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飨拜洛乐章·齐和创作背景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冬,洛阳城外的洛水之滨,一场空前绝后的国家祭祀正在举行。女皇以"拜洛受图"为名,亲制《唐大飨拜洛乐章》十四首,其中《齐和》一章,正是这场政治与艺术完美交融的史诗见证。
洛水神谕的政治隐喻
是年武后借"洛出宝图"祥瑞,命人在洛水畔修建拜洛坛。当群臣称洛水为"永昌洛水"时,这方承载着《周易》"河出图,洛出书"记忆的圣水,已然成为武周革命的天命象征。"沉潜演贶分三极"中"三极"典出《周礼》,暗喻天、地、人三才归位,与"总万方"的宏大叙事相呼应,折射出女主临朝重整乾坤的政治宣言。
干羽并陈的礼乐重构
"羽旌文化"与"干戚武威"的并置,实为对《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的创造性转化。史载此次祭祀"备文物,奏宫悬",武后特意在传统雅乐中融入《九功》《七德》等新制乐舞,使"荐羽旌"的文治与"呈干戚"的武功,通过乐章的复沓结构形成帝国威仪的立体呈现。
璇玑玉衡的诗教实践
在《乐府诗集》的记载中,这组乐章每首皆配有特定乐舞。《齐和》作为迎神曲后的首章,其四言八句的严整格律,恰似女皇以诗为媒重构礼制的野望。"广大凝祯"的祥瑞书写,与《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的佛教谶纬互为表里,展现出多元文化在诗歌场域的精妙化合。
洛水汤汤,余音绕梁。当《齐和》的颂声随着九鼎迁洛的钟鼓回荡在天津桥上,武则天已用诗的韵律,为即将到来的周唐鼎革谱写了最华丽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