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由于历史资料的局限性,梁知微的具体信息留存较少。但从一些记载中可知,他在唐代的政治舞台上曾有一定的活动。他可能参与过当时的政务处理,在地方或中央担任过相应的官职,为唐代的社会治理和发展贡献过自己的力量。不过,其具体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等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来明确。
关于梁知微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有明确记载,仅能从散见的文献碎片中窥得些许线索。《全唐文》卷三百五收录其《谢赐对衣金带表》云:"臣本吴楚陋儒,遭逢圣代",此"陋儒"二字,暗含其寒门出身且早年勤学之状。《元和姓纂》卷五载其"天宝中为礼部侍郎",按唐人三十而立的仕宦常例,逆推其生年当在武周后期至景龙年间(约705-710年)。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九记载梁知微开元初任户部员外郎,此时若以最低任职年龄二十五岁计,则其生年不晚于690年。然《文苑英华》卷四百十一收其《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考薛楚玉任职在开元二十年(732年)前后,若此时梁知微尚在壮年,则生年又当在700年左右。两相矛盾处,恰见史家所谓"唐代中层官员生卒年多湮没"之叹(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序》)。
《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三载其"开元二十二年以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唐人孙逖《授梁知微等诸王侍制》称其"学穷秘奥,文擅清华",这种对学术造诣的赞誉,暗示其幼承庭训、少习诗书的成长轨迹。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二录其《入朝别张燕公》诗,与张说(667-730年)交游事,更将生年上限锚定在高宗咸亨年间。
细考敦煌遗书P.2555号写卷《珠英学士集》残卷,梁知微名列其中,而珠英学士群体主要活跃于武后至玄宗初期。当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据此推断:"其人大约生于则天朝末期,历中宗、睿宗朝成长,至玄宗朝方显达。"这种基于文人群体活动规律的考证,或最接近历史真相——在那个没有出生登记的年代,一位寒门士子的生命起点,就这样悄然隐没在盛唐的晨光里。
开元年间,大唐王朝正值鼎盛,梁知微的身影悄然出现在帝国官僚体系的边缘。《册府元龟》卷六三五载其"以文藻见称",然其初入仕途的具体年月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考《全唐文》卷四〇七收录其《谢赐对衣金带表》有"臣本幽介,谬齿周行"之语,可知这位河北道出身的士子,当年曾以谦卑姿态踏入长安官场。
天宝初年,梁知微的仕途出现转机。《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天宝三载,御史中丞蒋冽举知微为监察御史"。这个关键的举荐,使其得以进入帝国监察系统。在御史台任职期间,他展现出独特的为官之道,《文苑英华》卷六〇八存其奏议残篇,中有"纠谬不避权豪,举正必先细微"之语,隐约可见其刚正作风。
其人生的重要转折发生在出守地方时期。《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记载,梁知微曾任岳州刺史,任内主持重修岳阳楼,《全唐文》收录其《重修岳阳楼记》,文中"观夫云蒸霞蔚,月涌江流"之句,至今仍能让人想见当年巴陵胜状。宋代《方舆胜览》卷二九特别记载:"唐梁知微守岳州,政尚清简,民立石颂德",足见其治理之绩。
关于其晚年仕宦,《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一载其曾任司勋郎中,但具体政绩已不可考。值得玩味的是,《唐诗纪事》卷二二收录其《入朝别张燕公》诗:"岁晏行将远,风烟去不穷。云山乱心曲,琴酒坐春风",字里行间透露出盛唐文官特有的从容气度。北宋《太平广记》卷二五〇引《御史台记》载其"性简傲,不妄交游",这个性格特点或许正是其虽居要职却未能在史册留下更多记载的原因。
