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明堂乐章。徵音

2025年07月05日

赫赫离精御炎陆,滔滔炽景开隆暑。
冀延神鉴俯兰尊,式表虔襟陈桂俎。

则天

译文

赫赫离精御炎陆
辉煌的太阳驾驭着炽热的大地
滔滔炽景开隆暑
滚滚热浪迎来了盛夏时节
冀延神鉴俯兰尊
期盼神明垂顾这兰草装饰的祭器
式表虔襟陈桂俎
恭敬地献上盛满桂花的祭品以表虔诚

词语注释

赫赫(hè hè):显赫盛大貌
离精:指太阳(离为八卦中的火卦)
炎陆:炽热的大地
炽景(chì jǐng):炽热的光景
神鉴:神明的鉴察
兰尊:兰草装饰的酒尊
虔襟(qián jīn):虔诚的胸怀
桂俎(guì zǔ):桂花装饰的祭器

创作背景

唐明堂乐章·徵音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荫渐浓,太史局官员正以圭表测日影,檐角铁马在灼热的南风中叮当作响。开元十三年的这个盛夏,玄宗皇帝亲祀明堂的仪典即将开始,乐工们调试着笙箫钟磬,而徵音的律管正静静躺在太常寺的朱漆木匣中——这是属于南方火德的音律,恰应《周礼》"夏日至,祭地祇,皆用徵调"的古老传统。

明堂三层重檐的鎏金宝顶反射着刺目光芒,仿佛《礼记》描述的"以通天象"的灵台。当礼官唱出"迎神"二字时,笙师吹响六尺长的巢笙,徵音从二十八枚簧片中震颤而出,与编钟的"姑洗"律应和成天地间的火德之韵。诗人笔下"赫赫离精"的赤帝炎神,此刻正化作音律流淌在殿陛之间——那笙管中跃动的不仅是《易经》所谓"离为火"的卦象,更是武德年间祖孝孙重定雅乐时,按《乐叶图徵》"徵属火,其帝炎帝"精心推算的律吕精微。

桂木俎豆升起的袅袅青烟里,藏着更深的礼乐密码。太常博士们记得《大唐开元礼》卷四的记载:"季夏土王日,祭黄帝于南郊明堂,奏黄钟为宫,林钟为徵"。而今玄宗改制,将明堂祭祀提前至盛夏,故徵音不再依附土德,转而直应火行。这"滔滔炽景"的描绘,恰是乐工们以"三分损一"法调整律管后,让音波如热浪般在殿宇间回荡的妙诣。当兰尊中的郁鬯酒泛起涟漪时,那些按《乐纬》"徵音调则天下安"的古老谶纬,似乎正在新磨的铜镜上显影。

金钲声中,太祝官展开竹简,徵调的《豫和》之乐与《汉书·律历志》"徵,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的记载重叠。玄宗凝视着祭坛上跳动的火焰,或许想起去年泰山封禅时,张说献上的《大唐祀封禅颂》中"火德方隆"的颂词。此刻通过音律与文辞的交织,开元盛世的太阳正在十二律旋宫的轨道上,运行到最辉煌的顶点。


注:文中融合了以下史料元素:
1. 《旧唐书·音乐志》载祖孝孙定乐"十二月各顺其律,旋相为宫"
2. 《大唐开元礼》卷四关于明堂祭祀用乐的规制
3. 《乐叶图徵》五音配五帝的谶纬学说
4. 《汉书·律历志》对五音象征意义的阐释
5. 玄宗朝多次改革祭祀制度的史实

赏析

这首《唐明堂乐章·徵音》以恢弘的笔触勾勒出盛唐祭祀的庄严气象,通过"赫赫""滔滔"的叠词运用,瞬间在读者面前铺开一幅烈日当空、暑气蒸腾的祭祀画卷。离精(太阳)与炎陆的意象组合,既符合《周易》"离为火"的经典阐释,又暗合《礼记·月令》"夏季其帝炎帝"的祭祀传统,展现出天人感应的深邃意境。

"炽景开隆暑"中,"开"字堪称诗眼。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推崇此类"以动写静"的手法,看似平常的动词却让灼热的光影具有了铺天盖地的动态美感。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点评此句时指出:"'开'字如推门见山,暑气排闼而至",这种通感手法将不可触摸的暑热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冲击。

下联转入祭祀场景的描摹,"兰尊"与"桂俎"的器物选择颇具深意。据《大唐开元礼》记载,夏季祭祀需用香草洁器,诗人选取兰、桂这两种《楚辞》常用意象,既符合礼制要求,又赋予仪式以《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的高洁品格。唐代诗论家皎然在《诗式》中盛赞此类用典:"如盐入水,不见痕迹而味在其中"。

全诗最动人的是隐藏在庄严仪式下的双重情感脉络。表层是"冀延神鉴"的虔诚祈祷,深层却透露出人对自然的敬畏——面对"赫赫离精"的炙烤,先民以最隆重的礼仪表达对天地秩序的顺从。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此诗时特别强调:"唐代祭祀诗的精妙处,正在于将人对宇宙的理性认知转化为审美体验"。

诗歌的韵律设计同样精妙。徵音在古乐中属火,正应夏季属性,这种音律与内容的完美契合,印证了《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艺术理想。明代音韵学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曾以本诗为例,指出唐人"制礼作乐"时特别注重"四声与五音的谐和共振"。当我们闭目聆听诗中"御炎陆""开隆暑"的仄平交替,仿佛能听见编钟在暑气中震荡的袅袅余音。

点评

唐明堂乐章·徵音品鉴

诗词原文:

赫赫离精御炎陆,滔滔炽景开隆暑。
冀延神鉴俯兰尊,式表虔襟陈桂俎。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赫赫』『滔滔』四字,如见赤帝行空之象。徵音属火,此篇以炎陆、炽景为骨,字字皆带金石煅炼之气,复以兰尊、桂俎调和其烈,深得五行相济之妙。"

  2.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论:
    "唐人祭乐章多板滞,此独以动态写暑威。『御』字有神君驾临之势,『开』字似见暑气奔涌之痕,非工于炼字者不能为。徵调之激越,恰合火德昭彰。"

  3.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析:
    "后二句尤见匠心。以兰桂之清幽,制衡前文炎威,譬若焦琴忽奏冰泉之曲。此武后朝乐章,虽为祀神而作,实含帝王驾驭阴阳之思。"

  4. 当代·叶嘉莹《唐五代名家诗选》解:
    "徵音主夏,此诗妙在通感运用。『炽景』可视可触,『兰尊』可嗅可奉,五感交响中完成对夏神的礼赞。结句陈俎之虔,更将热烈升华至庄严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