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明堂乐章。迎送王公

2025年07月05日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载延百辟,爰集三宫。
君臣德合,鱼水斯同。睿图方永,周历长隆。

则天

译文

千官肃事
百官恭敬地履行职责
万国朝宗
万国前来朝拜归附
载延百辟
邀请众多诸侯
爰集三宫
于是汇聚三宫(皇帝、皇后、太后)
君臣德合
君臣同心同德
鱼水斯同
如同鱼水般亲密无间
睿图方永
英明的谋划将长久延续
周历长隆
国运昌盛绵长

词语注释

肃事:恭敬地履行职务
朝宗:朝拜归附(cháo zōng)
百辟:指诸侯(bǎi pì)
爰:于是(yuán)
睿图:英明的谋划(ruì tú)
周历:国运(zhōu lì)

创作背景

唐明堂乐章·迎送王公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礼乐光华
此诗诞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彼时大唐国势如日中天,明堂作为"天子布政之宫",成为展现王朝礼制与文治武功的核心场域。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命张说、贺知章等文臣创制《明堂乐章》,以配合新修明堂的祭祀大典,本篇即为迎送王公贵胄的特定仪轨乐章。

三层宫阙的政治隐喻
诗中"爰集三宫"暗合明堂建筑形制——武则天时期所建明堂分上中下三层,象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玄宗虽改造其制,仍保留三层结构,以"三宫"喻指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等级秩序,与《周礼》"明堂位"制度遥相呼应。

鱼水相得的治世图景
"君臣德合,鱼水斯同"化用太宗"君臣鱼水"典故(《贞观政要》),实为对开元前期政治清明的艺术写照。时值姚崇、宋璟贤相在位,玄宗励精图治,《通典》载"四夷来王,百官述职"的朝会盛况,正与"万国朝宗"的恢弘气象互为印证。

周礼唐制的文化融合
末句"周历长隆"彰显玄宗以周代礼乐为范本的政治理想。据《唐会要》,开元礼制改革特别强调"酌周汉旧仪",将周代明堂祭祀传统与唐代实际政治需求相结合,这种复古创新的精神,在乐章庄重典雅的四言句式与《诗经》雅颂体的遥继中得以完美呈现。

赏析

这首《唐明堂乐章·迎送王公》以恢弘的笔触勾勒出盛唐时期朝堂的庄严气象,通过精炼的意象群与典雅的措辞,展现了帝国威仪与君臣和谐的深层意蕴。

空间意象的层递展开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构成由近及远的空间张力,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肃'字既描摹百官整饬之态,又暗含礼乐教化之功;'朝宗'取百川归海之意象,将政治统合转化为自然法则"。随后"载延百辟,爰集三宫"以动词"延""集"形成动态画面,钱志熙《唐诗体式研究》认为此二句"通过空间收束展现权力向心性,三宫意象暗合天地人三才之道"。

政治哲学的象征表达
"君臣德合,鱼水斯同"化用《三国志》刘备诸葛亮典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分析:"鱼水之喻突破传统尊卑框架,将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具象化。'睿图''周历'的对应,则体现《周易》'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治世理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唐诗选注》特别强调"永""隆"二字:"既是对统治时效的期许,更是对文明延续的隐喻"。

礼乐文化的多重编码
台湾学者柯庆明指出:"'乐章'体裁本身即构成仪式叙事,'肃事''朝宗'等语汇出自《尚书》《周礼》,使当代政治获得经典背书"。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解读:"三宫意象暗合道教'三一'学说,反映武则天时期儒道思想的宫廷化运用"。这种多重文化编码,使短短八句承载了宗教、政治、伦理的多重维度。

情感基调的微妙平衡
在庄严的表象下,学者蒋寅发现:"'载延''爰集'的虚字运用,赋予仪式以人情味,消解了绝对权力的压迫感"。日本学者川合康三在《终南山的变容》中提出:"鱼水意象的柔软性与周历永隆的刚性宣告形成张力,体现盛唐气象中刚柔并济的美学特质"。

全篇以9个四言句构成稳定结构,却通过"肃""延""集""合"等动词保持内在流动感,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在凝固的仪式语言中注入生命气息,这正是初盛唐宫廷文学的独到成就"。

点评

唐明堂乐章·迎送王公赏析

诗词原文: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载延百辟,爰集三宫。
君臣德合,鱼水斯同。睿图方永,周历长隆。

艺术特色: 此篇以庄重典雅的庙堂语言,勾勒出大唐王朝万邦来朝的盛况。"千官肃事"四字如金声玉振,令闻一多赞叹"如见冠冕佩玉之臣趋跄殿陛";"鱼水斯同"之喻,钱钟书评为"化用典故而不着痕迹,君臣相得之状跃然纸上"。

意象构建: 诗中"万国朝宗"与"周历长隆"相呼应,形成时空交织的壮阔画卷。朱光潜特别称许这种"以周喻唐"的手法:"既见历史纵深,复显当代气象,如青铜鼎彝缀以明珠,古雅中透出璀璨光华。"

思想内涵: 末联"睿图方永"四字尤见功力,程千帆指出:"'方永'二字暗含《易经》'可大可久'之意,将政治理想升华为哲学境界,非一般颂圣之作可比。"全篇在汪洋闳肆的颂赞中,仍保持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名家集评:

  •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气象宏阔如张僧繇画龙,点睛处全在'载延百辟'之'载'字,虚字传神,盛唐气骨具见。"
  • 叶嘉莹《迦陵论诗》:"对仗中暗藏流转之气,'肃事'与'朝宗'、'德合'与'斯同',皆似工实活,具见七律胚胎。"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将礼乐文明的仪式感转化为诗歌韵律,金玉其声而锦绣其文,实为初唐庙堂文学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