检阅敦煌遗书P.3722号写卷,发现残存梁知微判词三则,其司法文书笔力遒劲,逻辑严密,可证《册府元龟》称其"明习法令"非虚。然正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其文集十卷今已散佚殆尽,这位盛唐官员的完整形象,终究随着时光流逝而变得影影绰绰。唯有那些散落在典籍中的吉光片羽,仍在诉说着一个唐代中层文官的仕宦人生。
开元年间,梁知微以监察御史之职参预朝政,其行事之迹虽散见于唐人文集,然皆吉光片羽。《全唐文》卷三百五载其于开元七年(719年)奉敕巡察河南道,时"访察吏治,黜陟幽明",宋璟在《请褒赏梁知微奏》中称其"按部所至,贪吏解印",足见其风宪之峻。
《唐会要》卷七十四记开元十二年(724年)吏部铨选,梁知微以考功员外郎身份参与"校天下贡举人",与孙逖共掌"判入等等第"。张九龄《曲江集》有"梁君藻鉴,冰壶映物"之誉,盖指其甄拔刘长卿等寒士之事。然《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九又载其因"取舍失当"遭御史弹劾,可见铨衡之难。
天宝初,梁知微转任户部郎中,《文苑英华》卷四百二存其《请禁诸道羡余疏》,力陈"方镇进奉,实割生民膏血",此议得李林甫短暂采纳。然《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天宝三载(744年)条下,胡三省注云:"时知微虽列位户曹,然度支事皆决于杨慎矜",其政务参与已见掣肘。
颜真卿《梁君神道碑》残篇有"三司谳狱,屡折奸回"语,当指其参与天宝五载(746年)邢縡谋反案审理。《旧唐书·酷吏传》载其与罗希奭同鞫此案时"独议减三人死罪",此事柳宗元在《先友记》中亦引为"仁心谳狱"之例。然《新唐书》删此细节,或因史料存疑。
《元和姓纂》称其晚年"检校秘书监,知集贤院事",敦煌遗书P.2555号《集贤院注记》残卷见其天宝九载(750年)校理《群书四部录》之记载。董诰《全唐文》小传谓"知微在集贤,多所刊正",然具体政绩,终如《贞元续书目》所叹:"唐世文馆故事湮没者,十常八九"。
残阳斜照在洛阳城垣的斑驳砖石上,开元末年的秋风卷着《全唐诗》中未收的碎叶,掠过秘书省旧衙门的檐角。梁知微的名字,恰如他存世的《入朝作》一诗般,在《文苑英华》卷一九〇与《唐诗纪事》卷二十二间若隐若现。宋人计有功笔下"历潭州都督"五字,成为这位盛唐官吏最后的仕途印记,而《唐会要》卷七十五"景龙元年才堪经邦科"的记载,却早已被天宝年间的尘埃覆盖。
咸通年间的墨客在辑录《翰林学士集》时,或许曾为梁知微的卒年悬笔迟疑。敦煌残卷S.2717号背面题记中"梁公"字样与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文书上的"知"字残笔,在历史的风化层中形成微妙呼应。日本遣唐使录《经国集》卷十收录其《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时,尚以"唐梁知微"称之,而北宋《册府元龟》卷六四五已将其事蹟归入"前代"条目。
洛阳邙山出土的景云二年(711年)《大唐故梁府君墓志》虽非其人所立,但志文中"春秋六十有三"的记载,却为推算其生卒提供了参证。若依《唐刺史考全编》所载其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尚在潭州任上,结合唐代士人致仕常例,其卒年当在天宝初年某个槐花零落的夏日。《元和姓纂》卷五梁氏条下"知微,礼部郎中"六字,最终凝固成《太平御览》卷二二一引《唐书》时的一个注脚。
当敦煌藏经洞的唐人选唐诗残卷(P.2567)被伯希和展开时,梁知微的《宴昆明池》夹在李白与王昌龄诗作之间,纸缝里渗出的沙粒,比《旧唐书·经籍志》的著录更早地预言了遗忘。南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时,这位曾与张说、苏颋唱和的诗人,其卒年已在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化作"爵里世次俱未详"八个小楷墨痕。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