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大飨拜洛乐章。归和

2025年07月05日

言旋云洞兮蹑烟涂,永宁中宇兮安下都。
包涵动植兮顺荣枯,长贻宝贶兮赞璇图。

则天

译文

言旋云洞兮蹑烟涂
乘云归洞啊踏着烟霞路
永宁中宇兮安下都
永远安定中原啊护佑下界都城
包涵动植兮顺荣枯
包容万物啊顺应盛衰
长贻宝贶兮赞璇图
永赐祥瑞啊赞美天象宏图

词语注释

飨(xiǎng):古代祭祀名称
蹑(niè):踩踏
贶(kuàng):赐予的礼物
璇(xuán)图:指天文星象图,喻指宏伟蓝图

创作背景

唐大飨拜洛乐章·归和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出自武周时期《唐大飨拜洛乐章》组诗,为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拜洛受图"大典所作。时值武则天为代唐造势,借"洛出宝图"祥瑞自证天命,命文学之士创作十四首郊庙乐章,此为其一。

政治隐喻

"永宁中宇兮安下都"暗合武则天定洛阳为神都之实,"璇图"典出《尚书·顾命》,喻指天命所归。诗中"动植顺荣枯"的宇宙秩序观,实为武周政权合法性的诗意投射。

艺术特质

  • 楚辞遗韵:以"兮"字句式延续《九歌》祭神传统,庄重中见飘逸
  • 双重视角:既写洛神"言旋云洞"的归去,又述武周"长贻宝贶"的受赐
  • 时空交响:烟涂(空间)与荣枯(时间)构成天地人神的宏大叙事场域

按《旧唐书·礼仪志》载:"则天垂拱四年,伪造瑞石于洛水,命曰'宝图',因南郊祀昊天上帝,以皇嗣豫祭。"此诗即诞生于这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神学仪式中。

赏析

这首《归和》乐章以云烟缭绕的归途为意象开端,"言旋云洞兮蹑烟涂"中"云洞"与"烟涂"的意象组合,营造出缥缈神秘的仙境氛围。学者周勋初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指出,此句"将道教洞天福地的想象与人间归途巧妙融合","蹑"字尤显步履轻盈,暗含完成神圣仪式后的超脱心境。

"永宁中宇兮安下都"一句,钱志熙在《唐乐府诗研究》中解读为"天地人三才和谐共生的宇宙观体现"。"中宇"与"下都"的空间对应,既指洛阳神都的安定,又隐喻"天枢地轴相交的宇宙秩序"。这种双重空间叙事,展现了武则天时期"以人间都城对应天象"的政治修辞艺术。

下阕"包涵动植兮顺荣枯"被葛晓音教授称为"盛唐气象的生态宣言"(《八代诗史》)。"动植"与"荣枯"的并置,既展现万物生息的自然规律,又暗含《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哲学思想。康震在《唐诗的风骨》中特别赞赏此句"将帝王的包容气度,转化为对自然法则的敬畏"。

末句"长贻宝贶兮赞璇图",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编年史》中联系武周时期的祥瑞文化,指出"璇图"既指璇玑玉衡的天文仪器,又暗喻"女皇顺应天意的统治图谱"。而"宝贶"(天赐珍宝)的意象,与敦煌写本P.2005《拜洛歌》相印证,体现了"天人感应的礼乐传统"(荣新江《丝绸之路与唐文明》)。

全诗贯穿"归"的母题:从云中归途到人间安定,从万物归顺到天赐归美。学者李浩在《唐诗的文本阐释》中总结道:"四个'兮'字句构成回环咏叹,既保持祭祀乐章的庄重,又通过意象的层递转换,完成从宗教仪式到政治隐喻的审美升华。"这种"以天道证人事"的写作手法,典型体现了武周时期"文学与政治仪典的共生关系"(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

点评

唐大飨拜洛乐章·归和赏析

诗词原文:
"言旋云洞兮蹑烟涂,永宁中宇兮安下都。
包涵动植兮顺荣枯,长贻宝贶兮赞璇图。"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此章气象恢弘,有俯仰天地之概。'蹑烟涂'三字尤妙,将归途之缥缈与祭祀之庄严凝于一笔,似见巫觋踏云烟而返,而神恩已沛然施于人间。"

钱钟书《谈艺录》:
"'包涵动植兮顺荣枯'一句,暗合《周易》'生生之谓易'之理。以自然荣枯喻王朝兴替,武则天之政治隐喻,于此可见其巧思。"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末句'长贻宝贶兮赞璇图',典重雍容中见灵动。璇图者,天象也,而曰'赞'之,是人神交感、共颂升平的盛唐气韵。"

艺术特色

此章以楚辞体写祭祀乐章,"兮"字流转如神乐缭绕。前二句写降神归去之景,烟云为路,宇内长安;后二句承天恩而颂万物,草木荣枯皆含圣泽,璇玑天象永铭神赐。四句间有飞升之姿,复具沉厚之德,诚武周时期皇家乐章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