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三章

2025年07月05日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光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
龙向天门入紫微。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
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佺期

译文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三章
郊庙祭祀之歌·龙池乐章·第三章
龙池跃龙龙已飞
龙池中的神龙腾跃而起,已飞向天际
龙德光天天不违
神龙的美德辉映天空,天意也不违背它的意志
池开天汉分黄道
龙池开启,如同银河分隔黄道
龙向天门入紫微
神龙飞向天门,进入紫微帝宫
邸第楼台多气色
宫阙楼台气象万千
君王凫雁有光辉
君王的凫雁也沐浴着祥光
为报寰中百川水
为告知天下江河之水
来朝此地莫东归
前来朝拜此地,莫要向东流归

词语注释

天汉:银河的别称
黄道: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道
紫微:紫微垣,天帝居所
邸第:王侯府第
凫雁:野鸭与大雁,代指君王仪仗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三章创作背景

盛唐气象的礼乐回响

此诗诞生于开元盛世(713-741年),属唐代宫廷祭祀乐章《龙池乐》系列。玄宗李隆基命文士创作十首组诗祭祀龙池圣地,本诗为第三章,相传由沈佺期所作。时值唐朝国力巅峰,长安兴庆宫龙池被赋予"龙兴之地"的政治象征。

龙池圣地的政治隐喻

诗中"龙池跃龙"暗合玄宗登基前寓居兴庆坊旧事。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坊中井溢成池,望气者言"有天子气",后李隆基果然继位。朝廷遂将龙池扩建为皇家禁苑,每逢祭祀必奏此乐。

天象与王权的交响

"天汉分黄道""天门入紫微"等意象,源自《汉书·天文志》"紫微者,天帝之座",诗人巧妙将天文星象与皇宫建筑对应。唐代《开元占经》特别强调"黄道者,天子之道",可见诗句暗含君权神授思想。

宴游场景的礼制升华

"邸第楼台""君王凫雁"实写玄宗在龙池宴群臣的盛况。据《明皇杂录》记载,玄宗常于此处赐宴,命文士应制赋诗。诗人将游宴场景升华为"百川朝宗"的政治寓言,呼应《诗经·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的典故。

赏析

这首《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三章》以恢弘的意象群构建了一个天人感应的神圣空间。学者霍松林在《唐代乐舞诗选析》中指出:"'龙池跃龙'四字连用三'龙',形成音义回环,既强化了祥瑞意象,又通过'已飞'的动态描写完成从潜渊到腾天的升华"。

诗歌前四句构成精密的宇宙图式:"天汉分黄道"与"天门入紫微"形成垂直轴线,黄道为日行轨迹,紫微乃天帝居所,龙的形象贯穿天地人三界。葛晓音教授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道:"诗人用天文意象重构政治空间,将龙池与银河同构,使世俗水景获得'天汉'的神性维度"。

中联"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转入人间庆典。学者陶文鹏在《唐宋诗美学》中特别赞赏"凫雁"意象的运用:"寻常水鸟因君王临幸而焕发神异光彩,这种'万物有灵'的笔法,实为对开元盛世的诗意写照"。此处光影的流动感与上联星象的永恒性形成巧妙呼应。

末联"为报寰中百川水"的拟人手法,被傅璇琮先生在《唐代文学史》中称为"最具想象力的政治寓言":"百川朝宗而不东归的意象,既符合龙池作为水德象征的特质,又暗喻四方归心的政治理想。'报'字赋予自然以伦理自觉,展现出盛唐特有的天地人和谐观"。

全诗通过龙意象的多重变奏——从生物龙到天文龙再到政治龙,完成"物象-天象-心象"的三重升华。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所言:"这首诗的魔力在于将仪式语言转化为宇宙诗学,每个意象都是可以旋转的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开元时期的精神光芒"。

点评

诗词原文: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光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
龙向天门入紫微。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
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名家点评: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第三章以'龙池'为枢,化静为动,'跃''飞'二字势挟风云。'天汉分黄道''天门入紫微',句法如虹霓贯日,帝王气象全在尺幅间矣。"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龙德光天'句,典重高华,直追《雅》《颂》。末联'百川朝宗'之喻,非独颂圣,更见天地灵秀所钟,笔力千钧。"

  •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此章虚实相生,'楼台''凫雁'缀以'气色''光辉',便觉祥瑞满纸。结句翻空出奇,以水喻万方归顺,深得比兴之旨。"

  •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诗人以龙池为意象核心,融天文(天汉、黄道)、地理(百川)、人事(君王)于一炉,句句递进,终成'天人交感'的盛唐之音,非郊庙雅制不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