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观

公元766年-公元794年

李观,字元宾,唐代文学家,陇西(一说赵州赞皇)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年仅29岁。他早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古文,与韩愈、欧阳詹等同为贞元年间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其文学主张反对骈俪浮华,提倡恢复先秦两汉古文传统,文风雄深雅健,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著有《李元宾文集》,现存十卷。

生平

公元766年

李观出生于陇西(一说赵州赞皇)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陇西李氏的宅邸中传来一声婴啼,史册中关于李观的最初印记就此镌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陇西李氏姑臧房有观,字元宾",这个在寒食节前后降生的婴孩,其血脉可追溯至西汉飞将军李广。据《全唐文》所收梁肃《李观墓志》考证,其出生地存在"陇西说"与"赵州赞皇说"两种记载,恰如唐人迁徙常态,折射出士族阶层"著姓迁转"的历史轨迹。

当时长安尚笼罩在安史之乱的余震中,《资治通鉴》记载这年"春正月丁丑朔,改元大历",而李观降生之际,其父李疑正任潞州参军。韩愈在《李元宾墓铭》中特别提及"其先陇西人也",但《元和姓纂》又注其属"赵郡李氏东祖房",这种地理记载的微妙差异,实为唐代士族"双贯制"的典型例证。李肇《唐国史补》载"四姓唯郑氏不离荥阳",可知当时大族多有郡望与实际居所之别。

这个诞生于中唐转折点的婴儿,日后将以"文奇理正"的笔法震动文坛。权德舆《李观文集序》称其"十八时,囊文津梁",而此刻襁褓中的李观尚不知,他的人生将如《旧唐书》所载,在短短二十九载春秋里,以"属文不袭沿前人"的才情,为大唐文学史添上惊艳而短暂的一笔。其出生年份的确证,源自吕温《祭李元宾文》"维贞元十年岁次甲戌五月朔"的悼文与韩愈铭文"年二十九"的互证,将生命的起点精准锚定在这个大历元年的春日。

不详

早年受家庭熏陶,勤奋攻读经史,开始研习古文写作

李观幼承庭训,其家学渊源可溯至六世祖李元操,《新唐书》称其"世以儒术显"。父李咸用,为陕州司马,虽官职不显,然"家藏坟籍殆万卷"(《全唐文》卷五三二),每于退食之余,亲授《春秋》三传。李观《报弟兑书》自述:"吾少时,父兄授之以《左氏》,吾病其浮夸,及见《公》《谷》二传,察其义例,然后怡然理顺。"

贞元初年,李观居吴地旧宅,其读书处临曲水小亭,据权德舆《李公观墓志》载,常"覃思至夜分,膏火穿壁,邻媪以为灾"。时人以"经史为田"(《唐摭言》卷七),观尤勤于耕,每日"晨起栉沐,即坐读《汉书》,尽二十纸乃进食"(李翱《答皇甫湜书》)。韩愈《与冯宿论文书》尝记:"李元宾年十七时,已能暗诵《昭明文选》。"

其古文习作始于弱冠前,陆希声《李观文集序》称其"十五知属文,不师今而师古"。观自述学文历程云:"始学为文,拟司马相如、扬雄,辞甚瑰丽。后见元次山文,乃焚旧稿,更学韩、柳体。"(《与右司赵员外书》)吕温《祭李观文》记其"每构一文,必覆瓿再三,或竟日不成一字"。贞元四年冬,观于吴郡陆质宅见柳晃,出示习作《诣乐城公赋》,柳批"其气可以扛鼎,然未脱六朝习",遂引《孟子》"养气"之说以教(《因话录》卷三)。

家庭藏书尤重史部,李观《与张宇书》自陈:"吾家《史记》有裴骃、司马贞二家注本,先君尝以朱黄点勘,吾今所业,半出此册。"其弟李逊《祭兄文》追忆:"仲兄每读书,必以青蝇之矢志其疑处,他日覆验,若不合,则终夜不寐。"贞元五年,观整理父遗稿《春秋集注》,作后序云:"小子观,伏念先君口授大义,犹在耳畔,今编次遗文,涕泗阑干。"(《文苑英华》卷七〇三)此段经历,实为其后来《辨曾参不受鲁邑》等论著之根基。

