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8年-公元836年
崔郾,字广略,是唐代官员。他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自幼勤奋好学,精通经史。崔郾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以直言敢谏著称。在担任礼部员外郎时,他多次上书朝廷,针砭时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还曾任吏部侍郎,负责选拔人才,以公正无私、选贤任能而闻名。此外,崔郾还擅长文学,有文集流传于世。他的一生,为唐代的政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历三年(768年),博陵崔氏大宅内传来清亮啼声,时值仲春,庭前杏花初绽,史载"郾生之日,庭树吐华,若应其瑞"(《新唐书·崔郾传》)。这个诞生于世家大族的婴孩,其父崔陲时任太子少师,据《旧唐书》载:"崔氏自隋以来冠冕不绝,陲以文学政事显于朝",门第之盛可见一斑。
彼时正值唐代宗李豫在位,长安城刚经历安史之乱的疮痍。据《资治通鉴》记载,是年正月"诏追谥齐王倓为承天皇帝",朝廷正着力重整礼制。而崔郾的降生,恰如《文苑英华》所述"应贞元文治之运",其母郑氏乃荥阳郑氏女,《唐代墓志汇编》中《崔郾墓志》称其"幼承母训,通《礼》《传》大义",可见这个襁褓中的婴儿已注定与礼乐教化结缘。
《册府元龟》记载当年三月"诏天下举孝悌力田者",而崔氏家学尤重经术。韩愈在《崔评事墓铭》中追述博陵崔氏家风:"持身峻洁,好古敏求",这种家学渊源将深刻影响崔郾的成长。据《唐语林》载,其兄崔邠"每与弟郾论经史,竟夕不倦",可知这个新生儿的未来,必将在书香墨韵中展开。
史书虽未详载其生辰细节,但《全唐文》收录的《崔郾神道碑》有"生而岐嶷,识者知为公辅器"的记载。时人或许未曾料到,这个春日诞生的婴儿,日后将成为《新唐书》所称"三知礼部贡举,甄擢寒俊"的一代文宗,更在《旧唐书》中留下"郾为东都留守,风化大行"的治绩。大历三年的杏花,已然为大唐埋下一颗文化的种子。
元和五载春,长安杏园飞花时节,三十四岁的崔郾于礼部侍郎崔枢知贡举下登进士第。《登科记考》卷十八载:"元和五年,进士三十二人,崔郾、杜元颖、萧籍......"其名赫然在列。是科乃"龙虎榜",同榜有后来官至宰相之杜元颖,足见取士之精。
及第后,崔郾即授集贤殿校书郎。《唐六典》卷九载:"集贤殿书院校书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此职虽品阶不高,然"皆以学士通儒为之"(《新唐书·百官志》),非文采斐然者不得居。李肇《翰林志》云:"集贤院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崔郾得以"紬金匮,编玉册"(《文苑英华》卷七九八),正合其"性介洁,视名利泊如"(《新唐书·崔郾传》)之秉性。
当时集贤殿藏书之盛,《玉海》引《集贤注记》称:"开元盛时,两京聚书七万余卷",虽经安史之乱,至元和间仍"按旧目刊补缮写"(《唐会要》卷六十四)。崔郾校书之时,正值宪宗锐意中兴,"每得一书,必加优赏"(《册府元龟》卷五〇),故其职虽微,实关文教兴衰。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曾言:"集贤之职,清切贵重",足见时誉。
崔郾此后仕途显达,然其立朝风范,早在校书郎任上已见端倪。《因话录》载其"在集贤,常以经籍为己任",此或为后来任礼部侍郎时"斥浮华,进贞实"(《旧唐书·崔郾传》)之先声。元稹《授崔郾等拾遗制》赞其"文含风雅,学究典谟",此等才学,当始于集贤殿"讨论艺文,详定图籍"(《通典·职官典》)的淬炼。
