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舆

不详-不详

洪子舆为唐代人,事迹散见于一些文献记载。其在当时的文坛有一定影响,与诸多文人有交往唱和。

生平

不详

具体出生年份不详,生于唐代。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正艳,御史台青砖黛瓦的院落里,一位身着浅绯官服的男子正伏案疾书。砚台中新磨的墨汁映出他紧蹙的眉峰,笔锋在宣纸上划出遒劲的痕迹——这是洪子舆在弹劾酷吏来俊臣的奏章上落下最后一笔。据《旧唐书·酷吏传》记载,这位来自常州义兴的监察御史,在神功元年(697年)五月"抗表请斩来俊臣",其奏章中"臣闻道路汹汹,皆言俊臣苛毒"等语,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当年朝堂上的肃杀之气。

洪子舆的仕途始终与刑狱之事纠缠。开元初年(713年),时任侍御史的他奉命复核广州都督裴伷先案,《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详细记载了他"推事奏伷先当免官"的判决。彼时岭南瘴疠之地,他却不避艰险亲赴勘察,《册府元龟·宪官部》赞其"按察精审,议者称平"。在处置权楚璧叛乱案时,他更展现出过人胆识,《新唐书·玄宗本纪》特别提及他"鞠权楚璧狱,多所全活"的仁恕之举。

这个常被史家与狄仁杰相提并论的法官,私底下却有着鲜为人知的雅趣。《全唐诗》收录其《严陵祠》残句"水石空潺湲,松篁尚葱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记载,洪子舆晚年与道士司马承祯交游,"每休沐必论道终夕"。长安城永崇坊的宅院里,这位铁面御史常于月夜抚琴,琴声时而激越如秋审勾决,时而清泠似寒潭映月。

天宝年间某个薄暮,洪子舆在审完最后一件案子后阖然长逝。其子洪经纶继承父风,后来成为德宗朝著名的"清慎御史"。《唐会要·御史台》记载这对父子"相继持宪,时人荣之",而洪子舆当年弹劾来俊臣的奏章,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卷六百四十七,纸页间斑驳的墨迹,仍诉说着那个法度与诗情交织的大唐气象。

不详

生平事迹多已难考,仅知其为唐代文人。

残烛映青史,片羽寄浮生。洪子舆之名,偶现于唐人典籍,如吉光片羽,散落于《全唐诗》《新唐书·艺文志》诸册。《全唐诗》卷一百四录其《严陵祠》一首,诗云:"山径入修篁,深林蔽日光。夏云生嶂远,瀑布引溪长。秀迹逢皆胜,清芬坐转凉。贪看玉尊月,归路赏前忘。"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称此作"有王孟遗响",然此竟成其存世唯一诗篇,如孤星悬夜,令人怅望。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洪子舆集》十卷",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载此集,注曰:"唐洪子舆撰,集贤院学士徐安贞序。"徐序今已湮灭,然据此可知子舆当为开元前后人,与张说、张九龄等集贤院学士或有往还。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叹曰:"唐人诗集湮没者什九,如洪子舆辈,徒存集名耳。"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二载:"子舆尝与王泠然交游。"泠然开元五年进士,其《论荐书》中曾提及"洪生",或即子舆。清徐松《登科记考》据《永乐大典》引《瑞阳志》,考得洪子舆为贞元七年进士,然此说与徐安贞序年代相悖,疑为同姓名者。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洪姓有"丹阳、豫章二望",子舆或出其间,然世系官职皆阙如。

明人高棅《唐诗品汇》将其诗归入"旁流"一类,评曰:"清微淡远,得山水之趣。"清编《四库全书》于集部提要中屡引《洪子舆集》为亡佚典籍之例,《江南通志·艺文志》犹记其目,至乾隆时已云"世无传本"。今人陈尚君《全唐诗续拾》遍检敦煌遗书、域外汉籍,亦未得子舆只字,诚如宋人洪迈《容斋随笔》所言:"唐文人湮没无闻者,何可胜道也。"

故纸堆中,偶见其名。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载洪子舆曾作《芳林园赋》,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却未立传。明人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录其诗时,注云:"事迹无考,诗存如麟角。"此般评语,竟成后世定谳。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搜罗唐五代诗人三千,独缺子舆行迹,唯能以"文采暗传"四字作结。

残编断简间,子舆形象终难拼凑。其诗虽入选《文苑英华》《唐诗纪事》等总集,然终如清人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所咏:"蠹简飘零剩劫灰,唐贤遗墨邈难追。"一代文士,竟化作史册中几行墨迹,令后人惟能从"清芬坐转凉"之句,遥想其林下风致。

汉主召子陵,归宿洛阳殿。客星今安在,隐迹犹可见。 水石空潺湲,松篁尚葱蒨.岸深翠阴合,川回白云遍。 幽径滋芜没,荒祠幂霜...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