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蜀中九日 九日登高

2025年07月05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勃

译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
重阳节这天,我登上望乡台眺望远方
他席他乡送客杯
在异乡的酒席上,举起酒杯为朋友送行
人情已厌南中苦
心中早已厌倦了南方漂泊的愁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为何北来的鸿雁,偏要触动我思乡的情肠

词语注释

望乡台:古人远行时登高眺望故乡的高台
南中:泛指南方地区
鸿雁:hóng yàn,大雁,古人常用作传递书信的象征

创作背景

秋风乍起时,王勃正羁旅蜀中。咸亨元年的重阳节,这位曾以《滕王阁序》惊艳天下的才子,独在异乡为异客。锦官城的茱萸染红了天际,他却站在望乡台上,将杯中浊酒洒向北方——那里有他魂牵梦萦的绛州龙门,更有因《斗鸡檄》被逐出沛王府后,再难回首的长安岁月。

史载唐高宗龙朔年间,蜀道驿亭的砖墙上还留着诗人用炭灰题写的诗行。此时西南瘴疠未消,贬谪之臣视南中为畏途。王勃的酒杯里,映照着三年前在虢州参军任上获死罪的惊惶,虽遇大赦,却永远失去了仕进之路。当北归的雁阵掠过巴山夜雨,那声声哀鸣恰似在叩问:在这"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为何总有离群的孤雁向南飞?

案头《初唐地理志》载,隋末战乱时蜀地曾有"九月九日,避灾于此"的记载。诗人或许知晓这个典故,才在送别宴席上,将重阳登高的传统演绎成双重隐喻——既是肉身在空间上的漂泊,更是精神对命运困境的超越。那只逆旅而飞的鸿雁,终究带着盛唐前夕的孤愤,永远定格在了二十四岁的秋天。

赏析

秋日的思乡情怀,总是格外浓烈。在这首诗中,诗人以重阳登高为契机,将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娓娓道来,寥寥数语间,却蕴含了无限深情。

首句"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与地点。重阳佳节,本是亲人团聚、登高祈福的日子,诗人却独自在异乡的望乡台上,遥望故土。一个"望"字,道尽了游子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正如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所言:"'望乡台'三字,已含无限凄凉,更兼'他席他乡',则凄凉倍甚矣。"

次句"他席他乡送客杯",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离愁。诗人身处异乡,却在送别友人,举杯之际,更添几分孤寂。这里的"他席他乡",重复使用"他"字,强调了身处异乡的陌生与疏离感。明代文学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此句:"'他席他乡',叠用两'他'字,倍觉凄然。"

后两句"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直言已厌倦了南方生活的艰辛,而此时北来的鸿雁,更勾起了他对北方故乡的思念。鸿雁作为传统意象,常象征思乡与离别,诗人借鸿雁北来,反衬自己无法归乡的无奈。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鸿雁'句,从对面着笔,倍觉凄怆。"

整首诗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诗人通过重阳登高、送客举杯、鸿雁北飞等意象,层层递进地抒发了羁旅愁思。正如现代学者喻守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所言:"此诗以浅显之语,写深沉之情,读之令人黯然神伤。"诗中那种挥之不去的乡愁,穿越千年时光,依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点评

王勃《蜀中九日》赏析

此诗以重阳登高之俗起兴,却于"望乡台"三字中暗藏谪迁之悲。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赞曰:"子安短章,最善转柁。前二句尚是寻常客中送客语,'人情'二字忽作悬瀑之势,将南北鸿雁倒卷而出,顿令全篇皆活。"

"他席他乡"的叠词运用,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连用两'他'字,羁旅况味已自不堪,更着'送客'一层,如叠石为山,愈见其重。"而尾句鸿雁北来的反诘,恰如现代学者闻一多所言:"这突然的诘问,不是无理取闹,而是把积郁的乡思化作天外飞来的奇笔。"

诗中"厌苦"与"鸿雁"的对照,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诗人故意违反物候常识,借鸿雁南飞反衬己身不得北归,这种'反象以征'的手法,比直抒胸臆更见沉痛。"