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游九龙潭创作背景
贞观十三年春,长安城外的九龙潭畔,唐太宗李世民携近臣举行修禊之宴。彼时新科进士王勃应诏赴会,见九曲清溪映终南雪峰,紫云绕于岩顶,恍若《山海经》所载"钟山玉女"之境。
潭名"九龙"源自隋文帝旧事:开皇年间有方士奏报潭底现龙形暗流九道,文帝遂命宇文恺临水筑观星台。至唐初,此处已成皇室秘苑,杜工部《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描绘的正是此间风光。太宗特命以曲江芙蓉酿佐宴,金杯錾刻并蒂莲纹,与王勃诗中"杯上写芙蓉"互为映照。
诗人登临北岸"凤翔阁"时,恰见双鹤掠过玄武岩形成的赤色山脊,此岩脉在《括地志》中被记为"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而"风入松"之句实暗合此地典故——《贞观政要》载,魏征曾于此地弹奏古琴曲《风入松》谏止太宗狩猎。
此诗看似写景,实为应制之作的变体。王勃以"家山"暗指龙兴之地的太原晋祠风光,既合太宗追念故土之情,又以"倒九龙"隐喻九重天子临幸,展现初唐宫廷文学"状物寓颂"的独特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