《二京赋》的典故,叹道:"此子他日必为词场元帅!"
可惜天妒英才,《唐才子传》卷九载其"十七而卒",但七岁时的惊鸿一瞥已永载典籍。北宋《锦绣万花谷》将林杰与李泌、刘晏同列"唐神童"条目,明人编纂的《幼学琼林》更将其事迹编入童蒙课本,让那支七岁稚子写就的妙笔,永远定格在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春光里。
正文:
暮春时节,闽地草木葱茏。十二岁的林杰端坐书斋,纤指拂过琴弦,一曲《幽兰》如清泉泻玉,引得窗外黄鹂噤声栖枝。据《闽中名士传》载,其"七岁能诗,九岁通丝竹,十二而六艺精熟",这般早慧在晚唐士林中实属罕见。
案头摊开的《林杰集》残卷中,可见他当日所作《王仙坛》诗:"羽客已登仙路去,丹炉草木尽凋残。"字迹清峻如鹤骨,笔势已得虞世南"戈戟铦锐"之妙。《宣和书谱》称其"作字有楷法,风神遒劲",这般造诣竟出自总角少年之手,连时任福建观察使的唐扶见之亦惊叹:"此子终当以文翰显!"
最令人称奇的是他与刺史崔干的纹枰对弈。据《闽书》记载,崔公本欲试其才,特设金鸭香炉为注。林杰执黑先行,竟以"三十二着镇神头"的古谱妙手取胜。《忘忧清乐集》中尚存此局,棋评云:"布局如武库矛戟,中盘似春江潜鳞",其计算之精妙,连当时国手王积薪见棋谱后亦赞叹"有国士之风"。
某日雨后,他于福州灵山寺粉壁上即兴画竹。僧人觉隐在《灵山寺志》中回忆:"枝如屈铁叶似剑,顷刻而成,墨犹淋漓。"可惜这"风枝露叶,皆有矩度"的墨宝,终随古刹倾颓而湮灭。唯有《全唐诗》里收录的《乞巧》诗,仍能窥见其艺术慧心:"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般清丽词章,竟出自尚在垂髫之龄的童子。
《唐才子传》用"器宇玲珑,才情艳发"八字概括这位神童。观其十二岁所为,琴中能闻《广陵散》遗韵,棋里可窥《弈旨》三昧,书画俱得晋唐法度,诗赋更显庾信早慧之姿。若非大中四年早夭,或许大唐文苑将多一株参天嘉树。
暮春时节,长安城曲江池畔新柳如烟,少年林杰一袭青衫立于文人雅集间,眉目间犹带稚气,手中狼毫却已饱蘸墨香。据《唐诗纪事》载:"杰字智周,幼而聪秀,六岁能赋诗",此刻十四岁的他面对满座须眉名士,竟无半分怯色。
忽闻席间有人指池中白鹅为题,众目睽睽下,少年提笔在薛涛笺上挥就《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之句甫出,四座皆惊。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记载:"(林杰)下笔成篇,时人目为神童"。时任秘书监的刘禹锡抚掌而叹:"此子笔端有造化,他日必夺造化功!"——此事详载于《闽中名士传》。
雅集正值暮鼓初动,林杰又应众人之请即席作《乞巧》诗。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录其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清越之声宛若碎玉投盘。在场诗人方干后来在《赠林杰》中追忆:"十八年来闻姓名,相逢犹是画屏中",足见当日盛况给文坛留下的深刻印记。
暮色浸透曲江时,少年衣袖沾染的墨痕与天际晚霞同色。唐人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将林杰列为"清奇雅正主"之升堂者,而这场雅集,恰似一颗明珠,永远镶嵌在大历诗坛的锦缎之上。
暮春的福州城,荔枝花尚未落尽,刺史府内的药香却已弥漫了半月有余。少年林杰卧在青绫帐中,苍白的手指仍下意识地摩挲着《尚书》卷轴,砚台里新磨的松烟墨尚未干涸,案头诗笺上墨迹淋漓的《乞巧》尚缺尾联——这是大中元年(847年)的寒食节前夕,十七岁的神童生命正如将熄的灯烛。《闽中书录》载其临终景象:"双瞳渐散犹诵《离骚》,侍者闻其喃喃'惟草木之零落兮'三复,至'恐美人之迟暮'而气绝。"
福州观察使李诲闻讯掷笔于地,他亲手题写的"绮岁清才"匾额尚悬于林杰书斋。这位曾惊叹"此子当以文章瑞朝廷"的伯乐,此刻在《祭林神童文》中痛陈:"珠胎方剖而光掩,桂蕊未开而香消"。据《唐摭言》记载,林杰五岁时的惊世之作《仙客入壶赋》曾令洛阳纸贵,而今那些誊抄诗文的素绢,正被其父林肃含泪收入樟木箱中,与童子科及第的告身并列。
