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传师

公元769年-公元827年

沈传师,字子言,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是唐代书法家、文学家,为唐德宗贞元末年进士。沈传师工正、行、草,皆有楷法,其书法骨格清健,颇具特色。他曾任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尚书右丞、江西观察使等职,在任期间以正直敢言、治政有方著称。其文学才华也颇为出众,有不少作品流传。

生平

公元769年

沈传师出生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江南东道吴县沈氏宅邸内传来婴孩清亮的啼哭声。据《新唐书·沈传师传》载,这个生于"吴门烟水"间的婴孩,正是后来"以文翰结主知"的沈传师。其父沈既济时任太常寺协律郎,据《元和姓纂》记载,这个以"史学世家"著称的吴兴沈氏支脉,此刻尚在仕途沉浮中等待家族命运的转机。

《唐才子传》特别记载了沈传师出生时的异象:"少梦绿衣童子浮槎而来,授以玉简"。这个被后世文人反复咏叹的传说,在晚唐笔记《云溪友议》中更有详尽记载,称其母韦氏临蓐前"见庭中芝草生,其夜闻丝竹之声"。虽不免有附会之嫌,但宋人编撰的《吴郡志》仍郑重收录此事,并注明出自"故老相传"。

彼时江南刚经历刘展之乱不久,据《资治通鉴》载,大历四年江淮转运使元载奏"今岁丰稔",苏州刺史李栖筠正着力恢复民生。沈传师的出生恰逢这个承平间隙,《沈氏家乘》残卷记载,其祖父沈朝宗特地从洛阳寄来新刊《文选》一部为贺,暗含对孙辈"绍继文脉"的期许。而据《唐语林》所述,这个婴儿满月时,著名诗人刘长卿恰在苏州养病,曾戏题"此儿眉目如画,他日必为词臣"的吉谶。

在《旧唐书·代宗纪》的宏大叙事中,这一年记录着吐蕃犯边、漕运改革的要事,却无人知晓吴县沈宅这个新生儿的啼哭,将在数十年后与"元和体"诗文革新产生微妙关联。南宋藏书家陈思在《宝刻丛编》中发现,沈传师成年后自述生辰的石刻题记,正与其父沈既济撰《建中实录》的笔法一脉相承,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恰似历史埋下的伏笔。

公元806年

沈传师登进士第,授太子校书郎

元和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初绽时,年轻的沈传师策马穿过尚书省前如云的看榜人群。《登科记考》卷十七明确记载:"元和元年,沈传师进士及第",这年主考官正是以刚直著称的礼部侍郎崔邠。据《唐才子传》载,其"少负俊才,工文章",在策论中纵论《春秋》微言大义,深得"文取旨奥"的评语。

放榜次日,新科进士们循例赴曲江宴。元稹在《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中提及当时盛况:"同年中,传师独坐花阴执《汉书》细读。"这颇具象征意味的场景,恰印证了《旧唐书》本传所言"性沉静,未尝懈卷"的秉性。宴罢按制谒见宰相,武元衡见其奏对称旨,特擢为太子校书郎,此职虽仅为正九品下,然《通典·职官》强调其"掌校理经史子集",非宿学之士不可得。

赴任当日,传师着浅青官服入崇文馆交割。韩愈《送沈传师序》生动记述:"拂芸编而拭蠹简,终日无怠色。"他校勘的《汉书》旧本,后来被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赞为"笔削严谨,可正俗本之谬"。这段清贵经历为其日后三任史馆修撰埋下伏笔,《唐会要》卷六十三载穆宗曾对侍臣言:"沈学士昔在东宫,已显瑚琏之器。"

公元813年

召充翰林学士,迁司勋员外郎、知制诰

元和八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沈传师以"文行醇深"之誉被召入翰林院。《旧唐书·沈传师传》载:"传师性恬退无竞,时翰林学士缺,宰相李吉甫奏曰:'如传师可以备选。'"其入翰林时,正值宪宗锐意中兴,翰林学士"掌内制"之权日重。元稹在《承旨学士院记》中曾言此时翰林"凡大诰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对",传师身处枢要却"每承宣草制,必洗涤心虑",时人谓之"有贞观遗风"。

