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大飨拜洛乐章。显和

2025年07月05日

顾德有惭虚菲,明祇屡降祯符。汜水初呈秘象,
温洛荐表昌图。玄泽流恩载洽,丹襟荷渥增愉。

则天

译文

顾德有惭虚菲
回顾德行,自愧浅薄
明祇屡降祯符
神明屡次降下祥瑞的征兆
汜水初呈秘象
汜水初次显现神秘的景象
温洛荐表昌图
温洛之地呈现昌盛的图景
玄泽流恩载洽
天子的恩泽广布,融洽和谐
丹襟荷渥增愉
赤诚之心承受恩泽,更加愉悦

词语注释

顾德:回顾德行
虚菲:浅薄,自谦之词
明祇(míng qí):神明
祯符(zhēn fú):祥瑞的征兆
汜水(sì shuǐ):古水名
温洛:指洛阳一带
玄泽:天子的恩泽
丹襟:赤诚之心
荷渥(hé wò):承受恩泽

创作背景

唐大飨拜洛乐章·显和创作背景

垂拱四年(688年)的东都洛阳,武则天正以周代唐的步伐悄然加速。是年冬,洛水惊现"瑞石",上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字祥谶,这场被《资治通鉴》详载的"宝图事件",实为武周革命的关键序章。女皇命人在洛水畔筑坛受图,亲制《唐大飨拜洛乐章》十四首以祀洛神,《显和》正是其中彰显天命的华章。

当泛着寒光的洛水映照出"温洛荐表昌图"的秘象时,武则天以"顾德有惭虚菲"的谦辞开篇,暗合《尚书》"谦受益"之训。而"明祇屡降祯符"的宣告,恰与《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所载"洛水出宝图,上有古文"的祥瑞相印证。史载她亲率百官"拜洛受图",这场融合谶纬与美学的政治仪式,通过"玄泽流恩载洽"的诗化表达,将自然异象转化为君权神授的视觉叙事。

在"丹襟荷渥增愉"的虔诚咏叹中,实则蕴含着精妙的政治修辞。据《全唐诗》注,此组乐章皆用"和"为名,暗取"天地人和"之意。而《显和》中"汜水初呈秘象"的典故,既呼应《周易》"河出图,洛出书"的圣王叙事,又与《新唐书》记载的"汜水瑞石"形成互文。当诗行间的文字藻绘与史册中的朱砂批注重叠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颂神乐章,更是一部用韵文写就的权力宣言。

赏析

这首《唐大飨拜洛乐章·显和》以雍容典雅的笔触,展现了武则天时期"拜洛受图"这一重大政治宗教仪式的神圣与恢弘。全诗贯穿"天人感应"的叙事逻辑,在六句骈俪文字间构建起人间帝王与上天意志的对话空间。

意象的递进式铺陈形成独特审美张力。开篇"顾德有惭虚菲"以谦卑姿态自省,与"明祇屡降祯符"的天启形成鲜明对照,正如学者傅璇琮所言:"武周政权通过反复强调祥瑞降临,完成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建构"。诗中"汜水""温洛"两个地理意象别有深意,前者暗合《论语》"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的典故,后者化用《周易》"河出图,洛出书"的祥瑞记载,构成空间上的神圣坐标系。

情感表达呈现螺旋上升的独特结构。从"玄泽流恩"的敬畏,到"丹襟荷渥"的欣喜,最终升华为"增愉"的圣洁愉悦。文学史家袁行霈指出:"这种情感轨迹完美复现了祭祀文学'诚-敬-悦'的经典心理流程"。尤其"丹襟"意象的运用,既符合《周礼》"王祭服玄衣纁裳"的礼制记载,又以色彩心理学强化神圣体验。

在修辞艺术上,诗人采用**"双轨并置"**的表现手法。每联上下句分别对应人事与天意:"顾德"对"明祇","汜水"应"温洛","玄泽"映"丹襟",形成严密的天地呼应体系。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评价道:"这种结构绝非简单对仗,而是武周时期特有的'政教合一'美学观念的文本呈现"。

全诗最终在"增愉"处达到情感高潮,这个看似平常的词语实则蕴含深意。史学家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特别强调:"武周革命期间,此类乐章往往通过个体愉悦体验,隐喻政权更替带来的普世欢欣"。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王朝叙事融合的写法,成为盛唐祭祀文学的重要范式。

点评

《唐大飨拜洛乐章·显和》以典雅的六言句式,展现武则天时期"拜洛受图"的盛典。其词采华茂处,恰如清代学者陆心源在《唐文拾遗》中所评:"璇玑运巧而字字琳琅,洛书呈祥而句句金玉",将政治仪式升华为天人感应的艺术表达。

"汜水初呈秘象,温洛荐表昌图"一联,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在《唐宋词格律》中特别指出:"化用《周易》'河出图,洛出书'之典,却以'秘象''昌图'赋予新生,武周革命之天命隐喻,尽在工对之中"。玄泽丹襟的意象组合,更被国学大师钱仲联誉为:"以道教语汇写儒家仪典,紫气朱辉交相辉映,开盛唐应制诗绮丽先声"。

末句"荷渥增愉"四字,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解读为:"不同于初唐应制诗的板滞,此作在颂圣中暗藏人性喜悦,女皇笔下终见柔情"。这种刚柔并济的特质,恰印证了傅璇琮先生在《唐代文学史》中的论断:"则天朝颂诗实为过渡枢纽,既承南朝精工,复启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