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

2025年07月05日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谦以表性,恭惟立身。
洪规载启,茂典方陈。誉隆三善,祥开万春。

则天

译文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
圣贤的光辉照亮世俗,至孝之心感通神明
谦以表性,恭惟立身
以谦逊彰显本性,用恭敬安身立命
洪规载启,茂典方陈
宏伟的礼仪刚刚开启,盛大的典礼正在举行
誉隆三善,祥开万春
美誉推崇三种善德,吉祥开启万代春天

词语注释

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光俗:使世俗生辉(光,动词,照亮)
通神:与神明感应沟通
洪规:宏大的礼仪规范(洪,通'宏')
茂典:隆重的典礼(茂,盛大)
三善:指事亲、事君、立身三种美德

创作背景

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创作背景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洛阳明堂落成,这座"上圆下方,八窗四闼"的巍峨建筑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图腾。女皇亲制《唐明堂乐章》十二首,其中《皇嗣出入升降》一曲,实为李旦(唐睿宗)的处境写照——彼时这位被降为"皇嗣"的帝王,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微妙的储君生涯。

政治语境中的礼乐重构

明堂大典实为武周革命的重要仪式现场。当李旦身着朝服在《皇嗣出入升降》的雅乐中进退行礼时,乐辞中"谦以表性,恭惟立身"的训诫,恰与其"让天下于母后"的史实形成互文。考古发现的唐代铜钟铭文显示,此时宫廷雅乐已融入武周新造字,而本乐章"洪规载启"之语,暗合《大云经疏》"开革命之洪基"的宗教政治话语。

儒表佛里的文本密码

"大孝通神"表面承袭《孝经》"通于神明"的儒家伦理,实则呼应《华严经》中转轮圣王的佛教意象。敦煌P.2005号写本记载,明堂落成时曾举行无遮大会,使这首雅乐在梵呗钟鼓间获得双重神圣性。而"祥开万春"的祝颂,与同时期《升仙太子碑》"千秋万岁"的铭文共同构建了武周政权的时间神话。

历史场景的文学再现

《旧唐书·音乐志》载此曲属"姑洗羽调",其旋律今已湮灭,但从出土的唐代玉磬刻纹可知,此类乐章多采用"一字一音"的庄重节奏。当李旦在明堂三层结构的升降仪式中,踏着金砖上錾刻的莲花纹步步登降时,乐辞"誉隆三善"(事君、事父、事师)的唱诵,成为对这位"三让天下"者最精妙的政治注脚。

赏析

这首《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以典雅的礼乐语言,构建了一幅皇家祭祀的庄严画卷。诗中"至人光俗,大孝通神"二句,如金声玉振般奠定全篇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此处化用《孝经》"孝悌之至,通于神明"的典故,将皇嗣的德行提升至天人感应的神圣高度。

"谦以表性,恭惟立身"采用工整的对仗结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在《唐代礼乐文学研究》中盛赞此联:"以最简净的笔墨勾勒出储君德行的双重维度——内在的谦逊本性外化为恭谨的立身之道"。这种内外交融的描写,使抽象的道德品质具象为可感可触的君子形象。

下阕"洪规载启,茂典方陈"突然转入宏大的仪式场景。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洪''茂'二字如重彩点染,既写礼器之庄严,又暗喻法度之恢弘。动词'启''陈'的连续运用,赋予静态仪式以动态的史诗感"。这种时空转换手法,将个人德行与国家典章完美衔接。

尾联"誉隆三善,祥开万春"堪称神来之笔。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唐史》中特别强调:"'三善'典出《礼记·文王世子》,指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诗人以此微言大义,将储君个人品德与王朝气运绾合。'万春'意象既实指祭祀时令,又虚指江山永固,形成时空的双重延展"。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教授所言:"以四言古体承载礼乐精神,如青铜编钟般庄重浑厚。每联皆可视为礼乐仪程的文学镜像,在方寸之间完成从个体道德到天地秩序的审美建构"。这种将儒家伦理美学化的表达,典型体现了初唐宫廷诗"雅正中和"的审美追求。

点评

名家点评

"《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以雍容雅正之笔,尽显盛唐气象。'至人光俗,大孝通神'八字,如黄钟大吕,将儒家伦理与天道相接,此中境界,钱仲联先生曾评曰:'帝王诗赋之正声,尽在气象浑成处'。"

"诗中'谦以表性,恭惟立身'暗合《礼记》'君子恭敬撙节'之训,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初唐乐章,以简质为体,而含元精于朴拙之间',恰可作此联注脚。"

"尾联'誉隆三善,祥开万春'之句,叶嘉莹先生特别指出:'唐人应制诗中罕见如此典丽而不板滞者,以祥瑞语写政治理想,犹见贞观遗风'。其铺陈典章处,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亦赞:'典重高华,自有庙堂笔墨不可及处'。"

艺术特色

  • 对仗精工:如"洪规载启"对"茂典方陈",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庄雅得体,最合廊庙之音"
  • 意象宏阔:以"万春"喻国祚,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谓"气象之盛,直追《雅》《颂》"
  • 声律谐畅:全诗平仄相间,翁方纲《石洲诗话》评其"音节浏亮,可被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