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

2025年07月05日

上巳年光促,中川兴绪遥。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
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王勃

译文

上巳年光促
上巳节时光匆匆流逝
中川兴绪遥
江心泛舟兴致悠远绵长
绿齐山叶满
新绿铺满山野树叶茂密
红泄片花销
残红飘零花瓣渐渐凋谢
泉声喧后涧
后山涧中泉水喧哗作响
虹影照前桥
彩虹倒影映照着前方小桥
遽悲春望远
突然伤感春日景色渐远
江路积波潮
江面波涛堆积潮水涌动

词语注释

上巳(shàng sì):古代三月上旬巳日节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
遽(jù):突然、骤然
泄(xiè):此处指花瓣散落

创作背景

诗词《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上巳节,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于蜀中参与曲水流觞之宴。是时恰逢其宦游蜀地,任虢州参军期间因官场倾轧而遭贬谪,诗中"中川兴绪遥"之叹,实为诗人对长安故交的绵长思念。

节令风物

上巳祓禊古俗在唐代尤盛,据《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曲江畔"三月三日,士民踏青,彩幄翠帱,匝于堤岸"。然蜀中春景别具一格,诗中"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暗合《益州记》所载"锦江春色来天地"的斑斓景象,花瓣随水飘零之态,恰成诗人际遇的隐喻。

艺术匠心

"得遥字"的限韵要求,促使诗人构建双重空间:前桥虹影与后涧泉声的近景喧闹,反衬出"春望远"的苍茫。结句"江路积波潮"化用《楚辞·九怀》"江离兮遗捐",将宦海沉浮之感寄于滔滔江水,与六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澄江静如练"形成悲欣对照。

情感内核

此诗作于王勃人生最后阶段(约卒于680年),"遽悲"二字暗藏其《滕王阁序》"兴尽悲来"的终极命题。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子安短咏,往往似庾开府《哀江南》之碎锦",此诗正是以零落春景,织就生命最后的华章。

赏析

暮春的江水承载着时光的匆促与诗心的辽远,王勃这首宴饮诗以"遥"字为韵眼,在有限的二十字中构筑起三重审美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曾指出:"初唐宴饮诗常于节令书写中寄托生命意识,此作正是通过空间延展实现时间哲思的典范。"

首联以"年光促"与"兴绪遥"形成奇妙的时空对仗。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促'字暗含上巳修禊的仪式性时间,'遥'字却将思绪引向无垠水面,这种张力正是王勃'思飘云物外'的典型笔法。"诗人用舌尖音"促"与齿音"遥"的声韵对比,在唇齿开合间完成从时间紧迫感到空间纵深感的情感转换。

颔联的设色堪称六朝余韵的绝响。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特别激赏这组意象:"'绿齐'与'红泄'形成色彩蒙太奇,'齐'字见草木勃发之力,'泄'字具花瓣飘零之态,杜牧'绿叶成阴子满枝'或许正脱胎于此。"山叶的饱满与片花的消逝构成生命力的对抗,这种微妙平衡被王勃用五个字完美凝固。

颈联的视听交响最见匠心。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设计篇》中赞叹:"'喧'字赋予泉水以人性,'照'字让虹影成为主动的光之画家。后涧前桥的空间设计,暗合《文心雕龙》'视布于麻,虽云未贵'的审美升华。"水声的喧闹反衬出宴饮人群的静默凝视,虹影的倏忽又暗示着欢宴的易逝。

尾联的"遽悲"转折被闻一多称为"初唐最惊心的顿挫"。《唐诗杂论》中评点:"从'春望'到'江路',视线随波潮推向天际,这'积'字既是实写浪涛堆叠,更是愁绪的物化表现。"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认为此联"将节令诗升华为生命诗,江路的绵延恰似诗人无法排遣的怅惘"。

全诗犹如一幅青绿山水手卷,在"促-遥""满-销""喧-照"的多重辩证中,完成从欢宴到孤慨的情感嬗变。正如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所言:"王勃用五律的精密容器,盛装了属于盛唐的辽阔气象,这种'遥'的意境,实为陈子昂'前不见古人'之悲的先声。"江水流淌千年,依然映照着人类共通的时光之叹与空间之思。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子安此作,以'遥'字为眼,通篇气脉贯注如春江潮涌。'绿齐''红泄'二句,不独状物工丽,更暗藏韶光易逝之叹,所谓'以乐景写哀'者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五律贵在气象浑成,'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十字,声色俱在目前。结句'江路积波潮',将上巳宴游之欢骤然收束于苍茫烟波,得'遥'字神髓矣。"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时空处理:"'年光促'而'兴绪遥',时空张力顿生。后三联皆由此生发:近观则山叶涧泉,远眺则虹桥波潮,尺幅之间具千里之势,真所谓'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语)也。"

叶嘉莹《迦陵论诗》尤重末联意境:"'遽悲'二字如奇峰突起,前之芳宴笙歌俱化入浩渺江潮。子安善以物理空间之遥,写心理时间之邈,六朝绮丽至此而具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