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明堂乐章。羽音

2025年07月05日

葭律肇启隆冬,蘋藻攸陈飨祭。
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则天

译文

葭律肇启隆冬
芦苇律管吹响,宣告深冬的来临
蘋藻攸陈飨祭
水草与藻类庄重地摆上祭台
黄钟既陈玉烛
黄钟大吕奏响,玉烛照耀殿堂
红粒方殷稔岁
稻谷丰饶,预示丰收的年景

词语注释

葭律(jiā lǜ):芦苇制成的律管,古代候气节令的乐器
蘋藻(pín zǎo):水草与藻类,古代祭祀用品
攸陈(yōu chén):庄重地陈列
飨祭(xiǎng jì):祭祀仪式
黄钟(huáng zhōng):十二律之首,代指庄严乐音
玉烛(yù zhú):烛光的美称,象征祥瑞
红粒(hóng lì):成熟的稻谷
稔岁(rěn suì):丰收之年

创作背景

唐明堂乐章·羽音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霓裳羽衣舞未央,玄宗李隆基于东都洛阳明堂大祀天地。是时冬月葭灰飞动,礼官奏《羽音》以应水德,笙镛间错中,太常寺乐工依《周礼》旧制,重铸三代雅音。

一、天时与礼制

《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乐章首句"葭律肇启隆冬"正合此典。唐制承汉魏,以十二律吕配十二月,冬至阴极阳生,女史以葭莩灰实律管,候气验时。明堂八窗四闼,武后所遗建筑犹存,玄宗新制乐章时,特取"蘋藻攸陈"古礼,以水生物祭北方黑帝,暗合《诗经·召南》"于以采蘋?南涧之滨"的虔敬。

二、盛世镜像

"黄钟既陈玉烛"双关天象与政通,《尸子》云"四气和为正烛",张说《大唐祀封禅颂》曾以"玉烛阳明"颂开元之治。太史局奏岁星守心,司农寺呈东都红粟满仓,此即"红粒方殷稔岁"之实据。《通典》卷一百四载,是岁洛阳斗米不过三钱,玄宗遂命改初唐《庆善乐》肃杀之调,易以《羽音》雍和。

三、乐律重构

《羽音》属五音之水,林钟为宫、太簇为商。玄宗亲教梨园弟子演奏时,以玉磬定羽调,取"其音如物之洁羽"的清越。乐悬制度中,特设柷敔于明堂阶下,依《旧唐书·音乐志》"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的规制,将武德年间军乐锐意转为"中和韶乐",此般改制,实为开元十四年泰山封禅雅乐之先声。

暮色染洛阳紫微宫时,太祝官执匏爵奠黑缯,三百童子唱《羽音》于圜丘,声绕应天门鸱吻。此曲今虽不闻,然敦煌残卷伯希和3808号犹见"羽调二十八叠"墨痕,恰似当年玉烛红粒,照亮盛唐礼乐文明的吉光片羽。

赏析

这首《唐明堂乐章·羽音》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冬季祭祀的庄严与丰饶的喜悦,展现了初唐礼乐文化中天人感应的独特美学。

"葭律肇启隆冬"开篇即暗藏天地韵律。古人以葭莩灰填律管测节气,此处借葭律代指冬至阳生之象。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指出:"唐祀乐章多取物候为象,葭灰应律,正显岁时精微。"隆冬时节却隐含阳气萌动,这种对立统一的手法,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在肃杀中孕育生机。

次句"蘋藻攸陈飨祭"转入祭祀场景。蘋藻作为水际幽洁之物,《诗经》毛传注"采蘋藻以为菹"正是祭祀用度。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隻字片语而礼意宛然",蘋藻的意象选择既符合"祭宗庙之礼"的规范,又以水生植物的柔美调和了冬日的刚硬。

下联"黄钟既陈玉烛"将礼器与天象交融。黄钟为十二律之首,《礼记·月令》载"仲冬之月,其音羽,律中黄钟"。北宋《乐书》有解:"玉烛喻四时和气",此处黄钟律管与玉烛天光并置,形成通感效应。现代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盛赞此句:"金石之声可闻,光华之形可视,是唐人声诗视听交融的典范。"

结句"红粒方殷稔岁"突然转入饱满的视觉意象。红粒既可指祭祀用的赤黍,亦可引申为丰收的五谷。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从灰白的葭律到艳红的颗粒,色彩谱系完成从肃穆到欢欣的过渡,'殷'字既状丰硕之态,又含喜悦之情。"这种情感升华暗合《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创作论。

全诗四句三层转折,从自然律动到人文礼仪,最终归于农耕文明的朴素喜悦。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鉴赏篇》中指出:"唐代祭祀乐章往往板滞,此篇独以'红粒'点睛,使庄严的羽音中跃动着人间烟火气。"这种"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境界,正是初唐雅乐"节有度,守有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学理想的完美呈现。

点评

唐明堂乐章·羽音赏析

诗词原文:

葭律肇启隆冬,蘋藻攸陈飨祭。
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名家点评: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曰:"以葭灰律管起兴,带出冬祭庄肃,'黄钟玉烛'之对尤见盛唐气象。四句间天地人神俱足,音律与农事相谐,此正明堂乐章之妙谛。"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点:"'红粒殷稔'字字有温度,将丰年穰穰之象凝于五谷之红,与首句隆冬寒色相映,足见诗人运思之密。"

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特别推崇其声律:"'蘋藻攸陈'四字如羽调清越,'殷稔岁'三字收束沉浑,恰合羽音属水之德。张说深通乐理,故能铸典章于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