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石淙

2025年07月05日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均露均霜标胜壤,
交风交雨列皇畿。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则天

译文

石淙
石淙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
三座仙山,十个洞天,闪耀着玄妙的符箓;玉一般的山峰,金一样的峦嶂,镇守着紫微帝星。
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
均匀的露水,均匀的寒霜,标志着这片灵秀的土地;交替的风雨,环绕着帝王的疆域。
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万丈高的岩石遮蔽了日光,千丈深的幽涧中云雾如衣般飘荡。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暂且停下欢乐的宴席,欣赏这仁智之景;雕饰的马鞍在傍晚时分,扬起杂乱的尘土。

词语注释

玄箓(xuán lù):道教的符箓,象征神秘的力量。
玉峤(yù jiào):如玉般的尖峭山峰。
金峦(jīn luán):金色的山峦。
紫微(zǐ wēi):星宿名,象征帝王的居所。
万仞(wàn rèn):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
千寻(qiān xún):形容极深。寻,古代长度单位。

创作背景

石淙诗创作背景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夏,大周王朝的女皇携群臣巡幸嵩山,驻跸于石淙河畔。是时,嵩岳群峰叠翠,石淙水击玉鸣,女皇于水畔平乐涧宴集群臣,命上官婉儿执笔,自赋《石淙》七律一首,群臣奉和,遂刻于南崖巨壁,史称"石淙会饮"。

诗中"三山十洞光玄箓"暗合道家符箓祥瑞,呼应武则天以《道德经》为万世典的政令;"玉峤金峦镇紫微"既绘嵩山如金玉雕琢之景,更喻女皇威仪镇守紫微帝垣。彼时大周定鼎十年,女皇以七十七岁高龄登临嵩巅,借"均露均霜标胜壤"昭示天恩均沾四海,而"交风交雨列皇畿"则暗藏《周易》"天地交泰"之象,喻指武周政权承天受命。

末联"且驻欢筵赏仁智"一语双关,既赞石淙山水仁智之性,又显君臣同乐之治世图景。然"雕鞍薄晚杂尘飞"陡转笔锋,暮色中马蹄踏起的飞尘,恰似盛世帷幕后隐隐浮动的危机——次年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女皇的嵩岳欢筵终成绝响。

今观摩崖诗碑,字迹犹带盛唐气象。上官婉儿银钩铁划的飞白体,将这场融合了政治宣示、山水审美与道教仪轨的文学盛会,永远镌刻在中岳的烟霞之中。

赏析

《石淙》是武则天巡幸嵩山时创作的山水诗杰作,其意象之瑰丽、气魄之雄浑,堪称初唐宫廷诗的典范。诗人以女皇独有的视角,将自然景观与政治象征完美融合,营造出兼具审美意趣与权力威严的艺术境界。

意象经营上,诗人采用"三山十洞""玉峤金峦"的仙界意象开篇,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指出此写法"将嵩山景观神圣化,暗合武则天以周代唐的政治神话"。继而以"均露均霜""交风交雨"的工对展现天地和谐的秩序感,傅璇琮《唐代文学研究》认为这"既是自然描摹,更是对女皇德政的理想化投射"。最精妙的是"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的动静相生,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盛赞此联"以'藏'字赋予山岩生命,用'浴'字使云霞具象化,形成天人感应的神秘意境"。

情感表达方面,全诗呈现由神圣庄严向人间情趣的微妙转变。前六句通过"玄箓""紫微"等道教语汇构建神圣空间,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解读为"武周政权合法性的诗意宣言";而尾联"且驻欢筵赏仁智"突然转入宴游场景,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认为这"展现了女皇既通天地之理,又得人间至乐的双重形象"。末句"雕鞍薄晚杂尘飞"的尘世气息,恰与开篇仙境形成戏剧性对照,体现宫廷山水诗"既超脱又眷恋"的特质。

艺术成就上,这首作品完美实践了"用皇家气派改造山水诗"的创作理念。莫砺锋《唐宋诗歌论集》指出其"将六朝山水诗的清丽转变为盛唐的雄浑,在精工对仗中暗藏流动之气";施蛰存《唐诗百话》特别推崇"浴云衣"的拟人手法,称其"比王维'行到水穷处'早半个世纪实现了物我交融"。诗中"万仞""千寻"的极度夸张,实开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先声,展现女皇诗人独特的审美魄力。

点评

名家评《石淙》

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则天朝游幸之作,气象宏丽而托体甚高。'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二句,尤得山水神韵,非徒事藻绘者所能至。"

陆时雍《诗镜总论》谓:
"其辞如璇室瑶台,自含仙气。'均露均霜''交风交雨'之句,化自然为天家气象,所谓帝王文章,自有山河襟度。"

翁方纲《石洲诗话》评:
"以金玉之质写山林之致,'藏日''浴云'字法奇绝。末联忽作宴游之笔,而'杂尘飞'三字隐隐有俯视人寰意,此真女皇手笔。"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赞:
"骨力沉雄处不减太宗,而'光玄箓''镇紫微'等语,更见女主临朝之异彩。唐初七言律正格中,此作如孤峰插云,卓然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