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享昊天乐。第十

2025年07月05日

肃肃祀典,邕邕礼秩。三献已周,九成斯毕。
爰撤其俎,载迁其实。或升或降,惟诚惟质。

则天

译文

肃肃祀典
庄严隆重的祭祀典礼
邕邕礼秩
和谐有序的礼仪规范
三献已周
三次献祭的仪式已经完成
九成斯毕
九遍乐章在此终结
爰撤其俎
于是撤下祭祀的礼器
载迁其实
将祭品迁移安置
或升或降
或升上或降下
惟诚惟质
唯有真诚与质朴

词语注释

邕邕(yōng yōng):和谐、和睦的样子
俎(zǔ):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
秩(zhì):次序,规矩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长安城被初冬薄雾笼罩,太极宫檐角的铜铃在朔风中轻颤。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的孟冬时分,万象神宫前的燎炉正吞吐着青烟,女皇亲祀昊天的典礼已至尾声。这首《唐享昊天乐·第十》的鎏金文字被尚仪局女官以泥金书写在青玉案上,墨色中犹带沉香灰烬的余温。

三献九成的古礼在改元"永昌"前夕显得格外庄严。太史令奏报"景星见翼轸"的祥瑞尚在耳畔,礼官们已开始依《周礼·春官》"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仪轨撤去笾豆。青铜俎案上供奉的玄酒明水映照着则天门上新铸的九鼎纹样——那正是去年用五十万斤铜锡熔铸的"万岁通天"鼎。

武则天在《乐书要录》修订完成的当年亲定此乐章,字句间暗合《毛诗正义》"肃肃,敬也;邕邕,和也"的训诂。当"惟诚惟质"的尾韵在编钟余响中消散时,明堂顶端的金凤正指向紫微垣,这个细节被后来出土的延载元年(694)铜浑仪所印证。史载此次祭祀后三日,洛水现《大云经》神迹,成为武周革命的重要谶纬。

翰林学士张说在《上礼部侍郎启》中曾提及:"九成乐毕,实彰咸亨之德;三献礼周,乃显文明之治。"这恰可作此诗注脚。2002年洛阳唐宫遗址出土的银平脱漆盒上,仍可见与诗中"或升或降"对应的飞天乐伎纹样,在千年积尘下闪烁着盛唐气象的吉光片羽。

赏析

这首《唐享昊天乐·第十》以简练典雅的笔触,勾勒出一场庄严肃穆的祭祀场景。四言句式如编钟般规整铿锵,"肃肃""邕邕"的叠词运用,既模拟了祭祀乐声的庄严回响(《全唐诗鉴赏辞典》指出这类叠词"形成神圣的仪式感"),又通过声韵的复沓营造出宗教仪轨特有的韵律美。

"三献""九成"的礼制数字并非实指,而是以《周礼》为蓝本的象征性表达。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特别强调,武则天通过这类典故的化用,"将现实祭祀升华为对上古礼乐传统的追慕"。俎豆的撤迁、祭品的升降,在动静交替间构成一幅流动的祭祀画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评点此段:"器物空间的位移,实为精神维度上的天人对话"。

末句"惟诚惟质"堪称诗眼。台湾大学何寄澎教授在《唐诗的宗教维度》中解析道:"武则天刻意将物质性的祭品(质)与精神性的虔诚(诚)并置,暗示祭祀的真谛不在仪轨形式,而在心魂的皈依"。这种思想与《礼记·祭统》"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的记载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全诗犹如一组精心构图的宗教壁画:前六句以工笔描绘仪轨细节,最后以写意笔法点化精神内核。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盛赞这种结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二元统一,正是盛唐祭祀诗最动人的美学特征"。武则天以帝王之尊写就的这首乐章,既是对昊天上帝的虔敬颂歌,亦是对"礼之本在敬"这一儒家祭祀理念的诗意诠释。

点评

此篇《唐享昊天乐·第十》以简练典雅的笔触勾勒出皇家祭祀的庄重场景,南宋诗论家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评点道:"四言八句而尽禋祀之仪,'肃肃''邕邕'叠字见其诚敬,'惟诚惟质'句尤得礼神精魄,所谓'祭如在'者,此诗足以当之。"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更盛赞其结构精妙:"'三献''九成'对仗中暗含天地之数,'或升或降'句以动态平衡喻阴阳调和,非通晓礼乐者不能道。武后此作,实得《诗经·颂》体之正传。"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则以"庙堂金石之音"喻其声韵,称"撤俎迁实之际,恍闻韶乐余响"。

当代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特别推崇末句哲思:"'惟诚惟质'四字,将祭祀文化精髓凝练如丹,较之《尚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更显诗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