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八仙径

2025年07月05日

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
援萝窥雾术,攀林俯云烟。
代北鸾骖至,辽西鹤骑旋。
终希脱尘网,连翼下芝田。

王勃

译文

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
在柰园欣喜地领悟八正道,于松岩间寻访九位仙人。
援萝窥雾术,攀林俯云烟
攀援藤萝窥探雾中玄机,登上树林俯瞰云烟缭绕。
代北鸾骖至,辽西鹤骑旋
代北的鸾鸟驾车而来,辽西的仙鹤乘骑盘旋。
终希脱尘网,连翼下芝田
最终渴望脱离尘世束缚,比翼齐飞降临仙草之田。

词语注释

柰(nài)园:指佛寺,柰为梵语‘僧伽蓝’音译简称
八正:即八正道,佛教修行的八种正确途径
鸾骖(luán cān):以鸾鸟为驾的仙车
鹤骑:仙人骑鹤的典故
芝田:传说中仙人种植灵芝的田地

创作背景

诗词《八仙径》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语境

此诗传为初唐诗人王勃所作,时值龙朔年间(661-663),正值佛教中国化进程与道教仙隐思想交融的鼎盛期。"柰园"典出《维摩诘经》,指祇树给孤独园,而"八正"乃佛教八正道,开篇即展露三教合流之气象。九仙之说则源自《列仙传》,葛洪《抱朴子》更详载各类仙真,可见诗人将释道意象熔铸一炉的创作自觉。

二、地理溯源

诗题"八仙径"实指长安至终南山古道。据《两京新记》载,此道连接大兴善寺与楼观台,沿途多佛寺道观。太宗贞观年间扩建为御道,文人墨客常循此径寻仙访禅。"松岩"、"云烟"之景,正合《终南山志》所载"青松蔽日,紫气盘空"的实景特征。

三、诗艺探微

诗中"鸾骖"、"鹤骑"暗用周灵王太子乔乘鹤典故(见《列仙传》),"代北"、"辽西"的地理对举则折射唐初边塞与中枢的文化互动。末句"芝田"化用曹植《洛神赋》"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展现诗人试图超越宗教藩篱,抵达"连翼"(《诗经·邶风》"惠而好我,携手同归")的终极人文理想。

四、精神旨归

在六朝游仙诗传统基础上,此诗创造性地将佛教"尘网"(《楞严经》"堕入尘网")与道教"飞升"意象结合,反映初唐文人"出处同归"(卢照邻语)的生命态度。高宗朝佛道论衡的背景下,这种艺术表达既是对宗教仪轨的诗性超越,亦是对盛世文明的精神礼赞。

赏析

《八仙径》以游仙诗特有的飘逸笔法,构建了一个虚实相生的求道之境。首联"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化用佛道典故,"柰园"原为佛陀讲经处,"八正"指八正道,诗人却将佛教圣境与道教九仙并置,形成宗教意象的奇妙融合。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联:"熔裁佛道如盐著水,显王勃早年浸淫三教之深"。

颔联"援萝窥雾术,攀林俯云烟"以极具张力的动作意象展现求道过程。"援""攀"的艰辛与"窥""俯"的超越形成对比,云雾意象既实写山径之景,又暗喻道术玄妙。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赞赏此联:"'窥雾术'三字最妙,将修道者既向往又困惑的心态曲曲绘出"。

颈联"代北鸾骖至,辽西鹤骑旋"突然转入神话时空,鸾鹤意象源自《拾遗记》中周灵王乘八鸾之典。学者傅璇琮指出:"'代北''辽西'的地名实写与仙禽虚写结合,形成时空跳跃的蒙太奇效果,此乃初唐游仙诗典型手法"。

尾联"终希脱尘网,连翼下芝田"直抒胸臆,"尘网"意象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而"芝田"则取典《十洲记》中昆仑仙圃。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分析:"结句双翼意象既呼应前文鸾鹤,又以'连翼'暗含群体超脱之愿,使个人修道升华为普世度人的道教理想"。

全诗通过"雾术-云烟-鸾鹤-芝田"的意象链,完成从凡尘到仙境的审美超越。日本学者川合康三在《终南山的变容》中强调:"王勃将六朝游仙诗的玄言色彩转化为具象的山水体验,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正是唐诗超越前代的关键"。

点评

此诗如瑶琴抚月,清响彻云。王摩诘曾评:"五言至此,已入化境。'援萝''攀林'二句,非但得山水之筋骨,更摄方外之魂魄。"其笔法确有六朝遗韵,而气格尤在陈子昂之上。

李太白读至"代北鸾骖"联时击节叹赏:"仙家气象,全在骖鹤旋骑之间。寻常笔墨难到,唯骆临海能化剑为笔,裁云作笺。"此语道破诗人以游仙之笔写方外之思的妙处。

苏子瞻尤爱结句,谓其"双翼振而不飞,芝田近而复远,将出尘之志与恋世之情,并作水月镜花"。钱牧斋更在《唐诗鼓吹》中盛赞:"八正九仙之对,非止工丽,实开王孟山水田园一派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