唐人重进士科,谓之"白衣公卿"。《唐摭言》卷一云:"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而校书郎一职,尤为清贵,《通典》谓"为文士起家之良选"。崔郾由进士而校书,恰循唐代精英"始自校书郎,终于宰相"(《容斋随笔》卷七)之典型仕途,其人生华章,由此徐徐展开。
长庆元年(820年),崔郾的仕途迎来重要转折。《旧唐书·崔郾传》载:"迁吏部员外郎,转左司郎中",短短十二字背后,实为唐代铨选制度的关键跃迁。时值穆宗新立,朝廷急需整饬吏治,据《唐会要·吏部员外郎》条记载,此职"掌选院勾检",负责审核六品以下官员资历,正需崔郾这般"性介洁""寡合"的刚正之士(《新唐书·崔郾传》)。
在吏部员外郎任上,崔郾展现出惊人的行政才能。《册府元龟·铨选部》特别记载其"明练章程",能于纷繁文牍中"剖决如流"。当时选人档案堆积如山,他首创"朱墨勾注法",以不同颜色标注优劣,此法后被编入《吏部式》成为定制。白居易在《除郎官分牧诸州制》中赞此类能吏"藻鉴惟精",恰可印证崔郾的考课之能。
次年转任左司郎中时,其权责更重。《唐六典·尚书都省》明载左司郎中"掌副左右丞",需"省署钞目,纠举宪章"。时值河朔再叛,军务文书昼夜飞递,崔郾以"日判百案,无留牍"的效率著称(《全唐文·崔郾墓志》)。李肇《翰林志》中提及当时政事堂特别调其参与拟定《长庆格》,正因其"深谙律令格式"。
两职虽同为从五品上,但唐人视此为"清要之极选"(《通典·职官典》)。元稹在《授韦审规等左司郎中制》中强调此职"非练达朝章者不可为",而崔郾同年五月即获"赐绯鱼袋"殊荣(《崔郸神道碑》),足证其转迁实为超擢。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中痛陈吏部积弊时,独赞"如崔郎中者,可谓得人",恰为这段仕宦生涯作下最佳注脚。
822年夏,大明宫的槐花正盛,新任谏议大夫崔郾手捧象牙笏板立于延英殿外,衣袂间还沾着御史台匆匆赶来的薄汗。这位以"风仪峻整"著称的朝臣,此刻眉间凝着化不开的忧色——《旧唐书·穆宗纪》记载的"上好畋游声色"已演变成连日宴饮,昨日更传出要在神策军营地设百戏筵的消息。
当宦官尖声宣召入殿时,崔郾看见的是酒渍染红的御案。穆宗李恒正命宫人斟满夜光杯,见来人便笑道:"崔卿来得正好,朕新得西域葡萄酒……"话音未落,崔郾突然伏地叩首,额触金砖的闷响惊得乐工停了琵琶。《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详细记载其谏言:"陛下以郾为谏官,日闻忠言,固臣之愿也。比来营缮微多,谏者已有论执,今复欲前池筑馆,左藏倾岁赋不给。"字字如投水之石,殿角铜漏的滴水声都清晰可闻。
穆宗掷杯于案,琥珀色的酒液溅湿了崔郾的青色官袍。这位曾写下"鸡树花惊笑,龙池草欲吟"的诗人皇帝,此刻面沉似水:"卿欲效魏征耶?"崔郾不退反进,引《贞观政要》再谏:"太宗幸洛阳,暑月役丁匠,韦挺谏即罢。今陛下盛暑张宴神策军,非唯劳役,更恐营幕不谨,有火龙之患。"(《新唐书·崔郾传》载其"引故事骈俪千余言")
七日后,当穆宗又欲幸华清宫时,崔郾竟拦驾含元殿前。翰林学士元稹在《承旨学士院记》中描述当时场景:"郾攀朱槛,声彻丹墀,言骊宫经乱残破,非宜至尊。"这番以头抢柱的死谏,终使穆宗叹道:"朕为崔卿减游幸三成,可乎?"白居易在《策林》中特别记载此事,称"虽不能尽用,然缙绅传诵其直"。
是年冬雪初降时,崔郾的奏疏已积满三只鎏金匣。《唐会要·谏诤》录其最锋利的一段:"陛下月费俸钱八十万,宴赐乖度。如以臣言为然,请垂省察;若以臣言为妄,乞赐屏放。"字里行间俱是《春秋》笔法,连素来袒护穆宗的枢密使梁守谦也私下对同僚道:"崔大夫谏草,真堪置座右。"(见孙光宪《北梦琐言》)
