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淙诗创作背景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夏,大周王朝的女皇携群臣巡幸嵩山,驻跸于石淙河畔。是时,嵩岳群峰叠翠,石淙水击玉鸣,女皇于水畔平乐涧宴集群臣,命上官婉儿执笔,自赋《石淙》七律一首,群臣奉和,遂刻于南崖巨壁,史称"石淙会饮"。
诗中"三山十洞光玄箓"暗合道家符箓祥瑞,呼应武则天以《道德经》为万世典的政令;"玉峤金峦镇紫微"既绘嵩山如金玉雕琢之景,更喻女皇威仪镇守紫微帝垣。彼时大周定鼎十年,女皇以七十七岁高龄登临嵩巅,借"均露均霜标胜壤"昭示天恩均沾四海,而"交风交雨列皇畿"则暗藏《周易》"天地交泰"之象,喻指武周政权承天受命。
末联"且驻欢筵赏仁智"一语双关,既赞石淙山水仁智之性,又显君臣同乐之治世图景。然"雕鞍薄晚杂尘飞"陡转笔锋,暮色中马蹄踏起的飞尘,恰似盛世帷幕后隐隐浮动的危机——次年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女皇的嵩岳欢筵终成绝响。
今观摩崖诗碑,字迹犹带盛唐气象。上官婉儿银钩铁划的飞白体,将这场融合了政治宣示、山水审美与道教仪轨的文学盛会,永远镌刻在中岳的烟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