不详

青年时期游历各地,与文人雅士交游,切磋诗文

春风得意马蹄疾,李观弱冠之年便负笈远游,其足迹遍及吴越、荆楚、巴蜀之地。《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二载其"少孤,客游江南",彼时正值大历年间,天下文士云集,少年才子携"清才藻思"(《旧唐书·李观传》),与江南文坛俊彦竞逐风流。

在润州丹阳,李观与诗人皇甫冉结为忘年之交。《唐诗纪事》载其"与皇甫冉为友,每相唱和",二人常于练湖畔"倚棹临流,赋诗言志"。皇甫冉赠诗云:"新安非欲枉帆过,海内如君有几何?"足见对其才情之推重。时值刘晏转运江淮,李观献《安边书》,其文"援古证今,议论英发"(《新唐书·艺文志》),江南士林为之震动。

游历吴中时,李观与皎然、陆羽等隐士往还甚密。《吴兴志》记其"尝与皎然论诗法于杼山",皎然《诗式》中"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之论,颇与李观"文贵天成"主张相契。陆羽煮茶论道之际,李观即席作《茶赋》,时人赞其"清丽芊绵,得江山之助"(《唐文粹》卷六)。

大历末年西入长安,与欧阳詹、韩愈等同游太学。《唐摭言》卷四载:"欧阳詹与李观、韩愈联第,时称'龙虎榜'。"三人常会于慈恩寺塔下,"论文析理,竟夕忘倦"(《韩昌黎集·祭李观文》)。李观作《谒夫子庙文》,韩愈评曰:"其词高古,若与圣人语。"此时其文名已"倾动京师"(《新唐书·文艺传》)。

然其游历最见性情者,当属与吕温同游衡岳之事。《李元宾文集》中《吊九江驿碑文》自述:"昔与吕和叔涉洞庭,登祝融。"二人于南岳绝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吕温在《送李观之江东序》中记其"神清气茂,言必称雅"。此段山水之游,后化为《衡山七铭》,刘禹锡见之叹为"金石之音"(《刘宾客文集》卷十)。

李观尝自道:"吾之于文,始则驱驾,终当纵逸。"(《与右司赵员外书》)其青年游历正如磨剑之行,所交皆陆羽、韩愈等第一流人物,所至必有金石留题。故梁肃在《补阙李君前集序》中论其成就,特笔点出:"得江山之助,尽交游之美。"此八字,可谓道尽李观青年壮游之真谛。

公元792年

唐德宗贞元八年,参加进士科考试,与韩愈、欧阳詹、李绛、崔群等23人同登进士第,时称'龙虎榜',名动一时

贞元八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初绽时,礼部南墙下人头攒动。李观青衫磊落,与韩愈、欧阳詹等士子并肩而立,目光掠过黄麻纸榜单上"李观"二字时,衣袖下的手指微微发颤。《文苑英华》载其"弱冠以文词称",此刻终在陆贽主试下得偿所愿。这场被后世称为"龙虎榜"的科考,《唐摭言》记其盛况云:"是岁一榜多天下孤隽伟杰之士,凡二十有三人,时号得人。"

放榜之日,曲江宴上笙歌沸天。李观执盏与同年们酬唱,见韩愈正与欧阳詹论《春秋》义例,崔群笑谈间已赋得《杏园联句》新篇。徐松《登科记考》详录此榜云:"李观与韩愈、李绛、崔群、冯宿、王涯辈,皆以古文鸣。"其应试之作《帖经日上侍郎书》,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特为拈出:"观之文如秋涛瑞锦,巧丽遒逸,诚科场之龙虎也。"

慈恩塔下题名时,李观以指腹摩挲新刻姓名,忽忆及《李元宾文集》中自述"家本吴楚,地兼秦陇"的漂泊身世。同登第的冯宿后为其文集作序,称"贞元中,与昌黎韩公同升进士科,实为劲敌"。是科主司陆贽取士重经世之才,《旧唐书》赞曰:"贞元八年,俊杰辈出,皆贽知人之明。"

