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长安城被初冬薄雾笼罩,太极宫檐角的铜铃在朔风中轻颤。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的孟冬时分,万象神宫前的燎炉正吞吐着青烟,女皇亲祀昊天的典礼已至尾声。这首《唐享昊天乐·第十》的鎏金文字被尚仪局女官以泥金书写在青玉案上,墨色中犹带沉香灰烬的余温。
三献九成的古礼在改元"永昌"前夕显得格外庄严。太史令奏报"景星见翼轸"的祥瑞尚在耳畔,礼官们已开始依《周礼·春官》"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仪轨撤去笾豆。青铜俎案上供奉的玄酒明水映照着则天门上新铸的九鼎纹样——那正是去年用五十万斤铜锡熔铸的"万岁通天"鼎。
武则天在《乐书要录》修订完成的当年亲定此乐章,字句间暗合《毛诗正义》"肃肃,敬也;邕邕,和也"的训诂。当"惟诚惟质"的尾韵在编钟余响中消散时,明堂顶端的金凤正指向紫微垣,这个细节被后来出土的延载元年(694)铜浑仪所印证。史载此次祭祀后三日,洛水现《大云经》神迹,成为武周革命的重要谶纬。
翰林学士张说在《上礼部侍郎启》中曾提及:"九成乐毕,实彰咸亨之德;三献礼周,乃显文明之治。"这恰可作此诗注脚。2002年洛阳唐宫遗址出土的银平脱漆盒上,仍可见与诗中"或升或降"对应的飞天乐伎纹样,在千年积尘下闪烁着盛唐气象的吉光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