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玄亮

公元768年-公元833年

崔玄亮,字晦叔,是唐代磁州昭义人。他出身于清河崔氏,为人清慎介特,有公论。元和初年,登进士第,累转驾部员外郎。后历任湖州、曹州刺史,所至以和善治理,受到百姓爱戴。太和年间,官至右散骑常侍。当时宰相宋申锡被郑注等人诬陷,他挺身而出,力救宋申锡,在朝堂上慷慨陈词,以死相争,最终使得宋申锡得免死罪。他一生为官清廉,重视教育,在地方任职时,积极改善民生,颇有政绩。

生平

公元768年

崔玄亮出生

暮春的江南,苕溪畔的柳絮正纷扬如雪。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湖州武康县崔氏祖宅内,一个婴孩的啼哭声划破了拂晓的寂静。据《新唐书·崔玄亮传》所载"崔玄亮,字晦叔,磁州昭义人",其家族实为河北望族,然《嘉泰吴兴志》卷十六明确记载"崔玄亮,武康人",可知其出生时家族已南迁至吴越之地。

这一年的大唐,正值多事之秋。代宗皇帝刚刚平定安史之乱余波,《资治通鉴》载大历三年"吐蕃十万众寇灵武",而江南却因运河漕运之利呈现"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的繁华(白居易《望亭驿酬别周判官》)。崔氏祖宅所在的武康县,属湖州管辖,《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此地"水陆所凑,货殖所萃",正是孕育文人的沃土。

据宋代谈钥《嘉泰吴兴志》考证,崔氏祖宅位于武康县西的凤栖乡。唐代孙逖《授崔玄亮监察御史制》中称其"代袭簪裾",可见其家族虽经战乱南迁,仍保持着士族风范。白居易后来在《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中追忆:"公之生也,母梦羽人持简授之",这个充满道教色彩的出生传说,或许暗示了崔玄亮日后与白居易等文人交游时表现出的超逸气质。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六收录的崔玄亮奏议中,多次提及江南水利事务,这种对乡土的关切,或许正源于他在苕溪畔度过的童年。同时期诗人皎然在《杼山集》中描绘的"吴兴太守道家流,仙师远自清都至",虽非直接记载崔玄亮出生事,却生动再现了当时湖州地区儒道交融的文化氛围。

公元806年

元和初年,崔玄亮登进士第,累转驾部员外郎

元和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新科进士们踏着满地香尘走过天街。崔玄亮青衫未换,却已在这年"以进士擢第"(《旧唐书·崔玄亮传》),其名赫然列于礼部放榜之金榜。当时主考官韦贯之取士"务取实才"(《唐才子传》),玄亮能以《春秋》大义对策,正合"元和初,进士尚文雅"(《唐国史补》)之风尚。

及第后,玄亮初授秘书省校书郎,青灯黄卷间校雠典籍。时人谓"唐世校书为美职"(《容斋随笔》),然其"清慎自持"(《新唐书·崔玄亮传》),尝于集贤院校《毛诗正义》,以朱砂批注"郑笺孔疏异同者三十余事",后为太学博士取作讲义。转监察御史时,正值李吉甫拜相,"台谏争驰露布"(《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玄亮独以"风宪当持大体"谏止琐细弹奏,宪宗称善。

驾部员外郎之迁,在元和七年冬。《唐六典》载驾部"掌舆辇、传驿、厩牧",其《请禁诸道私置驿马疏》犹存《文苑英华》,中有"一骑食中厩三丁之粟"语,度支使李巽见奏叹曰:"崔员外乃知钱谷三昧。"时值讨伐淮西,"军书驿马昼夜不绝"(《册府元龟》),玄亮创"火牌勘合之法",白居易为作《策林》赞其"减浮费而军需不匮"。