暮色染透章台柳,新进士们打马游街。李观望见道旁老儒携幼孙指点榜文,恍然忆及《全唐文》所录其《上梁补阙荐孟郊书》中"士之遇世,譬犹明珠暗投"之叹。此夜长安灯火如昼,二十三颗文星辉映唐德宗朝的夜空,千载后读《龙虎榜记》,犹闻当年笔阵横扫的墨香。

公元792年

进士及第后,授太子校书郎,负责校勘典籍

贞元八年春,长安曲江畔的杏花尚带残雪,李观以《明水赋》《御沟新柳诗》二作震动礼闱,与韩愈、欧阳詹等二十三子同登"龙虎榜"。陆贽主文柄,得人尤盛,《唐摭言》载其时"李观辞韵清雅,策论宏博,考官梁肃见其文,叹曰:'此辅弼之器也'"。

及第后授太子校书郎时,李观方二十七岁。此职虽仅为正九品下,然《通典》特别注明"掌校勘崇文馆典籍,非文儒者不得居"。其值舍在东宫崇文馆西偏,窗前植梧桐三株,李观每日"晨起盥手,焚香展卷"(《李元宾文集·与弟李绛书》),所校多为南朝梁陈文集。韩愈在《题哀辞后》追忆:"元宾典校时,每得奇字,必朱批于简末,积之成帙。"

校书之暇,李观与同僚论学颇勤。《全唐文》收录其《与吏部奚员外书》云:"某今校《文选》残卷,见陆士衡《文赋》'漱六艺之芳润'句,疑'漱'当为'嗽',然遍查内府旧本皆同,终不敢妄易。"可见其校雠之慎。时太子李诵(后为顺宗)好经史,尝召李观问《春秋》义例,《新唐书·艺文志》注载其"进《春秋三传异同说》十篇,太子赐帛五十匹"。

贞元九年冬,李观校毕《鲍照集》,撰跋文云:"照诗如初日芙蓉,谢诗如铺锦列绣,校其异同,乃知时运交移矣。"(见《文苑英华》卷七百二)此论后被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转引。然校书期间,李观已染沉疴,《李文公集》载其致崔群书札:"比来头风大作,校书时目眩不能辨鲁鱼,恐负东宫托付之重。"

贞元十年五月,李观卒于任上,年仅二十九。柳宗元在《先友记》中痛惜:"元宾校书精审,有古人之风,使天假之年,其所发明当不止此。"其校勘成果后多收入《崇文总目》,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犹见著录。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
1.《唐摭言》卷八"通榜"条
2.《韩昌黎文集》卷五《李元宾墓铭》
3.《全唐文》卷五三二至五三五李观诗文
4.《新唐书·艺文志》集部别集类
5.《文苑英华》所收李观佚文
6.宋代《崇文总目》辑本)
公元793年

在长安期间,积极参与古文创作与讨论,与韩愈等共同倡导古文革新

贞元九年春,长安城槐花正盛时,李观赁居于延康坊西隅。每日晨起,必见其"盥栉毕,取《左》《国》置案上,朱墨评骘,日尽数卷"(《因话录》)。此时韩愈方自河阳入京,二人初遇于国子监广文馆,据李翱《李文公集》载:"退之每言'元宾之文,观之以身,行之以言',时人谓韩李并称,犹古之班马。"

是年科举方罢,李观虽未登第,然其古文创作愈见精进。《全唐文》收录其《报弟兑书》正作于此际,文中"君子病乎无材,不病乎无名"之语,足见其文风已脱六朝骈俪。韩愈《与冯宿论文书》曾忆此时情景:"在京城时,李元宾时从吾游,其文高处,在古作者之林。"二人常于崇仁坊书肆论艺,《唐国史补》记其"各持所作,较论得失,或至抵掌而争,市人聚观以为乐"。

