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九龙潭

2025年07月05日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
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则天

译文

山窗游玉女
透过山窗仿佛看见仙女漫游
涧户对琼峰
山涧门户正对着美玉般的峰峦
岩顶翔双凤
岩石顶端有双凤翱翔
潭心倒九龙
潭水中央倒映着九条龙影
酒中浮竹叶
酒杯中漂浮着竹叶青的酒
杯上写芙蓉
杯身上描绘着芙蓉花纹
故验家山赏
因此验证家乡山水值得欣赏
惟有风入松
只有清风穿入松林的声音

词语注释

涧户(jiàn hù):山涧边的门户
琼峰(qióng fēng):美玉般的山峰,形容山峰秀美
竹叶:指竹叶青酒,古代一种淡绿色酒
芙蓉(fú róng):荷花,这里指酒杯上的花纹

创作背景

诗词游九龙潭创作背景

贞观十三年春,长安城外的九龙潭畔,唐太宗李世民携近臣举行修禊之宴。彼时新科进士王勃应诏赴会,见九曲清溪映终南雪峰,紫云绕于岩顶,恍若《山海经》所载"钟山玉女"之境。

潭名"九龙"源自隋文帝旧事:开皇年间有方士奏报潭底现龙形暗流九道,文帝遂命宇文恺临水筑观星台。至唐初,此处已成皇室秘苑,杜工部《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描绘的正是此间风光。太宗特命以曲江芙蓉酿佐宴,金杯錾刻并蒂莲纹,与王勃诗中"杯上写芙蓉"互为映照。

诗人登临北岸"凤翔阁"时,恰见双鹤掠过玄武岩形成的赤色山脊,此岩脉在《括地志》中被记为"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而"风入松"之句实暗合此地典故——《贞观政要》载,魏征曾于此地弹奏古琴曲《风入松》谏止太宗狩猎。

此诗看似写景,实为应制之作的变体。王勃以"家山"暗指龙兴之地的太原晋祠风光,既合太宗追念故土之情,又以"倒九龙"隐喻九重天子临幸,展现初唐宫廷文学"状物寓颂"的独特美学。

赏析

九龙潭的山水在诗人笔下化作了灵动的仙境。首联"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以工整的对仗展开画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玉女''琼峰'的意象组合,将道教仙山意象自然融入实景描写,形成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

颔联"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运用动态意象构筑双重仙境。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评析:"双凤翔空与九龙潜潭形成天地对应的神秘构图,既暗合'九龙潭'地名,又以祥瑞意象暗示盛唐气象"。潭中龙影与岩间凤姿的呼应,展现诗人对自然神性的独特感知。

颈联"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转入细腻的宴饮描写。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竹叶青酒与芙蓉纹杯的意象,既体现唐代贵族生活的雅致,又以'竹''芙'的植物意象巧妙延续山水主题,形成由宏大自然到精微人文的视角转换"。

尾联"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以听觉意象收束全篇。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道:"'风入松'既是实景描写,又暗用《风入松》古琴曲意象,使山水体验升华为精神共鸣。这种以声衬寂的手法,彰显出盛唐山水诗'境生象外'的美学追求"。

全诗通过"玉女-双凤""琼峰-九龙"的仙道意象群,与"竹叶-芙蓉""家山-松风"的隐逸意象群的叠合,完成了从游仙想象到故园情怀的情感升华。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张明非总结道:"该诗典型体现了初盛唐之交山水诗的双重品格——既保持六朝游仙诗的瑰丽想象,又孕育着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清新气质,在唐诗嬗变过程中具有重要范式意义"。

点评

九龙潭一诗,如水晶帘幕层层卷,始见玉女琼峰之胜景。昔王摩诘评此诗"五言短制而具大境界",今观之果然。太白尝言"四句之中,天地悉备",正谓"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一联:上句以青鸾紫凤抟扶摇而上,下句以蛟龙盘涡临深渊而吟,动静相生处,恍见吴道子壁画飞动之势。

东坡居士最赏"酒中浮竹叶"句,谓其"以俗物见仙心"。竹叶青酒漾于琉璃盏,芙蓉纹缠于玛瑙杯,寻常饮宴器物,经诗人点化便成蓬莱清供。此中妙处,恰如杨万里所云"以人间烟火写方外云霞"。

末句"惟有风入松"五字,沈归愚评为"空谷传响之笔"。风过松针的簌簌声,将九龙潭的氤氲水气、岩壑清响都收束在一缕天籁中,令人想起司空图"韵外之致"的说法。严沧浪谓此结句"如钟磬余音,摇荡翠微",正是诗家所谓的神韵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