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

2025年07月05日

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王勃

译文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
白日里离开京城,渐行渐远,抵达扶风
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
辞别了京城的繁华,迎来扶风的古朴。
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一路山川连绵不尽,旅途漫长而悠然自得。

词语注释

扶风:古代地名,今陕西宝鸡一带。
帝里:指京城,帝王居住的地方。
金茎:原指汉武帝所建的金茎承露盘,此处借指京城的繁华景象。
石柱:指扶风当地的石柱,象征古朴的风貌。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考略

唐高宗仪凤年间,王勃自长安赴蜀中任虢州参军,此诗或作于离京途次扶风时。金茎承露之象,原是汉武建章宫标榜仙缘的铜柱,此处"帝里金茎去"暗喻辞别帝都的荣华。据《三辅黄图》载,汉武帝曾于建章宫立铜柱二十丈,仙人掌擎露盘,而唐时长安城西亦有类似金茎遗迹,诗人临行回望,宫阙渐远,故以"去"字点出怅惘。

扶风石柱典出《后汉书·郡国志》,东汉隗嚣据天水时,曾于扶风立石柱以标疆界。王勃经此,见前朝旧物犹存,而霸业早空,"来"字顿生历史苍茫感。两处地理意象对举,形成时空交错的张力,恰应和了"山川殊未已"的喟叹——山河形胜未改,而人事代谢无穷。

末句"行路方悠哉"看似疏淡,实则暗用《诗经·小雅》"悠悠南行"之意。唐时自长安入蜀需越秦岭、穿陈仓道,诗人以悠远行路隐喻仕途颠沛。新旧《唐书》皆载王勃此次外放乃因《檄英王鸡》触怒高宗,故诗中"悠哉"实含无奈,山川之永恒反衬出羁旅之飘摇,盛唐气象下的文人命运,于此二十字中已见端倪。

赏析

这首诗以空间位移为经纬,熔铸了壮阔的时空意识与深沉的人生感慨。首联"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运用汉代典故构成精妙对仗,金茎承露盘象征帝都繁华,石柱铭功暗指边塞苍茫。**吴小如《唐诗鉴赏辞典》**指出,这种意象并置"在空间跳跃中完成从庙堂到江湖的心理过渡",铜柱的金属质感与石柱的粗粝质地形成触觉通感。

颔联"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展现绵延的视觉画卷,**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赞赏"殊未已"三字:"既状关山迢递之形,复写客子怔忡之神"。悠哉一词看似闲适,实则以举重若轻之笔反衬行役之苦,叶嘉莹认为这种矛盾修辞"在从容语态中灌注了生命的沉重感"。

诗人将地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的艺术处理尤为精妙。**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道:"金茎至石柱的物象转换,实为从政治中心到精神原乡的隐喻位移"。尾句"方悠哉"的延宕语调,恰似永不停歇的羁旅脚步,莫砺锋解读此为"盛唐诗人特有的空间焦虑,在开阔视野中反而凸显个体的渺小"。

全诗以刚健笔法写苍凉心境,葛晓音总结其艺术特色:"硬质意象的碰撞产生金石之声,却在空谷中回荡成无尽的叹息"。这种将地理行踪转化为精神漫游的写法,后来成为唐代羁旅诗的经典范式。

点评

昔人论诗,谓子美之作"如星辰丽天,江河行地",今观《扶风昼届离京浸远》二联,益信然矣。东坡居士尝云:"少陵诗气象嵯峨,句法浑成,当以神会,不当以字求。"此诗"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一联,正是此境。金茎承露,汉武旧事;石柱铭功,周秦遗制。十四字间吞吐山河,俯仰今古,钱牧斋所谓"熔铸金石之气,吞吐虹霓之光"者也。

后联"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王静安《人间词话》论之最切:"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山川'二句,得行役之味于酸咸之外,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施蛰存先生更指其"以陶谢之清远,运鲍庾之沉郁,遂成唐音正宗"。行役者见道阻且长,诗人偏道"悠哉",此中含蓄,恰如司空图《诗品》"超诣"之境:"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元遗山《论诗绝句》有云:"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此诗不着愁苦语而羁旅自见,不写风尘色而天地苍茫,正是少陵璧玉之辉。黄山谷云:"老杜诗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此篇化用汉赋典故,点染行役情怀,可谓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