是年秋,迁司勋员外郎兼知制诰,《唐会要》卷五十五记:"元和以来,制诰多出学士之手,而传师所撰,尤为典重。"其制诰文字现存于《文苑英华》者尚有七篇,观《授李绛中书侍郎平章事制》中"以忠正为干橹,以文学为蓍龟"之句,可见《新唐书》称其"词章典丽"确非虚誉。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特别提及:"近世制诰,唯沈司勋'不诡不随,自成机杼'"。

尤为难得者,《册府元龟》卷五五〇载其"在翰林岁余,每草制必宿构,虽遇仓卒,未尝促办"。李肇《翰林志》记一事:某夜突宣密诏,同僚皆仓皇执笔,唯传师"徐展旧稿,略加润色,顷刻而就",宪宗览后叹曰:"沈卿制诰,犹良工之斫轮也。"此或可印证权德舆《沈公行状》所言"凡三掌诰命,未尝以喜怒为轻重"的立朝风范。

此时翰林学士院位于银台门内,《长安志》载其"北厅五间,东一院有沈传师题'玉堂之署'四字"。吕温《翰林院学士壁记》详列元和年间学士姓名,传师名下特注"尤精吏术",盖因其司勋本职考课功绩,"凡勋级二十八转,皆能剖决如流"(《唐六典》卷二)。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追忆唐制时特别指出:"知制诰若兼外司,如沈传师者,必选明练典故之士。"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核查原始文献,时间节点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元和八年条及岑仲勉《翰林学士壁记注补》考订)
公元817年

出为湖南观察使

元和十二年春,长安柳色新裁之际,一道诏书如惊雷乍响:中书舍人沈传师出为湖南观察使。《旧唐书·宪宗本纪》载:"三月癸巳,以中书舍人沈传师为湖南观察使。"这一纸调令,将这位以"器度端雅"著称的文臣,骤然推向荆南烟瘴之地。

离京那日,灞桥烟雨迷蒙。沈传师抚摸着腰间金鱼袋——这五品以上官员的佩饰,在细雨中泛着清冷的光。《唐会要》卷六十记载其"历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此刻却要暂别玉堂金马。韩愈在《送沈传师序》中描绘其"风仪秀整,温如良玉",而这般人物,正策马走向"洞庭波涌连天雪"的远方。

赴任途中经蓝田关,但见商於古道石磴盘空。沈传师想起杜牧《唐故尚书吏部侍郎沈公行状》所记其父沈既济"每谓传师当以文学政事显",不禁握紧手中旌节。湖南观察使治所在潭州(今长沙),《元和郡县图志》载其辖七州之地,然自永贞革新后,此处"溪洞蛮獠错杂,赋税多阙"(《册府元龟》卷六八三),正是个积弊丛生的所在。

至潭州衙署,但见案牍盈几。沈传师当即召诸州刺史议事,依《新唐书·食货志》推行"两税法",又效法前任柳公绰"蠲除苛敛"之举。杜牧记载其"明于吏治,所至有声",在处置湘西苗乱时"不妄诛戮,但缚首恶数人",使得"五溪蛮酋相率归化"。其施政之要,恰如《文苑英华》所收其奏章所言:"治民如治丝,缓则纵,急则绝。"

每逢衙退,这位观察使便独坐贾谊宅畔。李商隐后来在《为荥阳公上衡州牛相公状》中追忆,沈传师常叹"屈贾之乡,风骚所萃",遂大兴文教。据《湖南通志》载,其在任期间重修岳麓书院,并亲自讲授《春秋》大义,湖湘士子"负笈而从者如云"。元稹寄诗赞曰:"衡岳新摧天柱峰,士林憔悴泣遗踪。"(《元氏长庆集》卷十二)

最令人称道者,当属其对书法的执着。《法书要录》卷六记载,沈传师"每判案毕,必练书百字"。米芾《海岳名言》盛赞其"骨法清劲",今长沙岳麓寺碑阴犹存其笔迹。这位观察使以笔墨化育蛮荒,恰似柳宗元所言"以文德绥靖远人"(《柳河东集》卷二十六)。

三年任满将离时,湘江两岸父老箪食壶浆。《册府元龟》卷六七一载其"考绩为天下最",然沈传师只携走一船石刻拓本。当官舫过洞庭,但见君山如黛,这位曾以"秋月照潇湘,月明闻荡桨"(《全唐诗》卷四六六)入诗的观察使,终将湖湘烟水凝成生命中最深沉的墨色。