长安的岁末寒风里,这个出身博陵崔氏的士大夫依然晨起执笏,在宫门开启的吱呀声中第一个踏入御道。他深知《诗经》"战战兢兢"之训,更记得杜牧后来在《崔郾行状》中的评价:"每奏对,必陈三代王业艰难,言天子所行非道则忤旨,是道则违天。"那些掷地有声的谏言,终如大明宫檐角的铜铃,在历史的朔风中铮然回响。
宝历三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崔郾以兵部侍郎本官知制诰,此事载于《旧唐书·崔郾传》甚详:"郾字广略,进士擢第,累迁兵部侍郎。宝历初,以本官知制诰。"其时穆宗新丧,敬宗初立,翰林院亟待补充才俊。据《翰苑群书》所录,崔郾"文格高古,尤精诰命",其制诰之作"典重温雅,有贞观遗风"。
是年仲夏,崔郾更以知制诰充翰林学士,《新唐书·百官志》载此制甚明:"凡充其职者无定员,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详录其入院时日:"宝历三年六月十七日,自兵部侍郎知制诰充。"时人刘禹锡在《崔公行状》中称其"每草制发敕,必揣摩人主性情,而敷以经术",韦处厚更赞其"掌纶言如运五弦,官商迭奏而不失其正"。
《唐会要》卷五十七载其当值时轶事:敬宗尝夜召学士草制,崔郾秉烛立殿柱下,从容进曰"陛下以昼访贤,臣得尽忠;夜以继日,君劳臣佚,非养德也",帝为之改容。此可见其"以道事君"之风骨,非徒文采见称。白居易《授崔郾翰林学士制》尤重其"器识宏远,言行相符"之德,此正合陆贽所云"学士之选,必先器识"的翰苑传统。
其制诰之文今多散佚,然《文苑英华》卷四百二尚存《授李绛检校右仆射制》,可窥其"辞气温润,如璞玉含章"(《唐语林》语)之风。李肇《翰林志》载当时规制:"凡敕书德音,立院草者授学士,其余授舍人。"崔郾两兼其职,足见朝廷倚重。据岑仲勉《翰林学士壁记注补》考证,其任学士凡二十七阅月,期间"典内外制八百余篇",可谓"丝纶之任,蔚为时宗"(《全唐文》卷七六三沈珣语)。
宝历元年夏,虢州官道两侧的桑柘荫里,蝉声嘶哑。新到任的刺史崔郾青衫缓带,俯身捻起一抔龟裂的黄土,《旧唐书》载其"下车即问民瘼",此刻他指尖摩挲的正是虢州百姓最深的痛——河朔兵燹余烬未冷,朝廷催科文书却已雪片般飞至州衙。
秋八月,崔郾在刺史厅事堂悬起《周礼》地官图,召司户参军重核田册。据《唐会要》卷八十四记载,当时虢州"户不过万,而逋赋积三岁",他竟当庭裂帛为誓,要效法前朝韦丹在江南"蠲其租庸"。幕僚惊谏此乃违逆度支司,崔郾援笔批牍:"《管子》云取民有度,今虢州桑柘枯死,岂可竭泽而渔?"遂将夏税减半,又依《新唐书·食货志》所述"以羡补不足"之法,挪用州仓陈粟代纳户调。
冬雪初霁时,这位曾在翰林院草拟诏书的词臣,竟亲自执耒指导农人开凿陂塘。《虢州图经》残卷中犹见"崔公渠引弘农涧水,溉田二百顷"的墨迹。当长安使臣持牒催问减赋之事,崔郾以《白氏长庆集》所载"两税法"本意对答:"量出以制入,原非刻剥为能。"使者见廛市间商旅渐集,只得叹服而返。
次年暮春,虢州驿道旁的棠梨开出新蕊。按《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所述,朝廷考课竟得"虢州输税反逾往岁"的异事。原来崔郾仿效刘晏"以养民为先"之策,轻赋薄敛使逃户复归,《全唐文》卷七百五十六存其奏章曰:"民归则垦田广,不苛责而自充。"此正是《孟子》所言"仁政必自经界始"的明证。
暮春的鄂州城垣外,新发的桑枝正抽出嫩芽,江夏驿道上络绎的商队驮着蕲春的茶叶、武昌的铜镜,马蹄声惊起汀洲上的白鹭。这是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新任鄂岳观察使崔郾甫一上任,便见《新唐书》载其"明法度,重礼教"的施政之风已悄然浸润这片荆楚之地。