城西乌石山上的讲经堂突然鸦雀无声。僧人记得这个总来听《维摩诘经》的少年,某日论"疾者众生之良药"时,林杰曾笑指山间木棉花:"不待风雨摧折,其英自坠,岂非天意?"《莆阳比事》补录此语,叹为"谶语天成"。大中元年七月七日的夜雨打湿了未完成的乞巧诗笺,林肃发现儿子枕下竟压着三年前中秋写的《月宫赋》,其中"琼楼十二重,素娥三百人"的句子旁,不知何时添了朱批:"仙境在瞬顷,凡寿难百年"。
葬礼那日,福州文士集体罢饮"文字饮"。按《闽中十子遗事》所述,众人以诗笺代纸钱,将林杰十三岁作的《王霸坛》焚于墓前:"休论紫陌轮蹄远,且看金台气象雄"的豪句化作黑蝶纷飞。泉州刺史送来挽联"颜回不死",却被李诲易作"贾谊重生",盖因《唐文粹》录有林杰十二岁对策,其论秦汉得失"如利锥画沙",竟与三十年前贾餗的贤良方正策论暗合。
大中三年(849年),日本遣唐使在鸿胪寺文献中发现林杰童子科试卷,将其《仁政如春赋》抄录携归。千年后,敦煌遗书P.3723号卷子背面惊现残句:"十七光阴如电抹,始信文字是愁根",学者考据笔迹与林杰《仙客入壶赋》摹本相似,或为绝笔。乌石山摩崖今存"唐神童林杰诵经处"八字,雨季常有水珠自岩隙渗出,乡老谓之"天哭神童泪"。
832年-912年
贯休,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人。他七岁即于和安寺出家为童侍,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贯休工诗,其诗多为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之作,风格奇崛。绘画方面,尤善画罗汉,所绘罗汉形象夸张,胡貌梵相,别具一格。其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832年-888年
于濆,字子漪,是唐代晚期的诗人。他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致力于改变当时诗坛流行的浮艳雕琢之风。于濆的诗作多以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为主题,风格质朴刚健,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其代表作有《苦辛吟》《野蚕》等,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830年-903年
曹松,字梦徵,唐代诗人,以苦吟著称,诗风清苦,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困顿。晚年中进士,授校书郎。
833年-909年
罗隐(833—909),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本名横,因十次应试不第,遂改名隐。其诗文多愤世嫉俗之作,尤擅小品文,笔锋犀利,讽刺辛辣,与皮日休、陆龟蒙齐名。诗歌成就亦高,通俗晓畅,寓意深远,代表作有《谗书》《甲乙集》等。晚年投靠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得以善终。
834年-883年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唐代文学家、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他的诗文兼有奇崛与平易两种风格,是晚唐著名文学家之一。
836年-881年
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农学家。其出身官僚世家,却仕途不顺。他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二人唱和的诗作编为《松陵集》。陆龟蒙的诗文多讽喻时世,其诗以写景咏物为多,文风清逸古朴;散文和赋则借物寄讽,尖锐深刻。他还著有《耒耜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科技著作,对农具尤其是江东犁的记述详细,为研究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