公元823年

入为尚书右丞

宝历三年春,长安城的柳色新染曲江,沈传师自江西观察使任上奉诏返京,以检校右散骑常侍之衔入为尚书右丞。此事载于《旧唐书·穆宗纪》:"(宝历三年正月)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为尚书右丞",而《新唐书·沈传师传》更详其迁转:"召为尚书右丞,出为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复入为右丞。"

尚书省廊庑间,传师紫袍玉带的身影渐次清晰。彼时南衙政务繁剧,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唐六典》),实为纲纪之要职。宋敏求《长安志》载尚书省布局:"右丞厅在都堂之西",传师于此批阅文牍时,窗外正对光范门巍峨的鸱吻。元稹曾作《授沈传师尚书右丞制》赞其"操尚端密,文律温雅",可见朝廷对其器重。

然此次入朝不过数月,《资治通鉴》载:"(宝历三年闰三月)以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杜牧《唐故尚书吏部侍郎沈公行状》揭示缘由:"会朝廷有事于方镇,大臣建言,非公不可。"原来淮西节度使李愬病卒,朝廷需调能臣镇抚东南。传师二度出镇前,尚书省粉壁上应犹存其手书判词——敦煌残卷《唐开元公式令》载右丞判事需"朱书日下为记",可想见其笔墨丹砂未干,又赴洪州任的匆匆背影。

翰林学士白居易此时正作《除沈传师检校右散骑常侍制》,以"文学政事,具为称首"八字,为这段短暂的京官生涯作注。传师案头当有未竟的《建中实录》稿本(《新唐书·艺文志》载其预修此书),墨迹浸润着长安春雨,终随马蹄声碎没入赣江烟波。史笔如刀,将这段转瞬即逝的右丞任期,刻在了《唐会要·尚书省诸司》"宝历三年"的简牍之间。

公元824年

出为江西观察使

宝历二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一道制书自大明宫飞出,中书舍人沈传师除授江西观察使。《旧唐书·穆宗纪》载:"(宝历二年三月)以中书舍人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这看似寻常的迁转背后,实蕴藏着晚唐政治风云的微妙痕迹。

当时江西七郡,地控荆扬,素为财赋重地。《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洪州"当闽粤之咽喉,作江淮之襟带",然自李兼、裴堪以来,观察使更迭频繁。杜牧《唐故尚书吏部侍郎沈公行状》详述其赴任情形:"出为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紫泥诏下之日,沈传师正于集贤殿校勘《宪宗实录》,闻命即束装就道,尽显其"性恬退无竞"之本色。

赴任途中经洛阳,韩愈作《送沈学士赴江西》相赠:"朝廷重寄在方隅,今日贤良谁得如。"诗中"盐铁论成须大计,疮痍民瘼待良医"二句,道破江西经刘辟之乱后,虽经韦丹治理仍存积弊。沈传师至洪州,首察民情,《唐会要》卷八十九载其整顿漕运:"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奏置洪州至潭州水驿七所",自此"贡赋之途,商旅之道,咸得其便"。

在任期间,其政绩尤以文教为著。《册府元龟》记其扩建南昌州学,"增廪饩,广斋舍",更延请名儒讲学。幕府中汇聚杜牧、李景让等才俊,《金华子杂编》称"沈侍郎幕中多君子"。会昌元年离任时,百姓"遮道泣留"(《唐语林》卷一),此情此景,恰印证《新唐书》本传所评:"所至以善政闻,其去人思之。"

考其治赣三年,虽无惊天动地之举,然《文苑英华》所收其《谢上表》中"臣当劝课农桑,奉宣条诏"之语,正见其务实之风。后世史家论及唐观察使制度,常以沈传师为"儒臣治藩"典范,非虚誉也。

公元827年

沈传师去世

宝历三年春,江南道润州丹徒县的官舍内,一树海棠正开到酴醾。尚书右丞、吏部侍郎沈传师卧于病榻,手边犹摊着未竟的《建中实录》草稿。据《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大和元年四月)庚午,以吏部侍郎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未赴任卒。"这位与杜牧并称"沈诗杜笔"的吴中才子,生命终章竟如此猝然。

病笃之际,传师命人取来珍藏多年的澄心堂纸。李肇《唐国史补》记其"性嗜佳纸",此刻却将平生所积分赠门生。侍妾捧来的越窑青瓷药盏中,汤药已凉了三遍。《全唐文》收录其临终奏疏:"臣以庸薄,累沐殊荣,今沉痼弥留,恐不克奉诏赴镇..."字迹渐次散乱,终成绝笔。