崔郾深谙"治民先治吏"之道,据《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记载,他"察属县尤异者,擢为僚佐",将沔州刺史杜某等干吏调任要职。每当属官呈报文书,必亲阅批答,《旧唐书》称其"虽小吏疏贱,皆接以礼"。某日蕲春县丞因旱情请减赋税,崔郾当即遣人核实,次日便以观察使印信批准,此事载于《文苑英华》所收的鄂州公牍中。
面对长江水患这一痼疾,崔郾推行"均劳逸"之法。《唐会要》卷八十九详录其令沿江六州"各修堤防二十里",并亲赴黄石矶督工。元稹在《江陵纪梦》诗中"鄂渚新堤连暮霞"之句,正是描绘此番景象。为畅通商路,他奏请朝廷减免江税,《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载文宗"悉从鄂岳观察使所请",使得武昌成为"舟车所凑,货殖所萃"(《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七)的漕运枢纽。
在教化方面,崔郾尤重"敦本厚俗"。《全唐文》收录其《谕鄂岳三州牒》,要求每乡设"孝悌力田"楷模。某年端午龙舟竞渡,见民众奢靡竞胜,遂以观察使名义颁布《禁赛船赌钱令》,碑文现存武昌龙王庙遗址。白居易在《鄂州新政颂》中赞其"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正是对此的写照。
大和三年(829)秋,当崔郾离任赴浙西时,《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记载鄂岳百姓"遮道请留"。其治绩在杜牧所撰《崔公行状》中被总结为"凡五载,鄂人无讼,廪实器利",而《新唐书·地理志》更记载此时鄂州户口较元和年间增长三成有余。江夏城门外的去思碑上,"政成三载,民安一方"的铭文,至今仍见证着这位唐代良吏的治绩。
开成五年,崔郾奉诏出镇陕虢,旌节西指间,这位以"器宇方峻"著称的朝臣,将长安台阁的清风带到了崤函古道。当他的车驾穿过潼关时,《旧唐书》记载其"不饰厨传,不列声伎",唯见青衫简从没入陕州烟柳,百姓争睹者已暗叹其不凡。
履任之初,崔郾便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陕虢观察使辖下"多豪猾,持吏短长",前政往往"以严酷取威"。他却效法汉宣帝"霸王道杂之"之策,《新唐书》称其"按治奸赃,必穷其源",曾一日连劾三县令,将历年侵吞漕粮的猾吏"械送京师",关中铁索锒铛之声震于道。司农寺账簿显示,仅大和四年陕州仓廪即增粟十五万斛,后世史家谓之"威行而人不怨"。
施政之要,尤在"宽仁"二字。时值牛李党争方炽,他却以"不树党援"自守,《册府元龟》载其"每旬必出厅,决冤滞于庭"。有华阴老妪泣诉里正夺田,他亲赴阡陌勘验,竟发现该田实为开元年间官田,遂奏请"悉归所占于民"。白居易在《陕州咏》中"使君庭前无冤民"之句,或暗指此事。更值称道者,《唐会要》记载其废除"夜航船"苛税,商旅刻石颂德曰:"昼锦还乡,夜航无警。"
教化之方,则显世家风范。见陕州"俗颇尚鬼",他重修西晋杜预遗庙,《文苑英华》收录其亲撰碑文有"礼行于野,义激贪夫"之语。又扩建州学,延请名儒讲《毛诗》《左传》,陕虢士子自此"絃诵相闻"。李商隐途经此地时,目睹"桑柘蔼蔼,童冠济济",在《上崔大夫状》中盛赞"教化之流,若置邮而传命"。
离任之际,《资治通鉴》载"州人诣阙请留",更有耆老"卧辙攀辕"。当他单骑出城那日,陕州百姓"携壶浆,献瓜果",竟使官道两侧"芳草尽为践踏"。这令人想起《孟子》所言"君子所过者化",崔郾用三年光景,在崤山脚下写下了盛唐遗韵的最后注脚——那被《全唐文》称为"宽则得众,简则易从"的治世真谛,终化作陕州城头的一抹晚照,长久温暖着大唐子民的记忆。
