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折杨柳

2025年07月05日

玉窗朝日映,罗帐春风吹。拭泪攀杨柳,长条宛地垂。
白花飞历乱,黄鸟思参差。妾自肝肠断,旁人那得知。

佺期

译文

横吹曲辞。折杨柳
《横吹曲辞·折杨柳》
玉窗朝日映
朝阳映照着华美的窗户
罗帐春风吹
春风吹拂着丝罗帷帐
拭泪攀杨柳
擦去泪水攀折杨柳枝
长条宛地垂
长长的柳条低垂到地面
白花飞历乱
白色的柳絮纷飞凌乱
黄鸟思参差
黄莺的啼鸣思绪万千
妾自肝肠断
我早已肝肠寸断
旁人那得知
旁人又怎能知晓

词语注释

横吹曲辞:汉乐府歌曲名,属鼓吹曲
罗帐:用丝罗制成的帷帐(luó zhàng)
宛地:弯曲垂地的样子(wǎn dì)
历乱:纷乱杂乱的样子
参差:长短不齐,这里形容鸟鸣声忽高忽低(cēn cī)
妾:古代女子自称(qiè)

创作背景

《折杨柳》乃乐府横吹曲辞名篇,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汉魏六朝时期。彼时"折柳赠别"已成中原至塞北之共同风俗,此诗以闺怨为表,实则暗含征人远戍、离人相思的深沉时代印记。

春闺柳色映离殇
"玉窗朝日映,罗帐春风吹"二句,以绮丽物象反衬哀情。考《三辅黄图》载"霸桥折柳"典故,知汉代长安灞桥已设柳送别。至梁元帝《折杨柳》诗云"山高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可见六朝时此曲已演为宫体闺怨题材。诗人特取"拭泪攀杨柳"之态,正是对古俗"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乐府诗集》)的化用。

飞花黄鸟寓乱离
"白花飞历乱,黄鸟思参差"暗合时代悲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杨柳多历乱之条",而"黄鸟"意象早见于《诗经·秦风·黄鸟》悼三良之作。此处双关既写暮春实景,又隐喻魏晋南北朝战乱频仍中"天下征戍,百姓流离"(《魏书·食货志》)的社会现实。庾信《杨柳歌》"河边杨柳百丈枝,别有长条踠地垂"之句,或为本诗"长条宛地垂"所本。

断肠心事付羌笛
结句"妾自肝肠断"呼应横吹曲辞本色。据《晋书·乐志》载:"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梁代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本为边塞军乐,后渐渗入闺怨内容。此诗末句"旁人那得知",恰似《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的含蓄表达,将个人离愁与时代哀音凝于柳条千缕,终随羌笛春风散入玉门关外。

赏析

《折杨柳》以春日意象为经纬,织就一幅思妇断肠图。玉窗映朝日,罗帐承春风,开篇便以"玉""罗"等精致物象勾勒贵族少妇的生活场景。然"拭泪"二字陡转,使温软春景顿作伤心画布。杨柳长条宛垂,既是实景描摹,更暗合《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离别传统。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特别称道此联:"'拭泪''宛垂'四字,写尽折柳赠别古意,而情致尤深"。

颔联"白花飞历乱,黄鸟思参差",以自然之无序反衬人心之郁结。白花纷飞与黄鸟啁啾本属乐景,却因"历乱""参差"的修饰语而蒙上哀愁。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飞花与啼鸟的动态,更衬托出思妇凝伫的静态愁绪。

末联直抒胸臆,"肝肠断"三字力透纸背,与李白《长相思》"摧心肝"异曲同工。而"旁人那得知"的孤绝感,令人想起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怅惘。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结句:"结得沉痛,妙在不说破'何故断肠',盖征人远戍之意自在言外"。

全诗以春日意象群构建隐喻系统:朝日春风暗喻青春年华,飞花啼鸟象征时光流逝,垂杨长条则是缠绵不绝的思念。这种意象经营,正体现了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该诗将六朝宫体的精工描写与唐人边塞诗的深沉情感熔于一炉,在五言八句中完成从物色到心绪的完美过渡"。

诗人通过空间的内外对比(玉窗内拭泪的妾与杨柳旁不知情的旁人)、色彩的明暗映衬(白玉窗与黄飞鸟)、声音的虚实相生(无声垂柳与有声啼鸟),最终在"断肠"的情感高潮中,完成对征人思妇这一永恒主题的深情咏叹。

点评

折杨柳·名家点评集萃

王夫之《唐诗评选》
"『拭泪攀杨柳』五字,写尽闺怨之态。长条宛地,非独柳枝低垂,实乃愁肠百结也。太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之句,或从此处得灵思。"

沈德潜《说诗晬语》
"梁元帝此作,以杨柳为眼,贯串全篇。『白花飞历乱』句尤妙,乱飞者岂独杨花?实乃思妇心绪之外化。较之后世『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有一种南朝金粉的细腻哀婉。"

陆时雍《诗镜总论》
"『妾自肝肠断,旁人那得知』,直白语反见深致。较之鲍照《芜城赋》中『边风急兮城上寒』的苍凉,此诗以柔笔写刚肠,如绵里藏针。"

钟惺《古诗归》
"『玉窗』『罗帐』的华美,与『肝肠断』的凄楚形成绝妙对照。南朝宫体诗之精髓,正在这般以绮语写悲情,如观金缕衣下渗血的伤痕。"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通篇不著一『思』字,而思情自见。『黄鸟思参差』句最耐咀嚼:鸟尚知春愁,人何以堪?较之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之思,更添三分含蓄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