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飨拜洛乐章·显和创作背景
垂拱四年(688年)的东都洛阳,武则天正以周代唐的步伐悄然加速。是年冬,洛水惊现"瑞石",上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字祥谶,这场被《资治通鉴》详载的"宝图事件",实为武周革命的关键序章。女皇命人在洛水畔筑坛受图,亲制《唐大飨拜洛乐章》十四首以祀洛神,《显和》正是其中彰显天命的华章。
当泛着寒光的洛水映照出"温洛荐表昌图"的秘象时,武则天以"顾德有惭虚菲"的谦辞开篇,暗合《尚书》"谦受益"之训。而"明祇屡降祯符"的宣告,恰与《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所载"洛水出宝图,上有古文"的祥瑞相印证。史载她亲率百官"拜洛受图",这场融合谶纬与美学的政治仪式,通过"玄泽流恩载洽"的诗化表达,将自然异象转化为君权神授的视觉叙事。
在"丹襟荷渥增愉"的虔诚咏叹中,实则蕴含着精妙的政治修辞。据《全唐诗》注,此组乐章皆用"和"为名,暗取"天地人和"之意。而《显和》中"汜水初呈秘象"的典故,既呼应《周易》"河出图,洛出书"的圣王叙事,又与《新唐书》记载的"汜水瑞石"形成互文。当诗行间的文字藻绘与史册中的朱砂批注重叠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颂神乐章,更是一部用韵文写就的权力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