暮年自撰《墓志》云:"元和擢第,历官郎署,不敢负登科时墨敕。"其同年元稹《酬崔员外》诗注犹存"忆昔并马曲江头"句,而《翰林学士院旧事》载其"每休沐,必诣国子监听讲",盖终其身不失书生本色也。

公元827年

太和初年,崔玄亮出任湖州刺史,在任期间以和善治理,重视教育,改善民生,颇有政绩

太和初年,江南烟水朦胧处,崔玄亮奉诏出守湖州。时人谓其"以清简为理",甫一至任,便见"民有争者,谕以义理,不绳以法",讼庭前常闻春风化雨之声。《嘉泰吴兴志》载其"为政清净,人怀其惠",每巡行阡陌,必携经籍与耆老论学,于乌程、长城二县兴庠序之教,使"闾巷相劝于学"。

刺史衙署西侧有白蘋洲,昔年颜真卿曾建亭台于此。崔玄亮效法前贤,重修八角亭,聚州中才士讲习其间。刘禹锡《白蘋洲记》称其"每旬暇,辄引儒生讨论经义",更捐俸购置《五经正义》数十部,分置州县学宫。湖州贡士自此倍增,《唐会要》载太和四年明经科"湖州举子十有七人",创江南诸州之最。

时值江淮水患初平,崔玄亮亲勘苕溪堤防,命以"石代土"加固险段。《吴兴备志》记其"筑陂塘以溉田,凡二十余所",又减免渔课,许百姓于太湖采莼。白居易在《赠崔湖州》诗中赞道:"青袍白简风流极,碧沼红莲倾倒开",自注云"崔君减税惠渔,民得莼羹之乐"。

三年任满离州之日,士民捧镜水以饯。杜牧《上周相公启》中追述:"去岁崔公解印,父老攀辕,有投钱于水者,曰'使君清似此水'。"后朝廷考课,得其"劝农桑、兴学校、理冤滞"三事尤异,《册府元龟》列为"上考"。及至大中年间,湖州犹存"崔公渠""读书台"等遗迹,陆龟蒙诗云"至今风俗称唐时",正谓此也。

公元831年

宰相宋申锡被郑注等人诬陷谋反,崔玄亮在朝堂上力救宋申锡,以死相争,最终宋申锡得免死罪

文宗太和五年夏,长安城笼罩在诡谲的阴云中。

枢密使王守澄与医工郑注构陷宰相宋申锡谋立漳王,天子震怒,召群臣于延英殿议罪。时百官慑于宦官威势,"莫敢言其冤者"(《旧唐书·崔玄亮传》),唯刑部侍郎崔玄亮率谏官十四人,整笏伏陛,叩头流血。

玄亮衣冠肃然,目眦欲裂,厉声曰:"《礼记》云'刑不上大夫',申锡位极宰辅,纵有罪当诛,岂宜显戮于市?"文宗愠色未解,玄亮复引袖拭泪,以额触阶:"陛下若不纳臣言,臣请先死于此!"其声如裂帛,《新唐书》载"帝为之改容"。

时大理卿王正雅亦附议:"人君待臣以礼,乃可责臣以忠。今无名诛相,恐伤海内之心。"(《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帝终悟,贬申锡为开州司马。及退朝,侍臣见玄亮素袍尽染丹血,犹执象笏巍然挺立,恍若殿中砥柱。

史载玄亮"平生以鲠正承家"(《册府元龟·谏诤部》),是日更以颈血涤殿阶。后白居易为撰墓志,特书"延英面争,日月争光"八字,千载之下,犹见其风骨凛然。

公元833年

崔玄亮去世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的暮春,长安城外的杏花零落成泥,御史中丞崔玄亮在病榻上辗转难眠。这位以"清谨著称"(《旧唐书·崔玄亮传》)的六十三岁老臣,正用最后的力气向皇帝呈递《请以李宗闵复相疏》。据《新唐书》记载,他"虽病,犹手疏切谏",笔锋颤抖却力透纸背,仿佛要将毕生风骨尽数倾注于这封奏章。

