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有所思

2025年07月05日

君子事行役,再空芳岁期。美人旷延伫,万里浮云思。
园槿绽红艳,郊桑柔绿滋。坐看长夏晚,秋月生罗帏。

佺期

译文

君子事行役,再空芳岁期。
君子远行服役去,又一年芳华虚度。
美人旷延伫,万里浮云思。
美人久立空等待,万里浮云寄相思。
园槿绽红艳,郊桑柔绿滋。
园中木槿花正红,郊外桑叶绿柔嫩。
坐看长夏晚,秋月生罗帏。
独坐长夏看日暮,秋月悄悄映罗帐。

词语注释

行役:指因公务或服役而远行。
芳岁期:美好的年华时光。芳岁指青春年华,期指时光。
延伫:久立等待。伫(zhù),长时间站立。
园槿:园中的木槿花。槿(jǐn),木槿,一种观赏植物。
罗帏:丝织的帐幔。帏(wéi),同“帷”,帐子。

创作背景

鼓吹曲辞·《有所思》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乐府遗韵

此诗属汉乐府旧题《有所思》的唐代变奏,原为汉代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多写男女离思。唐人在恢弘乐府体系中承其骨架而丰其血肉,将征戍主题与闺怨传统熔铸为新的艺术整体。考《乐府诗集》卷十六至卷二十专录"鼓吹曲辞",可见此调在唐代军乐仪式中的特殊地位。

盛唐气象下的双重投影

诗中"君子事行役"折射开元天宝年间频繁的边塞战争,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朝仅开元前期对吐蕃作战就达十余次。"芳岁期"的虚掷与"万里浮云"的怅望,恰是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的婉约注脚。而"园槿""郊桑"的鲜丽色彩,又暗合张说《鼓吹赋》"采蘼芜于绿野"的盛世图景。

时空交织的美学建构

诗人巧妙运用乐府传统的四季叙事法:"红艳"的夏槿与"柔绿"的春桑形成色彩蒙太奇,"长夏晚"与"秋月生"则完成从日暮到月升的时间折叠。这种时空压缩技法,既承袭了《古诗十九首》"秋蝉鸣树间"的抒情范式,又注入唐人特有的精微物候观察,使征人思妇的永恒主题获得新颖的艺术载体。

罗帏秋月的隐喻系统

末句"秋月生罗帏"暗用班婕妤《怨歌行》"出入君怀袖"的团扇意象,将皎月拟作悬于帷帐的玉轮。考《初学记》月部载太宗《辽城望月》"魄满桂枝圆",可见唐人对月喻的特殊情感。此处的秋月既是实景描写,更是思妇澄澈心象的物化,完成从《子夜四时歌》民间情调到文人雅趣的升华。

赏析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有所思》以时空交织的笔法,构筑了一幅相思与孤寂并存的深秋画卷。诗中"君子事行役"与"美人旷延伫"形成工整的镜像结构,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这种"隔空对望"的构思:"征人与思妇各踞画面一端,云泥万里而情丝不断,此汉乐府遗响也"。

"园槿绽红艳,郊桑柔绿滋"二句,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解析为"以盛夏的秾丽反衬寂寥",盛放的木槿与柔桑的绿意,恰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以乐景写哀。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实则暗含《文心雕龙》"物色相召,人谁获安"的创作理念,自然界的热闹愈发凸显人世的冷清。

"秋月生罗帏"作为全诗诗眼,承载着多重审美意蕴。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认为此句"化用《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的意境,却将月光具象为可触摸的罗帏",月光如纱般浸润帷帐的过程,正是相思无形却有质的绝妙写照。台湾学者柯庆明更在《中国文学的美感》中盛赞:"'生'字最见功力,使静态的月光具有生长蔓延的生命力,与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异曲同工"。

全诗的情感脉络呈现出"期待—绚烂—寂寥"的三重变奏。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诗人将汉代乐府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转化为唐人特有的意象叠加技法,通过芳岁、浮云、红槿、秋月等意象群的蒙太奇组接,完成从热烈期盼到清冷孤寂的情感跌落"。这种情感处理方式,恰如王昌龄《诗格》所言"搜求于象,心入于境",最终达到"意境两浑"的审美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曰:
"以园槿之红艳,郊桑之绿滋,反衬思妇之孤寂,末句'秋月生罗帏'五字,写尽空闺冷落,神韵在笔墨之外。"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赞云:
"前四句用'芳岁''万里'对照,已见时空两绝。后四句忽转秾丽之景,而思妇心境愈显凄清,此所谓以乐景写哀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论及此诗:
"'坐看长夏晚,秋月生罗帏'二句,最得《古诗十九首》遗意。不着愁字,而时序迁流、孤寂自见,此乃真能得隔帘望月之妙。"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曾解析道:
"此诗深得乐府杂曲含蓄之致。'浮云思'三字虚写远人,'罗帏秋月'实写近况,虚实相生处,自有汉魏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