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巫山峰十二,环合隐昭回。俯眺琵琶峡,平看云雨台。
古槎天外倚,瀑水日边来。何忽啼猿夜,荆王枕席开。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裴回作行雨,婉娈逐荆王。
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佺期

译文

巫山峰十二,环合隐昭回。
巫山十二峰连绵起伏,环抱之中光影若隐若现。
俯眺琵琶峡,平看云雨台。
低头俯瞰琵琶峡的险峻,平视可见云雨缭绕的高台。
古槎天外倚,瀑水日边来。
古老的木筏仿佛斜靠在天边,瀑布之水似从日边飞泻而来。
何忽啼猿夜,荆王枕席开。
为何夜半猿声忽起,惊醒了楚王的梦境。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
神女朝高唐而去,巫山脚下夕阳西沉。
裴回作行雨,婉娈逐荆王。
她徘徊间化作行云布雨,柔美地追逐着楚王的踪迹。
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
闪电如电影般坠入江心,雷声在峡谷外久久回荡。
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雨过天晴云散无痕,楼台馆阁在晨光中显得苍茫。

词语注释

昭回(zhāo huí):光影回转,形容日光或月光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景象。
古槎(gǔ chá):古老的木筏,诗中比喻远山如筏倚靠天际。
裴回(péi huí):徘徊,来回走动的样子。
婉娈(wǎn luán):柔美缠绵的样子。
霁云(jì yún):雨雪停止后的晴云。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巫山十二峰,如黛色屏风环抱天际,云雾缭绕间若隐若现的轮廓,恰似神女徘徊时曳动的裙裾。沈佺期笔下的《巫山高二首》,诞生于大唐王朝最瑰丽的诗歌季节——那是个将神话淬炼成诗句的时代。

云雨台前的历史回响
诗中的"荆王枕席"暗藏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的古老传说。宋玉《高唐赋》记载的朝云暮雨故事,在初唐宫廷乐府中复活。当时鼓吹曲辞多用于宴飨祭祀,沈佺期作为宫廷诗人,以"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的霹雳之笔,将祭祀乐章的庄重与巴渝民歌的缥缈熔铸一体。

天宝年间的诗艺革新
考《乐府诗集》卷十七可见,此二首实为鼓吹曲辞变体。开元天宝年间,正是乐府旧题向律诗过渡的微妙时期。诗人巧妙运用"古槎天外倚"的险峻意象与"台馆晓苍苍"的苍茫意境,在工整的五律框架里,仍保留着汉魏乐府"婉娈逐荆王"的叙事余韵。

三峡光影的诗学转化
"瀑水日边来"暗合郦道元《水经注》"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记载,而"裴回作行雨"则化用《襄阳耆旧传》神女典故。诗人途经三峡时,或许亲见"霁云无处所"的奇景,将地理真实与神话想象交织,成就了这组充满唐人气韵的山水礼赞。

赏析

赏析

这两首乐府诗以巫山神女传说为蓝本,通过时空交错的笔法构建出亦真亦幻的仙境。首篇"巫山峰十二"以全景式视角展开,明代胡应麟《诗薮》评其"俯仰之间,具见天地气象"——"琵琶峡"与"云雨台"的俯仰对照,将地理实景与神话意象自然融合。"古槎天外倚"句尤为精妙,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赞其"槎横天外,瀑落日边,实景虚写,遂生仙气",木筏倚靠天外的意象既暗示神女降临的通道,又暗含《博物志》银河浮槎的典故。

次篇"神女向高唐"转入动态叙事,"裴回作行雨"中"裴回"(徘徊)二字堪称诗眼。现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婉娈逐荆王"的追慕姿态,实为楚襄王梦遇神女典故的诗化再现,而"电影""雷声"的视听叠加,则创造出"惊鸿照影般的瞬间永恒感"。末句"霁云无处所"化用宋玉《高唐赋》"朝云暮雨"之意,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此结句"台馆苍茫中自含千古怅惘,神女踪迹与诗人追怀俱在晨曦中氤氲不散"。

两诗情感脉络呈现递进之势:从首篇的山水惊叹到次篇的人神怅惘,恰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言:"唐代诗人处理巫山题材时,总在绮丽想象中注入生命易逝的忧思。"诗中"啼猿夜""晓苍苍"的昼夜交替意象,暗喻着欢会短暂而惆怅永恒的母题,这种时空压缩手法,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论:"唐人善将神话时空纳入尺幅,使刹那具永恒之姿。"

点评

  • **胡应麟《诗薮》**评首章"俯眺琵琶峡"四句:"状景如在目前,'瀑水日边来'五字尤得造化之奇,直摄云雨魂魄入墨。子昂以画理入诗,遂令十二峰皆成飞动之势。"

  • **王夫之《唐诗评选》**论次章神女意象:"'裴回作行雨'句,不着一情字而情思盘郁,宋玉《高唐赋》后千载,复见此种空际传神之笔。"

  • **陆时雍《唐诗镜》**总评二首:"前篇写巫山形胜,如展吴道子水墨卷;后篇演高唐故事,似闻李凭箜篌弦。子昂妙在化典为境,'霁云无处所'五字,尽得风流。"

  • **沈德潜《唐诗别裁》**特赏结句:"台馆晓苍苍',悠然不尽,较之'襄王云雨今安在'等句,更显含蓄浑成,此初唐气象也。"

  • **黄生《唐诗矩》**点明章法:"前首实写,后首虚描。'电影''雷声'二句,空中布景,与首章'古槎''瀑水'实景相映,遂使虚实相生,阴阳互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