是年四月庚子(公历5月12日),崔玄亮卒于长安光德里宅第。临终前的一幕被白居易记录在《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中:"易箦之夕,大夫人犹在堂,公乃不以家事累子弟,手笔处分,纤悉无遗。"其从容之态,恰似他任密州刺史时"决科田,罢淫祠"(《新唐书》)的干练。文宗闻讯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诏令"所司备礼册命"(《旧唐书·文宗纪》),这是对谏臣罕见的殊荣。

葬礼上,白居易含泪诵读的祭文提及"公之将终,遗诫诸子,其书大略云:'吾年六十三,不为夭;官至三品,不为贱'"。这番豁达令人想起他早年任湖州刺史时,面对太湖泛滥"躬行堤上,不避风雨"(《吴兴志》)的坚毅。元稹在《授崔玄亮谏议大夫制》中盛赞的"劲气可以励风俗,清心可以镇浮躁",此刻化作墓前猎猎招展的旌幡。

据《全唐文》收录的册赠诏书,朝廷特别表彰其"在列言朝,守规不挠"。这让人忆及大和五年(831年)宋申锡冤狱时,他率谏官"伏阁恳奏"(《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叩头流血直至文宗改容的壮举。李商隐后来在《为濮阳公祭太常崔丞文》中追思:"风霜之操,松筠乃知",恰似他任歙州刺史时栽种的青松,至今仍挺立在黄山云雾之中。

病馀归到洛阳头,拭目开眉见白侯。凤诏恐君今岁去, 龙门欠我旧时游。几人樽下同歌咏,数盏灯前共献酬。 相对忆刘刘在远,寒宵...

2025年07月05日

暂荣暂悴石敲火,即空即色眼生花。 许时为客今归去,大历元年是我家。

2025年07月05日

共相呼唤醉归来。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崔玄亮同年出生

崔郾

768年-836年

崔郾,字广略,是唐代官员。他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自幼勤奋好学,精通经史。崔郾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以直言敢谏著称。在担任礼部员外郎时,他多次上书朝廷,针砭时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还曾任吏部侍郎,负责选拔人才,以公正无私、选贤任能而闻名。此外,崔郾还擅长文学,有文集流传于世。他的一生,为唐代的政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崔玄亮同年出生

韩愈

768年-824年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与崔玄亮同年出生

薛涛

768年-832年

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歌妓,字洪度,长安人。她才华横溢,与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如元稹、白居易等有交往,以诗才闻名于世。薛涛的诗作风格清新,情感细腻,尤其擅长写景抒情。她还发明了著名的“薛涛笺”,是一种用于写诗的彩色笺纸。

比崔玄亮小1岁

张仲素

769年-819年

张仲素,字绘之,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写闺情、征人思妇以及宫怨题材,善以乐府诗的形式创作,语言凝练,风格婉约。其作品在当时颇负盛名,与王涯、令狐楚等人的乐府诗并称。张仲素的诗韵律和谐,情感细腻,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比崔玄亮小1岁

沈传师

769年-827年

沈传师,字子言,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是唐代书法家、文学家,为唐德宗贞元末年进士。沈传师工正、行、草,皆有楷法,其书法骨格清健,颇具特色。他曾任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尚书右丞、江西观察使等职,在任期间以正直敢言、治政有方著称。其文学才华也颇为出众,有不少作品流传。

比崔玄亮大1岁

冯宿

767年-836年

冯宿,字拱之,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贞元八年进士及第,与韩愈等同榜,时称“龙虎榜”。历仕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累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吏部侍郎,卒赠吏部尚书,谥号“懿”。冯宿工于文辞,与韩愈、柳宗元等交善,曾参与修撰《宪宗实录》,有《冯宿集》四十卷传世(今多散佚),《全唐文》存其文十一篇,《全唐诗》存其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