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巫山十二峰,如黛色屏风环抱天际,云雾缭绕间若隐若现的轮廓,恰似神女徘徊时曳动的裙裾。沈佺期笔下的《巫山高二首》,诞生于大唐王朝最瑰丽的诗歌季节——那是个将神话淬炼成诗句的时代。
云雨台前的历史回响
诗中的"荆王枕席"暗藏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的古老传说。宋玉《高唐赋》记载的朝云暮雨故事,在初唐宫廷乐府中复活。当时鼓吹曲辞多用于宴飨祭祀,沈佺期作为宫廷诗人,以"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的霹雳之笔,将祭祀乐章的庄重与巴渝民歌的缥缈熔铸一体。
天宝年间的诗艺革新
考《乐府诗集》卷十七可见,此二首实为鼓吹曲辞变体。开元天宝年间,正是乐府旧题向律诗过渡的微妙时期。诗人巧妙运用"古槎天外倚"的险峻意象与"台馆晓苍苍"的苍茫意境,在工整的五律框架里,仍保留着汉魏乐府"婉娈逐荆王"的叙事余韵。
三峡光影的诗学转化
"瀑水日边来"暗合郦道元《水经注》"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记载,而"裴回作行雨"则化用《襄阳耆旧传》神女典故。诗人途经三峡时,或许亲见"霁云无处所"的奇景,将地理真实与神话想象交织,成就了这组充满唐人气韵的山水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