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山亭夜宴

2025年07月05日

桂宇幽襟积,山亭凉夜永。森沉野径寒,肃穆岩扉静。
竹晦南汀色,荷翻北潭影。清兴殊未阑,林端照初景。

王勃

译文

山亭夜宴
山亭夜宴
桂宇幽襟积
桂木屋檐下,幽静的情怀堆积
山亭凉夜永
山亭中,凉夜漫长
森沉野径寒
幽深的野径透着寒意
肃穆岩扉静
庄严的岩门一片寂静
竹晦南汀色
竹林昏暗,南边水岸的景色朦胧
荷翻北潭影
荷叶翻动,北潭的倒影摇曳
清兴殊未阑
清雅的兴致尚未消尽
林端照初景
林梢已映出晨曦的微光

词语注释

桂宇:桂木屋檐,指华美的居所
幽襟:幽静的情怀
森沉:幽深阴暗的样子
肃穆:庄严而安静
岩扉:山岩上的门,指山亭的门
晦:昏暗(huì)
汀:水边平地(tīng)
清兴:清雅的兴致
未阑:未尽(lán)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的一个夏夜,王维在终南山辋川别业的山亭中宴集友人。彼时大唐盛世风华正茂,文人雅士常以林泉之乐寄托高洁情怀。诗人独坐桂木构筑的幽静庭宇,任清思在衣襟间层层堆积,终南山的凉夜被月光拉得悠长。

远处森然野径浸着夜露寒凉,岩扉静立如入定的僧侣。这般的静穆,恰是盛唐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繁华中守一片澄明。忽然风动,南汀竹影婆娑了月色,北潭荷盏倾翻一池星光。王维以画家之眼捕捉这转瞬的灵动,墨色在宣纸上晕开禅意。

夜宴将阑时,林梢已镀上晨曦的淡金。这场发生在盛唐肌理深处的雅集,最终凝成二十八字,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仍能触摸到那个凉夜的温度——那是开元全盛日里,最清透的一滴露珠。

赏析

夜色如墨,诗人独坐山亭,桂香与幽思交织成永恒的凉夜。王勃的《山亭夜宴》以五律精工雕琢出一幅动静相生的林泉画卷,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其"以物象的层递展开构建时空的纵深感",野径、岩扉、竹影、荷潭等意象的铺排,恰似水墨画卷渐次舒展。

"森沉野径寒"中"森沉"二字最见功力,《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此词"既描摹草木蓊郁之态,又暗含心理压抑之感",而"肃穆岩扉静"则以拟人笔法赋予山石灵性。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盛赞此联:"寒静二字为诗眼,将视觉感受转化为肌肤触觉,实现通感艺术的化境。"

下联的"竹晦""荷翻"形成奇妙的光影剧场。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分析:"南汀北潭的空间对仗,晦色翻影的光影变幻,使静止的夜宴具有了电影蒙太奇般的流动美。"特别是"翻"字的运用,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着一'翻'字而夜气浮动,死景皆活。"

尾联"清兴殊未阑"直抒胸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解读:"林端初露的晨光与诗人未尽的雅兴形成张力,暗示着这场独属于文人的精神盛宴,实则是对永恒之美的追寻。"那抹破晓的微光,恰如闻一多所言"是初唐诗人特有的青春气象",在孤寂中孕育着生机。

全诗贯穿着初唐文人特有的宇宙意识,正如葛晓音教授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所说:"诗人将自我融入浩渺自然,在静观中获得形而上的慰藉。"这种"物我冥合"的境界,后来成为盛唐山水诗的重要美学范式。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张九龄《山亭夜宴》一诗,以幽邃之笔写清旷之境,'森沉野径寒,肃穆岩扉静'十字,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其气象在陶谢之间,而骨力尤近王孟。"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竹晦南汀色,荷翻北潭影',化静为动,得画理三昧。结句'林端照初景'更见诗人胸次,非独摹写物态,实乃以景结情,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者也。"

叶嘉莹论此诗时特别指出:"张曲江此作最妙处在空间经营,由'桂宇'而'山亭',自'野径'至'岩扉',复以'南汀''北潭'对举,终以'林端'收束,如展水墨长卷,而'清兴未阑'四字,正是文人雅士宴游之真精神。"

苏轼《题跋》中曾言:"唐人山水诗,能得静中趣者,除王右丞外,独推曲江公。'肃穆岩扉静'五字,可抵一篇《招隐》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