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享昊天乐·第五》的创作背景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的孟春时节,神都洛阳南郊的祭坛笼罩在破晓前的薄雾中。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正以空前隆重的"昊天大典"向天地昭告其执政的合法性,此诗便诞生于这场融合政治与宗教的盛大仪式之中。
一、政治语境中的神圣书写
诗中"朝坛雾卷,曙岭烟沉"的意象,实为武周革命前夕的政治隐喻。据《旧唐书·礼仪志》载,武则天为此次祭祀"命有司制羽仪、法物",特意选择在黎明时分进行,以暗喻新时代的来临。"爰设筐币"典出《周礼》,通过复现上古祭礼的细节,暗示其政权承续周代正统的深意。
二、宗教仪轨的艺术再现
"筵辉丽璧"对应《资治通鉴》所载"设祭坛于洛水之北,制度尽用明堂之法",当时祭坛确以蓝田美玉装饰。而"乐畅和音"则指武则天亲制的《享昊天乐》十二首,由245人组成的乐悬演奏,这种将雅乐与道教音乐融合的尝试,体现其"以音通神"的宗教理念。
三、女性君主的双重表达
末句"仰惟灵鉴,俯察翘襟"巧妙运用了性别修辞。"翘襟"既指祭祀礼服的下摆,又暗含女性谦恭姿态。武则天在《臣轨》中曾强调"至诚动天",此诗通过将政治诉求包裹在宗教虔诚中,完成了女性统治者特有的权力话语建构。
按:《全唐诗》将此诗系于"则天皇后"卷,历代注家多认为该组诗实际创作时间应在天授元年(690年)称帝前,属武周革命舆论准备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