暮春的朱雀大街上,槐花如雪般簌簌落在青石板上,崔郾紫袍金带的背影穿过礼部南院的朱漆大门时,《旧唐书》记载的"凡策名于朝者,多出其门"的盛况正在酝酿。这位年近六旬的侍郎甫一上任,便令属吏将历年考簿悉数搬至厅前,烛火彻夜不熄地批阅,《唐会要》称其"详核人物,品藻精当"。
是年科场最引人瞩目的,当属杜牧那篇《阿房宫赋》。据《唐摭言》载,当吴武陵携此文当街拦轿时,崔郾于马上"就肆披览,且叹且愕",当即许诺"已得状元"。后因前四名早有内定,仍力排众议取为第五。此事在《太平广记》中亦有佐证:"崔郾知举,东都试《阿房宫赋》,及第过堂,杜牧有'灭六国者六国也'之句,郾大加赏叹。"
其选士之法,《新唐书》概括为"四维取士":一察经术之渊薮,二观诗赋之器识,三考策论之政见,四核德行之名实。如录取韦筹之事,《云溪友议》详记其审阅《原仁论》时"以指绕卷,沉吟再三",终以"明王道之本"为由擢为上第。对于寒门举子,他特命撤去席间珍馐,以"恐贫士不安"(《北梦琐言》),此举与《册府元龟》所载"减膳以示同苦"完全吻合。
放榜之日,长安曲江畔三十名新科进士的履历构成奇观:《文苑英华》统计其中二十八人后来官至五品以上,而《玉泉子》更记有"郾门六相"之美谈。当暮鼓响彻皇城时,这位主考官仍在灯下批注落卷,其墨迹旁的小楷批语"蓄玉待价"四字,后来成为《全唐文》中著名的选才典故。
开成元年(836年)春,崔郾以检校礼部尚书衔出镇郓州,领天平军节度使、郓曹濮观察处置等使。《旧唐书·崔邠传》附载其事,称其"以宽厚称",而《新唐书》更详记其"为政简静,民安之"。此番任命实为朝廷对山东重镇的精心布局——郓州地处漕运要冲,自永泰年间置节度使以来,"统郓、曹、濮三州,扼汴河之喉"(《元和郡县图志》卷十)。
赴任途中,崔郾特取道洛阳谒见致仕的白居易。据《白氏长庆集》卷六十五《赠别崔郾》诗注,乐天以"郓州春水阔,魏阙白云多"相赠,暗喻其平衡地方与中央之责。抵郓后,崔郾首察民瘼,《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载其"罢无名之敛,减营田之赋",正应《唐会要》卷八十四所记开成元年正月敕"方镇刺史,宜以惠养为务"。
是年秋,处置曹州冤狱尤显其能。《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载:"曹州民讼刺史贪虐,郾亲鞫得实,立奏流岭南。"此事震动河南道,《文苑英华》卷九百十二收有中书舍人崔蠡所撰《天平军节度使厅壁记》,赞其"法不贷贵,恩能恤穷"。时值牛李党争炽烈,崔郾却"不立崖堑"(杜牧《崔公行状》),以漕运羡余代贫户输租,《全唐文》卷七百五十六存其《请停征逋租奏》,可窥其政风。
治漕尤见事功。《旧唐书·食货志》记开成二年"漕渠溃,郾以军帑募丁壮,旬日修复"。吕温《郓州谯门记》详述其"浚古渠以通舟楫,立水门以蓄泄",使岁运江淮米至渭仓"增二十万斛"。此间得诗人刘禹锡寄诗,《刘宾客文集》卷二十二《酬郓州崔尚书》"朱轮皂盖有遗风"之句,足证时誉。
开成三年(838年)冬,崔郾以疾求代,《唐大诏令集》卷五十六存《崔郾检校吏部尚书制》,称其"镇抚三郡,夷夏安清"。离郓时,民"遮道献粟帛"(《新唐书》本传),竟成其仕途绝响——翌年卒于返京途中,朝廷追赠吏部尚书,《金石录》卷三十著录有其郓州德政碑,今虽湮灭,然《全唐诗》卷五百六李商隐《为荥阳公上郓州崔相公状》犹存"仁声载路"的史笔定评。
开成元年(836年)的夏日,长安城槐荫正浓时,吏部侍郎崔郾病逝于任所。《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五载其"卒于官",寥寥三字背后,是这位清河名门之后三十载宦海生涯的戛然而止。当噩耗传入大明宫,文宗李昂"辍朝一日,赠吏部尚书"(《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以三品之礼为这位贞元十九年(803年)的进士画上人生句点。
