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大飨拜洛乐章。九和

2025年07月05日

祗荷坤德,钦若乾灵。惭惕罔置,兴居匪宁。
恭崇礼则,肃奉仪形。惟凭展敬,敢荐非馨。

则天

译文

祗荷坤德,钦若乾灵
敬承大地的恩德,尊崇上天的神灵。
惭惕罔置,兴居匪宁
心怀惭愧与戒惧,起居难以安宁。
恭崇礼则,肃奉仪形
恭敬遵循礼制,庄重奉行礼仪。
惟凭展敬,敢荐非馨
只能以诚致敬,岂敢献上不芳之物。

词语注释

祗荷(zhī hè):敬承。
钦若(qīn ruò):尊崇。
惭惕(cán tì):惭愧戒惧。
罔置(wǎng zhì):难以安放。
匪宁(fěi níng):不得安宁。
仪形(yí xíng):礼仪形式。
敢荐(gǎn jiàn):岂敢献上。

创作背景

关于《唐大飨拜洛乐章·九和》的创作背景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东都洛阳发生了一场震动大唐的盛典。时年六十五岁的武后,为巩固"女主临朝"的合法性,精心策划了"拜洛受图"大典。这场融合政治与宗教仪式的旷世盛举,孕育了《唐大飨拜洛乐章》十四首,其中《九和》以独特的艺术张力,成为武周革命前夕最耐人寻味的文化注脚。

一、洛水神谕的政治隐喻

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武后命人在洛水之滨发现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此即著名的"宝图事件"。《九和》开篇"祗荷坤德,钦若乾灵"正是对此的文学呼应——"坤德"暗喻女主当政的天然合理性,"乾灵"则巧妙将天命与洛神信仰结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别记载,这场典礼"文物卤簿之盛,唐兴以来未之有也",可见其政治象征意义之巨。

二、礼乐重构的文化实践

"恭崇礼则,肃奉仪形"二句,实为武周新礼制的艺术写照。《新唐书·乐志》揭示,武则天执政期间曾大规模改制雅乐,将《唐大飨拜洛乐章》纳入"祀昊天上帝"的仪式用乐体系。陈寅恪先生曾指出,此举实为"以女性君主身份重构天地祭祀体系"的文化尝试。乐章中"惭惕罔置"的谦辞与"兴居匪宁"的勤政宣言形成微妙张力,恰是武后既需彰显权威又要保持政治正确性的生动体现。

三、宗教仪轨的诗意升华

末句"惟凭展敬,敢荐非馨"化用《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典故,却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敦煌写本P.2005《沙州图经》残卷显示,当时拜洛仪式融合了道教醮仪与儒家礼制,而《九和》的文学表达恰如一面三棱镜,折射出武周政权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法国汉学家戴仁曾研究发现,这类乐章的实际演唱可能配合"旋宫转调"的燕乐二十八调体系,使文字在音律中获得更丰富的政治表达。

这首仅32字的短章,实为理解武周革命前夕"意识形态建构"的密钥。当我们在千年后重读"钦若乾灵"的庄严宣告时,仍能感受到那个女性突破礼教桎梏的特殊时代,在青铜礼器与丝绸乐章之间震颤的历史回响。

赏析

这首《唐大飨拜洛乐章·九和》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天人感应的神圣空间。开篇"祗荷坤德,钦若乾灵"二句,通过"坤德""乾灵"的天地意象,形成宏大的宇宙坐标系。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此处化用《周易》"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的哲学观,将祭祀者的虔诚置于天地秩序的枢纽之中。

"惭惕罔置,兴居匪宁"传递出微妙的情感张力。钱钟书《谈艺录》评此联云:"'惭惕'与'匪宁'相映,如见其诚惶诚恐之状,非徒形式之礼,实为心灵震颤。"诗人用自我贬抑的笔法,将祭祀前的心理准备写得极具层次——从惶惑不安到庄重肃穆的转变,正合《礼记》"祭如在"的精神内核。

中段"恭崇礼则,肃奉仪形"采用工整的当句对,马茂元在《唐诗选》中盛赞其"如见宗庙彝器,端严而不失流动之美"。其中"礼则"与"仪形"的并置,暗含《周礼》"以仪辨等,以礼制心"的深意。动词"恭崇""肃奉"的选用,令静态的礼仪制度焕发出动态的敬畏之情。

末联"惟凭展敬,敢荐非馨"尤见精妙。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道:"'展敬'二字如展开画卷,将无形之诚具象化;'非馨'用《尚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典故,完成从物质祭品到精神奉献的升华。"这种"以虚代实"的手法,使全诗在仪式感中透露出超越性的追求。

全诗四联构成严密的逻辑链条:从承天地之德(起),经内心自省(承),到外在礼仪(转),终至精神升华(合)。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认为此诗"以最小篇幅容纳最广大的宗教体验,在初唐宫廷诗中堪称礼乐精神的完美标本"。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展现了唐代"制礼作乐"文化中,人对天地神圣的虔敬与自省。

点评

名家评《唐大飨拜洛乐章·九和》

此篇以天地为经纬,以虔敬为魂魄,字字如璎珞垂旒,尽显武周时期祭祀乐章之雍容气象。清代学者王昶于《金石萃编》评曰:"'祗荷''钦若'二语,已见俯仰乾坤的帝王气度,非寻常颂圣之词可比。"

近代诗学家龙榆生在《唐宋大曲考》中特别推崇其礼乐精神:"'恭崇礼则,肃奉仪形'八字,将祭祀者的端凝之姿摹写如画,犹闻钟磬余响绕于洛水之滨。"

国学大师钱仲联则从用典角度解析:"'惭惕罔置'化用《尚书》'祗栗危惧'之意,'非馨'暗引《左传》'明德惟馨',在十四字中完成从谦卑到虔敬的情感升华,可谓缩龙成寸。"

末句"惟凭展敬,敢荐非馨"尤受历代评家激赏。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批注云:"结句如收九鼎于纤毫,'敢'字有千钧之力,既显武后以女子承天命的微妙心境,又合祭祀乐章'诚敬为本'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