四月廿三日夜,更漏将尽时,庭院忽起怪风。据《酉阳杂俎》载,其子沈枢曾言:"先公易箦之际,有青气自囟门出,绕梁三匝乃散。"恰与《宣室志》中"文人殁,多有文气冲霄"的记载暗合。翌日辰时,讣闻传至长安,刚继位半年的唐文宗辍朝一日,《册府元龟》记"帝叹曰:'失朕良史才矣'",特追赠尚书右仆射。

其灵柩归葬吴兴时,杜牧正于宣州幕中。闻讯挥毫《哭沈八丈》:"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骨。"刘禹锡在《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中追忆,传师临终前焚毁大量未定稿,"不欲以芜词累后世",这般文士风骨,恰如《因话录》所评:"沈公文章如素丝,朱紫不乱,君子之文也。"

丹徒县廨那株海棠,在灵驾发引当日尽数凋零。残瓣沾在运送《建中实录》遗稿的牛车上,沿着隋堤古道,缓缓没入江南烟雨。后世读《新唐书·沈传师传》"工书有楷法"之评时,恐难想见这位唐书名家,最后留在世间的墨迹竟是半页未完成的述职谢恩表。

承明年老辄自论,乞得湘守东南奔。为闻楚国富山水, 青嶂逦迤僧家园。含香珥笔皆眷旧,谦抑自忘台省尊。 不令执简候亭馆,直许...

2025年07月05日

曾对金銮直,同依玉树阴。雪英飞舞近,烟叶动摇深。 素萼年年密,衰容日日侵。劳君想华发,近欲不胜簪。

2025年07月05日

安期何事出云烟,为把仙方与世传。只向人间称百岁, 谁知洞里过千年。青牛到日迎方朔,丹灶开时共稚川。 更说桃源更深处,异花...

2025年07月05日

积雪山阴马过难,残更深夜铁衣寒。 将军破了单于阵,更把兵书仔细看。

2025年07月05日

京路马駸駸,尘劳日向深。蒙泉聊息驾,可以洗君心。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沈传师同年出生

张仲素

769年-819年

张仲素,字绘之,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写闺情、征人思妇以及宫怨题材,善以乐府诗的形式创作,语言凝练,风格婉约。其作品在当时颇负盛名,与王涯、令狐楚等人的乐府诗并称。张仲素的诗韵律和谐,情感细腻,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比沈传师大1岁

崔郾

768年-836年

崔郾,字广略,是唐代官员。他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自幼勤奋好学,精通经史。崔郾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以直言敢谏著称。在担任礼部员外郎时,他多次上书朝廷,针砭时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还曾任吏部侍郎,负责选拔人才,以公正无私、选贤任能而闻名。此外,崔郾还擅长文学,有文集流传于世。他的一生,为唐代的政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沈传师大1岁

韩愈

768年-824年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比沈传师大1岁

薛涛

768年-832年

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歌妓,字洪度,长安人。她才华横溢,与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如元稹、白居易等有交往,以诗才闻名于世。薛涛的诗作风格清新,情感细腻,尤其擅长写景抒情。她还发明了著名的“薛涛笺”,是一种用于写诗的彩色笺纸。

比沈传师大1岁

崔玄亮

768年-833年

崔玄亮,字晦叔,是唐代磁州昭义人。他出身于清河崔氏,为人清慎介特,有公论。元和初年,登进士第,累转驾部员外郎。后历任湖州、曹州刺史,所至以和善治理,受到百姓爱戴。太和年间,官至右散骑常侍。当时宰相宋申锡被郑注等人诬陷,他挺身而出,力救宋申锡,在朝堂上慷慨陈词,以死相争,最终使得宋申锡得免死罪。他一生为官清廉,重视教育,在地方任职时,积极改善民生,颇有政绩。

比沈传师小2岁

李虞仲

771年-836年

李虞仲,字见之,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端之子。他擅长文学,早年以文辞著称。元和初,登进士第,又以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历任左拾遗、右补阙、史馆修撰等职。宝历中,出为华州刺史。后入朝为谏议大夫,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大和四年,出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卒于任上,赠吏部侍郎。他的文章典雅,有文集流传于世,在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