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飨拜洛乐章·归和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出自武周时期《唐大飨拜洛乐章》组诗,为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拜洛受图"大典所作。时值武则天为代唐造势,借"洛出宝图"祥瑞自证天命,命文学之士创作十四首郊庙乐章,此为其一。
政治隐喻
"永宁中宇兮安下都"暗合武则天定洛阳为神都之实,"璇图"典出《尚书·顾命》,喻指天命所归。诗中"动植顺荣枯"的宇宙秩序观,实为武周政权合法性的诗意投射。
艺术特质
- 楚辞遗韵:以"兮"字句式延续《九歌》祭神传统,庄重中见飘逸
- 双重视角:既写洛神"言旋云洞"的归去,又述武周"长贻宝贶"的受赐
- 时空交响:烟涂(空间)与荣枯(时间)构成天地人神的宏大叙事场域
按《旧唐书·礼仪志》载:"则天垂拱四年,伪造瑞石于洛水,命曰'宝图',因南郊祀昊天上帝,以皇嗣豫祭。"此诗即诞生于这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神学仪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