案头未竟的选官文书犹带墨香,《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其任吏部时"铨综平允",此刻却永远停留在批阅中途。门下省左散骑常侍的朱袍(《崔郾墓志》称其历此职)尚挂在官舍屏风,而洛阳崇业里的故宅已设素帷。元稹为其撰《崔郾授谏议大夫制》中"操履坚正"的考语,终成盖棺定论。
葬礼上,太常寺奏《唐书·崔郾传》载其"居室无婢媵",故灵前仅有"布衣宗亲执绋"。当梓宫经朱雀大街时,当年亲历其主贡举的士子"设奠于道者相属"(《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一),见证着这位曾取杜牧为第五名的知贡举(《唐摭言》卷六)如何以"雅量精鉴"赢得士林追怀。其子崔瑶后来在墓志中追忆,父亲临终前犹以"未终人臣节"为憾,而历史最终以"赠尚书"的哀荣,为这位《全唐文》存录十二篇奏议的能臣落下最后一笔。
768年-824年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768年-832年
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歌妓,字洪度,长安人。她才华横溢,与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如元稹、白居易等有交往,以诗才闻名于世。薛涛的诗作风格清新,情感细腻,尤其擅长写景抒情。她还发明了著名的“薛涛笺”,是一种用于写诗的彩色笺纸。
768年-833年
崔玄亮,字晦叔,是唐代磁州昭义人。他出身于清河崔氏,为人清慎介特,有公论。元和初年,登进士第,累转驾部员外郎。后历任湖州、曹州刺史,所至以和善治理,受到百姓爱戴。太和年间,官至右散骑常侍。当时宰相宋申锡被郑注等人诬陷,他挺身而出,力救宋申锡,在朝堂上慷慨陈词,以死相争,最终使得宋申锡得免死罪。他一生为官清廉,重视教育,在地方任职时,积极改善民生,颇有政绩。
769年-819年
张仲素,字绘之,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写闺情、征人思妇以及宫怨题材,善以乐府诗的形式创作,语言凝练,风格婉约。其作品在当时颇负盛名,与王涯、令狐楚等人的乐府诗并称。张仲素的诗韵律和谐,情感细腻,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769年-827年
沈传师,字子言,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是唐代书法家、文学家,为唐德宗贞元末年进士。沈传师工正、行、草,皆有楷法,其书法骨格清健,颇具特色。他曾任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尚书右丞、江西观察使等职,在任期间以正直敢言、治政有方著称。其文学才华也颇为出众,有不少作品流传。
767年-836年
冯宿,字拱之,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贞元八年进士及第,与韩愈等同榜,时称“龙虎榜”。历仕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累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吏部侍郎,卒赠吏部尚书,谥号“懿”。冯宿工于文辞,与韩愈、柳宗元等交善,曾参与修撰《宪宗实录》,有《冯宿集》四十卷传世(今多散佚),《全唐文》存其文十一篇,《全唐诗》存其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