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铜雀妓

2025年07月05日

昔年分鼎地,今日望陵台。一旦雄图尽,千秋遗令开。
绮罗君不见,歌舞妾空来。恩共漳河水,东流无重回。

佺期

译文

昔年分鼎地
当年分封天下的地方
今日望陵台
如今只剩望陵的高台
一旦雄图尽
曾经的雄图霸业一朝消尽
千秋遗令开
只留下千秋传颂的遗令
绮罗君不见
华美的衣裳君王再也看不见
歌舞妾空来
妾身的歌舞也只能空自上演
恩共漳河水
君恩如漳河水
东流无重回
东流而去永不回还

词语注释

分鼎:指分封诸侯,鼎是古代权力的象征
绮罗(qǐ luó):华美的丝织品,这里指华美的衣裳
漳河:水名,在今河北、河南交界处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五年冬,邺城铜雀台落成的笙箫犹在梁间萦绕,曹操已挥毫写下那封著名的《遗令》:"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月旦十五日,辄向帐作伎。"谁曾想,这道沾染着墨香的遗嘱,竟在十二年后化作西陵松柏间的寒露,浸透了唐代诗人笔下的缥缃。

当沈佺期提笔写下《铜雀妓》时,漳河畔的铜雀台早已坍圮成历史褶皱里的残简。开篇"昔年分鼎地"四字如青铜鼎器坠地,将建安时代群雄逐鹿的铿锵与建安二十五年曹操薨逝的寂寥撞出裂帛之声。那"分鼎"的雄心与"遗令"的无奈,在"一旦"与"千秋"的时空对仗里,显露出命运最锋利的断面。

诗人以"绮罗""歌舞"为眼,窥见铜雀台上最凄艳的悖论:活着时"朝游高台观,夕宴华池阴"的魏武,死后却要伎乐们对着空帐表演。史载曹操临终前"令婕妤妓人著铜雀台",每月朔望向西陵舞袖,这"恩共漳河水"的残酷温柔,恰似将建安风骨碾作齑粉,撒入永不复回的东流水。

沈佺期妙化曹植《登台赋》"临漳水之长流"意象,让漳河承载双重隐喻——既是邺下风流的地理注脚,更是时间无情淘洗英雄的具象。末句"东流无重回"五字,将铜雀妓的霓裳羽衣与魏武的横槊赋诗,统统卷入永恒流逝的沧波,唯留唐代诗人案头那盏照见兴亡的灯烛,还在历史深处明明灭灭。

赏析

铜雀台残阳如血,曹操的雄图霸业终成黄土一抔。这首《铜雀歌辞》以铜雀妓的视角,将历史沧桑与个体悲情熔铸成凄美的艺术结晶,犹如漳河水中浸泡千年的青铜器,泛着冷冽的光。

"分鼎地"与"望陵台"的时空对仗,构建出惊心动魄的历史蒙太奇。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十字吞吐山河,笔力扛鼎",昔日三分天下的政治中心,转眼化作祭奠亡魂的陵阙。诗人用"一旦""千秋"的陡转,将曹操《遗令》中"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的遗嘱,解构为权力幻灭的永恒寓言。

绮罗歌舞的意象群,恰似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的隔空回响。但此诗更深刻处在于"君不见"与"妾空来"的双重否定——铜雀妓的罗衣不是历史舞台的装饰品,而是用生命丈量权力虚妄的标尺。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点破:"君已不见歌舞,妾犹来歌舞,此‘空’字血泪交迸",那些被迫为亡灵歌舞的女子,成为最残酷的历史见证者。

末联的漳河水,实乃全诗诗眼。吴乔《围炉诗话》称其"以有形之水写无形之恨,较之‘人生长恨水长东’更见沉痛"。河水东流的自然现象,在此升华为三重隐喻:帝王恩宠的不可逆性、历史进程的不可违性,以及个体命运被裹挟的必然性。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这种"物象与心象的量子纠缠",认为其达到了"使无情之物具噬心之痛"的艺术至境。

当铜雀台的瓦当坠入漳河,激起的不仅是历史的涟漪,更是人类面对时间暴政时的永恒颤栗。这首宫怨诗之所以能超越时代,正因它用最精致的语言容器,盛装了最普遍的生命悲情。

点评

铜雀台上暮云低,金谷园中草色萋。沈佺期此作以"分鼎地"与"望陵台"对举,顿生天地悠悠之叹。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一旦''千秋'四字,将曹魏霸业坍缩于时空维度,如观掌纹。"

"绮罗"二句最是凄艳绝伦。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曰:"歌舞空来,非唯写妓人之悲,实乃道尽人间万事转头空之至理。"末句"漳河东流"之喻,钟惺《唐诗归》击节称赏:"以浩浩汤汤之江水,写绵绵不绝之长恨,得《哀江南》余韵。"

李攀龙《唐诗选》总评云:"此诗不着一字议论,而邺都兴废、霸业成灰之感,俱从铜雀妓眼中看出,可谓'不写之写'。"恰如东坡《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之慨,然更添几分红颜黄土的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