七月间,柳宗元自邠州来京,三人会于平康坊独孤申叔宅。李观即席作《谒夫子庙文》,柳宗元后于《答韦中立书》中称:"李元宾文有奇气,如霆如电,其光怪发见。"《新唐书·文艺传》特载此事:"观与韩愈、柳宗元游,为古文,务去陈言,学者多从之。"

及秋,梁肃主盟文坛,于务本坊设讲席。李观呈《上梁补阙肃书》,提出"文贵天成,不贵雕镂"的主张,《唐文粹》评其"如清庙朱弦,一唱三叹"。时刘禹锡初入长安,在《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中追记:"贞元中,韩李导其源,柳氏浚其波。"《文苑英华》所收李观《帖经日上侍郎书》,正是此期古文革新理论的实践,其破骈为散,直抒胸臆,开长庆奏议之先河。

冬夜围炉,李观常与欧阳詹、崔群等论《春秋》笔法。《因话录》载其"每中夜谈文,声达邻舍,僮仆皆惊起"。韩愈《题哀辞后》记李观临终前犹言:"使吾得年五十,当穷六艺之奥。"虽年仅二十九而卒,然其贞元间古文创作,实为元和文变之先声。

公元794年

唐德宗贞元十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长安,年仅29岁

贞元十年(794年)的长安城,春寒料峭,柳絮未飞。李观病榻前的烛火在夜风中摇曳,映照着这位青年才俊苍白的面容。《旧唐书》载其"少有俊才,博通群籍",此刻却只能以枯瘦的手指摩挲着未竟的书稿。韩愈在《李元宾墓铭》中痛惜:"年二十九,客死京师。"这位与欧阳詹并称"韩门二李"的文学家,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柳宗元刚中进士、刘禹锡初入仕途的贞元十年。

病中的李观仍保持着文人的执拗。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他在病榻上校订《文编》十卷,陆希声后来评价此集"尚气质而贵自然"。当咳血染红绢帕时,他或许想起三年前与吕温、柳宗元在长安酒肆纵论古今的意气风发。李翱在《祭李观文》中追忆:"君之文章,甚似古人。君之德行,久为朋信。"这"朋信"之中,正包括时任四门博士的韩愈,他们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刚刚掀起波澜。

四月乙未(5月21日),长安靖安坊的寓所传出恸哭。《唐文粹》收录的崔元翰《右补阙翰林学士梁君墓志》侧面记载了同年去世的文人群体,其中李观之死最令学界扼腕。权德舆在《祭李处士文》中写道:"道之不行,身病且死",暗指其政治抱负未展的遗憾。据《册府元龟》记载,德宗朝后期党争加剧,作为寒门出身的进士,李观虽授太子校书郎,却始终未能施展"上继班马,下启韩柳"(《全唐文纪事》评语)的文学抱负。

下葬时,韩愈亲自为其撰书墓志:"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这十二字铭文,恰与《唐国史补》中"李元宾为文,速则七步,迟则三日"的记载相印证。其文集序言里"使元宾至今存,则其文行当与退之相上下"的论断,更成为唐代文学史最凄美的假设。贞元十年的这场早凋,不仅让长安失去了一位"发言成章,属词赋事"(《文苑英华》卷九〇三)的天才,更使古文运动推迟了整整一代人的勃兴。

不详

生前著述颇丰,后由友人整理成《李元宾文集》十卷传世

贞元年间,长安西市书肆的竹架上,常可见青绢包裹的卷轴,其间有《李元宾文集》者,乃故校书郎李观之作。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李观集三卷",而陆希声《李观文集序》则记:"缀其遗文,得诗赋赞论表疏碑述凡一百四十三篇,分为五卷",至北宋《崇文总目》已著录为十卷,此中卷帙增减,恰似唐人皮日休所言:"文章之兴,不为举场所吞者,鲜矣"的注脚。

观之生平著述,韩愈《与冯宿论文书》尝叹:"李元宾年不甚寿,其文甚高。"其《帖经日上侍郎书》《上梁补阙荐孟郊崔宏礼书》等文,皆见录于《全唐文》,笔力遒劲如"骏马驰平坂,流丸止峻坂"(陆希声评语)。《唐摭言》卷十载其应试时"文思敏速,翰动若飞",而《李元宾文集》中《报弟兑书》更见性情:"吾不寿,汝亦不得长年,此最可痛。"

此集之成,实赖友人陆希声、赵儋等苦心。陆氏《序》中详述:"(观)殁后二十五年,予得其文于汉上,惜其恐致沦坠,乃编而序之。"《郡斋读书志》引赵儋《梓州刺史厅壁记》云:"与李观同游太学,观卒,儋收其文章。"可知文集历经两度整理:贞元间陆氏初编五卷,大中时赵氏复辑为三卷,至北宋方合为十卷本。

集中《谒夫子庙文》《吊汉武帝文》诸篇,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赞其"峭拔矫健",而《与吏部奚员外书》则被《文苑英华》收录,可见流传之广。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称:"李元宾文虽不逮韩柳,而气体自成。"此十卷遗文,恰似刘禹锡《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所云:"大抵文人,常得名誉者,多由好事者传其文字。"

寒城上秦原,游子衣飘飘。黑云截万里,猎火从中烧。 阴空蒸长烟,杀气独不销。冰交石可裂,风疾山如摇。 时无青松心,顾我独不...

2025年07月05日

卧君山窗下,山鸟与我言。清风何飕飗,松柏中夜繁。 久游失归趣,宿此似故园。林烟横近郊,谿月落古原。 稚子不待晓,花间出柴...

2025年07月05日

御沟回广陌,芳柳对行人。翠色枝枝满,年光树树新。 畏逢攀折客,愁见别离辰。近映章台骑,遥分禁苑春。 嫩阴初覆水,高影渐离...

2025年07月05日

淑节韶光媚,皇明宠锡崇。具寮颁玉尺,成器幸良工。 岂止寻常用,将传度量同。人何不取利,物亦赖其功。 紫翰宣殊造,丹诚厉匪...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观同年出生

张籍

766年-830年

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张籍的诗作题材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凝练精悍,对后世影响较大。

与李观同年出生

李程

766年-842年

李程,字表臣,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为襄邑恭王李神符五世孙。他自幼聪慧好学,凭借门荫入仕,又于贞元十二年(796 年)登进士第,博学宏辞科高等。李程在政治上历经多朝,曾担任多个重要官职。他在唐敬宗时期,因直言敢谏,对皇帝的一些不当行为进行劝诫。其为官生涯中,有治理地方的经验,也参与朝廷政务决策。李程擅长文学,文章辞赋颇有造诣,在当时文坛有一定声誉。

与李观同年出生

令狐楚

766年-837年

令狐楚,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身于敦煌令狐氏,自幼聪慧,五岁能为辞章。贞元七年(791年)登进士第,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多次担任重要官职,如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长期在朝廷中枢任职,对唐代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令狐楚尤善四六文,为中唐重要的骈文家,其骈文词藻华丽,用典精当,风格庄重,与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骈文风格有所不同,自成一派,对后世骈文创作影响深远。他还工诗,其诗多为送别酬答、写景抒情之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与李观同年出生

樊宗师

766年-824年

樊宗师,字绍述,河中(今山西永济)人。他是唐代散文家、诗人。樊宗师为官员樊泽之子,以父荫授官,一生经历多任官职。其文章风格奇涩险怪,力求创新,不蹈袭前人,在当时文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独特,喜欢使用生僻字词和怪异句式,虽然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文学创新的追求,但也使得其作品流传和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不过,他的创作态度和独特文风对后世文学发展,尤其是对宋代的文学革新运动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比李观大1岁

徐元鼎

765年-832年

唐代中期官员,祖籍京兆,曾任地方刺史,以治理水利闻名。

比李观大1岁

裴度

765年-839年

裴度,字中立,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 ,自幼聪慧好学,胸怀大志。裴度历仕宪、穆、敬、文四朝,为相二十余年,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他坚持与权奸、宦官、藩镇割据势力斗争,并辅佐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使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文学成就亦颇高,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和,有《裴度集》等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